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一勤/地質災害頻傳,還要整併掉地調所嗎?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顏一勤/地質災害頻傳,還要整併掉地調所嗎?

面對地質災害,我們準備好了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面對地質災害,我們準備好了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顏一勤(現任台灣省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長、顏一勤應用地質技師事務所負責人)。

每當大地震發生的當下,在災害現場往往會有一群默默的研究人員,搶著時間、自動自發地整裝備件前往災區蒐集資料,希望能越詳細、越清楚地蒐集與彙整這些災害資料,也才能為下次災害來臨前的防災工作做足更充分的準備。

不論在地震或斷層所引起的地表破裂調查,或是收集地下的地震資料,甚至從太空遙測資料的演算,從兩年前的0206台南地震,到近日的0206花蓮地震,這些第一時間就到達現場的專家學者及室內工作者(如操作太空遙測資料進行計算的研究人員),無不讓人敬佩。

然而,在看到如此為這塊土地認真奉獻的地質學專家學者,再想到去年參加中央地質調查所所慶時,聽聞中央地質調查所未來可能被整併的事,不僅令人感傷,也進而令人對台灣地質災害的未來感到憂心。

台灣處於一個地質災害頻繁的土地上,但為何我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獨立機關,來為我們的國土把脈守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處於一個地質災害頻繁的土地上,但為何我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獨立機關,來為我們的國土把脈守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地質災害頻繁的台灣卻無專責機關守護國土?

台灣處於一個地質災害頻繁的土地上,但為何我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獨立機關,來為我們的國土把脈守護?而我國政府看待災害的方式,卻又以「精簡」的思維整併、縮減專業機關與單位,而非從地質專業與地質災害的角度,擴增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職掌,令人難以理解。

綜觀美日地質調查所的組織,在廣大土地面積的美國除了將各州區分為皆設有地質調查所的分中心外,主要組織也以各地球科學領域為基礎分組訂定工作任務;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則根據資源與災害調查工作,分別設立研究部門及中心。除負責地質災害的調查外,亦進行全國性的地質災害監測與防災的管理。

台灣國土目前面臨的地質災害類型包含山崩地滑災害、地震災害、活動斷層災害、火山活動的潛勢災害,甚至於近年來已有具體調查成果的海嘯潛勢災害。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別與領域,中央政府是否該檢討我們具有足夠的人手來進行各項地質調查,並據此提出專業的防災規劃?

台灣在921地震及數次的風災後,國土的地質災害調查逐漸受到重視,《地質法》的立法後,中央主管機關的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完成第一期程的地質敏感區公告工作,雖然期間也遭遇部分地方政府的漠視,這次的花蓮地震,在地調所人員的緊急動員下,於一周內將初步的調查成果公開給民眾。如果大家有注意到這次的地表破裂位置,不難理解為何身為地質法中央主管機關的中央地質調查所要公告地質敏感區。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別與領域,中央政府是否該檢討我們具有足夠的人手來進行各項地質調查? 圖/歐新社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別與領域,中央政府是否該檢討我們具有足夠的人手來進行各項地質調查? 圖/歐新社

地質法落實的困境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還有,在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地質敏感區後,地方政府因缺乏地質專業人員的因素,因而未能派員協助國土利用的檢視與規劃。至於地質法所要求的地質敏感區調查報告的審查工作,是否禁得起專業的檢視,來達到地質法為人民防災與減災的把關工作,仍有待商榷。

就以這次花蓮地震為例,許多地表破裂位於地調所所公告的米崙斷層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中,這充分的顯示公告地質敏感區的重要性。在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地質敏感區後,在地方政府的應對方面,應在公告後申請建案的部分應要求詳細的地質調查工作;而已經位於此敏感區內的建築物,則應建立檢視建築物的耐震度並進行耐震補強工作的機制。

前者事項雖有施行,但目前各地方政府主管機關的審查把關制度尚不健全,後者則似未見有任何地方政府有著手實施。不論是開發前的地質調查工作與審查制度,或是針對地質敏感區內已存在的建築物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工作,期待地方政府的主管機關能詳細考慮,才能落實防災的目的。

不論是開發前的地質調查工作與審查制度,或是針對地質敏感區內已存在的建築物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工作,期待地方政府的主管機關能詳細考慮,才能落實防災的目的。 圖/歐新社
不論是開發前的地質調查工作與審查制度,或是針對地質敏感區內已存在的建築物進行耐震評估與補強工作,期待地方政府的主管機關能詳細考慮,才能落實防災的目的。 圖/歐新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