第一島鏈系列(一):守護和平之島——觀光、反戰與美軍基地共存的沖繩 | 林吉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第一島鏈系列(一):守護和平之島——觀光、反戰與美軍基地共存的沖繩

每年6月23日沖繩會舉行紀念沖繩戰役結束的「慰靈日」,2013年首相安倍出席祭典致意。 圖/路透社
每年6月23日沖繩會舉行紀念沖繩戰役結束的「慰靈日」,2013年首相安倍出席祭典致意。 圖/路透社

每年的6月23日是紀念沖繩戰役結束的「慰靈日」,為紀念沖繩戰中犧牲的20餘萬人,遺族都會在慰靈日這一天來到沖繩追思戰死的親屬。特別的是今年6月5號也是沖繩縣議會改選的日子。

在這敏感的時刻前,於5月20日曝光的沖繩美軍強暴殺人遺棄屍體事件,再次挑起沖繩人對戰爭的巨大恐怖回憶,這股沸騰的民意也持續衝擊到6月5號的縣議會改選,以翁長知事為首的反美軍基地一派,在縣議會選舉48席中當選27席的空前大勝。

戰爭是沖繩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關於太平洋戰爭的回憶還存在於倖存者的記憶中,而戰後沖繩社會卻成為美軍駐紮西太平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

自5月19日逮捕嫌疑犯以來,媒體連日報導駐沖繩美軍海軍陸戰隊退役文職人員辛扎托(Kenneth Shinzato),強暴殺害20歲下班女子島袋里奈並遺棄屍體,沖繩縣翁長雄志知事震怒,向安倍首相會見再次表達抗議,沖繩全縣民意沸騰。

除美國防部長致歉,駐沖繩美軍最高軍官(身兼四軍種的總協調官)陸戰隊司令尼柯森(Lawrence D. Nicholson),在翁長知事缺席會面的難堪下,親自向沖繩縣副知事賠罪致歉,同時間美國總統歐巴馬造訪廣島、向原爆受難者獻花致意,卻對沖繩「遺棄」事件隻字未提。

當然,這些外交手段都無法和緩沖繩島上沸騰的民意聲浪,從5月27日到6月7日,在沖繩每天緊盯著報紙頭版,頭版幾乎都是「強暴棄屍事件」追蹤,「美軍方面的道歉與承諾」、「普天間航空基地搬遷問題」,沖繩問題牽動到日本政府與美國亞太戰略的調配。

五月底爆發的駐沖繩美軍強暴殺害年輕女孩事件,點燃沖繩人過去不斷要求美軍撤離的怒火。 圖/美聯社
五月底爆發的駐沖繩美軍強暴殺害年輕女孩事件,點燃沖繩人過去不斷要求美軍撤離的怒火。 圖/美聯社

渡假勝地,反戰意識與美軍基地共存的矛盾社會?

一般人想到沖繩,第一時間聯想到渡假或觀光。沖繩的確是日本最南端熱帶島嶼,但是那裏留有古代的沖繩王國與豐富的工藝文化,可以感受到完全有別日本的文化底蘊,交疊著隨處可見的酒吧、美式漢堡。

目前駐日的四萬七千美軍,有七成以上駐紮於沖繩;包括美軍唯一派駐海外的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本部,以及兩座航空基地。此外,美軍基地更佔據沖繩本島上,超過一成的土地面積,儼然高調彰顯美國在西太平洋強大的軍事存在。

我在5月27日抵達沖繩機場時,目睹美軍士官帶領著約30多位新兵,攜帶行李在機場座位有秩序的守候。看起來大多是仍面露稚氣的青澀大男孩,如同在台灣任何一所新兵訓練中心裡,可見的惶恐與青澀眼神。

同行前輩友人說起美國經驗,這些年輕大男孩,大多是從美國南方農業州徵兵而來,透過國防部行銷宣傳的徵兵影片,不少年輕人為了獎學金、愛國心或優渥報酬而投報軍中。

在國際街、普天間基地或是嘉手納基地周邊的美國村,隨處一家美式餐廳內,我不時見到幾位顯著帶著混血兒特徵的侍員、或街頭演出藝人。

在光鮮亮麗的那霸市街頭,雖有酒吧、漢堡店、刺青文化以及美軍消費帶來的利益與文化,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藥物濫用、酒駕、性與暴力傷害等問題。美國大兵的風花雪月,也遺留下不少單親家庭與混血兒,在社會福利與文化調適上,形成沖繩社會的課題。

嘉手納基地外的道之驛,每周末固定文創農產市集演出,舞台上一位沖繩民謠歌手輕鬆暢快的演出卻是以美軍運輸機為背景,表現出沖繩人對戰爭、基地與生活的適應過程。 圖/作者提供
嘉手納基地外的道之驛,每周末固定文創農產市集演出,舞台上一位沖繩民謠歌手輕鬆暢快的演出卻是以美軍運輸機為背景,表現出沖繩人對戰爭、基地與生活的適應過程。 圖/作者提供

第一島鏈的要塞與大國勢力的夾縫

自古以來,琉球即是中國、日本,甚至朝鮮王國海上貿易線的中間點,遂形成中日政權之間的一個微妙平衡。歷史上的琉球王國,更長期存有同時向中日兩國朝貢稱臣的狀態,顯示出琉球王國處於中日勢力交會處的歷史處境。琉球似乎向來習慣於周旋穿梭在大國之間,借力使力取得巧妙的平衡。

這點與朝鮮的位置頗有類似。以小國的觀點來看,一方面以小事大,另一方面卻希望能藉由自身的折衝位置,保持中立地位。

沖繩美軍基地問題,成為沖繩知事與日本首相博奕的一個力量的槓桿,並且巧妙的牽動包括美國、中國甚至韓國等國家,更強化沖繩關鍵的戰略位置。

一向以敢於對東京直言沖繩立場、反美軍基地立場的翁長雄志知事,除與琉球獨立運動團體友好,並不時發表「琉球與中國歷史友好」的親中言論,穿梭在美日中大國微妙的東亞國際關係,取得沖繩最有利的發言位置。

沖繩知事翁長雄志(左)與首相安倍(右)為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訴訟問題達成和解。 圖/美聯社
沖繩知事翁長雄志(左)與首相安倍(右)為美軍普天間機場搬遷訴訟問題達成和解。 圖/美聯社

微妙的沖繩外交關係

當地人開玩笑說,沖繩縣知事是歷任首相最不願意見到的人之一。相對於日本中央政權所在的東京,位於偏遠海角、自有傳統琉球王國文化與傳統的沖繩,與中央政權形成一種微妙的拉鋸關係。

二次大戰時,沖繩是日軍阻擋盟軍跳島戰略、守衛本土的第一要衝。戰後隨著冷戰格局,沖繩又再度成為美國及其盟國,圍堵共產政權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然而對承受慘痛戰爭記憶的沖繩社會而言,如何保持沖繩避免捲入另外一場戰爭,則是沖繩人最在意的一件政治議題。

「沖繩絕對、絕對、不能再捲入另外一場戰爭。」當地人收起接待觀光客的笑容,很認真的告訴我,彷彿是沖繩歷代以來的祖訓。

這席話,讓我聯想起沖繩縣立博物館裡面的琉球王國展覽,呈現琉球王國如何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借力使力。琉球王國就像努力在鋼索上保持平衡的人,敏銳且精準的調整各種力量與姿勢。

1972年以前,沖繩屬於美國軍事統治轄下,沖繩人民為反對美國軍事統治,而推動「復歸祖國運動」;也有一部分聲音(也有說法是美駐軍政府所支持),認為沖繩應保持獨立自治地位;但大多數人仍將日本視為毫無疑問的祖國,並作為爭取連結的對象。

1972年過後,沖繩由美國軍管復歸日本統治,博弈的對象也由美軍轉成了東京,與由首相所代表的中央政權對話。沖繩方面藉著反應因美軍基地駐紮,所造成「沖繩人負擔過重」的問題,凸顯《美日安保條約》之不合理性,以及沖繩被日本本土犧牲的形象,進而施壓東京來取得沖繩的利益。

近年隨著中國崛起,沖繩相關團體也不時和北京政權一搭一唱,開啟似有若無的默契。而這絕對是非常務實的盤算。即便不可能脫離日本、不可能擺脫美軍基地,卻能夠巧妙利用中國崛起之形勢,以國際關係槓桿的巧勁,施力東京與華盛頓。

沖繩與台灣微妙的命運連帶

台灣與沖繩同樣位於美國圍堵戰略的第一島鏈上,遺憾的是,台灣對沖繩社會的關注與了解實在不多。當台灣努力維持獨立地位,無法不倚賴美軍武力保護傘的同時,美軍基地在西太平洋的存在,卻造成沖繩社會的苦難。

網路上有人開玩笑地說,如果沖繩不歡迎美軍基地,歡迎移駕台灣。這句玩笑話背後,不知是無奈或是無知。當F18降落台南機場時,一種久違美軍駕臨的興奮與激動,似乎反應了台灣,期待得到美方重視,重新建立結盟關係。只是這種寄望美國武力支持的關係,卻是另一個社會所反感的。

不同的觀點,會在不同的情境下誕生。我看到的現實生活中沖繩人,藉由市民的和平運動力量,盡力維持這個獨特島國的平衡位置。台灣與沖繩同樣位處於大國勢力逐鹿的東亞第一島鏈上,台灣更不能不關注沖繩。

沖繩雖然只是一群海島,但從沖繩可以看到許多與台灣有關的影子,不僅僅是八重山群島由台灣引進的鳳梨、香蕉、水牛,還有在沖繩仍然可以遇到,保持著說台語的台灣僑民。

在TPP貿易協定與美國重返太平洋的戰略部署下,針對中國的新圍堵政策似乎正在形成,對此,沖繩社會似乎格外敏感。作為第一島鏈的核心,明顯地感受到有如重返冷戰時期之氣氛。自二戰以來累積的各種反戰意識,或市民社會的和平運動又漸起波瀾。

在整個東亞國際社會趨於緊張、瀕臨戰爭危機的陰影之中,與沖繩同樣處在第一島鏈的台灣,或許能從沖繩市民社會所開展的一系列和平教育與反戰運動,得到重要的觀念啟發。

未來幾篇專欄文章,我將陸續整理十餘日沖繩和平之旅的心得與觀察,拋磚引玉,與讀者一同反思位處國際政治交鋒浪頭上的多方問題。

 

點圖看「沖繩終戰」系列專題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