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 搜尋結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搜尋

德國

的結果:共找到 821筆 約 0秒

王芷華/對名畫灑薯泥能拯救世界?錯把手段當目的抗議行動

時事觀察.獨立評論在天下:10 Nov, 2022

繼梵谷的向日葵畫作在英國被潑番茄湯之後,過了幾天輪到德國波茲坦的私人博物館了。這次被灑上馬鈴薯泥的,是價值約三十五億台幣的莫內作品《乾草堆》(Les Meules)。雖然兩件作品都是抗議者預先挑選的...

在台灣亂告人不會被罰?為何「誣告罪」形同虛設

公共政策.寇德曼:26 Oct, 2022

年底九合一大選將近,各路政治人馬基於各種目的,陸續對其他陣營提出妨害名譽、違反選罷法、著作權法、個資法等刑事告訴,受指控者也不甘示弱,隨即也提起誣告罪的告訴來反擊。在第一線的司法實務工作者看來,此類...

劉維人、廖珮杏/人生是一款「糞GAME」?文憑至上的單調制度是一大問題

時事觀察.沃草烙哲學:21 Oct, 2022

我們在〈學歷至上的網羅〉提到,為什麼台灣人即使聲討學歷歧視,許多評論也幾乎沒有跳脫文憑主義。這一篇我們則要主張,文憑主義的惡果,跟技能培訓體制的設計缺陷有關,而電玩設計(!)可以提供一個方便的洞見,...

被誤解的歐樂思與「民歌採集運動」(下):重見民族音樂研究的多元視角

社會文化.李志銘:14 Oct, 2022

▍上篇:被誤解的歐樂思與「民歌採集運動」(上): 史惟亮及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關於「民歌採集運動」一詞,最初源自史惟亮《論民歌》一書,泛指1966年1月到1967年8月,先是由「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發...

被誤解的歐樂思與「民歌採集運動」(上): 史惟亮及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

社會文化.李志銘:13 Oct, 2022

今日新興傳播科技帶來的資訊爆炸,導致日常生活大量充斥著各種真假混淆的訊息,令人難以辨別。因此,如何普遍培養「媒體識讀」能力,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聽人最重要的功課。我們必須知道,當把事件的某些細節和關...

現代書籍的收藏與離散(上):人與書的相遇機緣、告別與輪迴

社會文化.李志銘:30 Sep, 2022

當前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讀書的時間相對減少,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似乎也跟著逐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日以繼夜大量衝擊的視覺影像。有趣的是,在台灣儘管一般大眾閱讀紙本書的風氣普遍不佳1,但每年的出...

後疫情大挑戰(四):瑞典錯了嗎?難以論斷的防疫戰略抉擇

時事觀察.徐子軒:27 Sep, 2022

當COVID-19蔓延為大流行,疫苗仍尚未問世前,大多數國家採取的共同策略主要是封鎖城市或居家隔離,作為打破病毒傳播鏈的措施。然而,位於北歐的瑞典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即透過最小干預——小學、餐廳、酒吧...

「費德勒王朝」退位:網球地緣政治與全球有閒階級的鄉愁

時事觀察.劉昌德:26 Sep, 2022

對全球網球迷來說,這是最感傷的9月。繼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於美網賽後退休,男子網壇傳奇天王費德勒(Roger Federer)也在聯手「蠻牛」納達爾(Rafael Nadal)...

李律/「戰學歷」背後的階級優越感:菁英名校與皇帝的學徒們

時事觀察.獨立評論在天下:26 Sep, 2022

所謂的學霸,以及處在光譜另外一端的學渣,這兩個名詞都是我在這五、六年內才聽過的,很明顯的是從中國溢散過來的用語。因為學業成績好,所以就用了「霸」這個詞,隱含著霸王、惡霸這樣的形象連結,這裡面既是假設...

阿蘇卡/讀《誰是外來者》想像台灣未來:我們成為一個多元社會了嗎?

世界脈動.鳴人選書:21 Sep, 2022

(※ 文:阿蘇卡,或稱Asuka,獨立媒體《移人》總編輯。) 在德國書寫台灣的未來在台灣逐漸邁入多元移民社會的當下,一位獨立記者黃文鈴嘔心瀝血,跨國採訪超過五十位受訪者,拚出了一本探討理想族群融合方...

陳玠宇/抽菸救長照?這樣慷他人之慨是合理的嗎?

時事觀察.法律白話文 PLM:02 Sep, 2022

有沒有感覺菸越來越貴?如果今天到便利商店買一包100元的菸,會有多少錢是繳給國家的稅捐?答案是約六十元。這60元中包含31.8元的菸稅,和20元的菸品健康福利捐(以下簡稱菸捐),剩下的才是關稅和營業...

帶病生活(四):比生什麼病更重要,一起工作幫精神病友重拾自我

社會文化.Right Plus 多多益善:16 Aug, 2022

原編按:在多多益善的【精衛修法】系列追蹤報導後,【帶病生活】系列欲呈現的是臺灣(相對於龐大的精神障礙需求來說)極其稀少的NPO社區服務模式,包括入家工作、精神障礙會所、勞動就業、社區居住等。相比於藥...

李玉華/戶外遊戲空間,性別大不同?我們準備好規劃更完善的空間嗎?

公共政策.特公盟:15 Aug, 2022

使用公共空間,是城市中的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管是不經意地或是刻意地,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廣場、公園、人行道、購物街、藝文展館、運動中心或兒童遊戲場,不論是剛好經過、玩耍、散步、見面、運動...

中俄高超音速飛彈領先全球,世界各國如何急起直追與反制

公共政策.王臻明:15 Aug, 2022

高超音速飛彈(Hypersonic missile)又譯為極音速飛彈,是指飛行速度超過五倍音速的飛彈,目前已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目標。台灣也不落人後,在近日傳出正在改良雲峰巡弋飛彈,發展出性能接近高超...

能源轉型變籌碼:防止過度依賴中國,德國各界頻頻示警

時事觀察.吳介聲:10 Aug, 2022

近年德國各界對於過度依賴中國經濟頻頻示警,在俄烏戰爭凸顯依賴俄羅斯能源之惡果後,輿論更密切關注對中國依賴程度不亞於俄國,警告必須儘快防範,避免重蹈受制於獨裁政權之覆轍。《德國之聲》8月6日引述《世界...

一個動畫王國的起點:《國王與鳥》和《斜眼暴君》如何造就吉卜力

社會文化.李政亮:03 Aug, 2022

「高畑勳展」與影展在近日推出,人們在展覽與影片當中重溫大師印記。高畑勳動畫之路的原點,就從1955年看了法國動畫《斜眼暴君》(La Bergere et le Ramoneur)所受的衝擊開始。當時...

《失業風暴》:弱勢勞工的《無間道》,作家臥底就能看見真相嗎?

社會文化.賈培德:27 Jul, 2022

2010年,法國記者Florence Aubenas發表了《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Quai de Ouistreham)一書,記錄她花了半年時間體驗到的,打零工維生的法國底層人民生活。在成...

GPS化身老大哥的眼線:美國產業報告曝中國定位系統安全漏洞

時事觀察.吳介聲:25 Jul, 2022

美國知名資訊安全公司近期發布報告指出,中國製造的一款汽車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有嚴重安全漏洞,威脅行車、供應鏈、個人生活甚至國家安全。這款風行全球的GPS已經普及169個國家,使用者多達一百五十...

王鼎棫/機車路權專題(下):那些限制機車的規定,真的是歧視嗎?

時事觀察.法律白話文 PLM:07 Jul, 2022

▍上篇:機車路權專題(上):打破機車戒嚴?現行交通制度怎麼了?這篇文章主要討論機車的路權,討論那些限制,是否真的是路權歧視。什麼是路權?就是指人或車使用道路的權利,也就是針對「公共設施」,取得能「充...

【李明哲專訪一】欲加間諜罪名遭拒,黑監獄使精神損傷

編輯室.編輯室:06 Jul, 2022

編按:2017年3月19日,台灣人李明哲從澳門入境中國時與友人失聯,隨即失蹤。直到10天後,在台灣民間團體的奔走與施壓下,3月29日中國國台辦對外證實李明哲遭中國官方扣留,理由為涉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