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泓/正確辨識野溪風險:被水流沖下深潭怎麼辦?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景泓/正確辨識野溪風險:被水流沖下深潭怎麼辦?

本次溺水事件的深潭。 圖/作者自攝
本次溺水事件的深潭。 圖/作者自攝

(※文:張景泓,「像一條魚LikeAFish」創辦人,專注在推廣荷蘭游泳教育、分享水域安全觀念、教授水中自救技巧)

日前媒體報導,一名因疫情而延後開學的大學生,與友人造訪台東知名景點栗松野溪溫泉時,因在山壁不慎踩空而跌入溪裡,雖然現場遊客見狀立刻協助搶救,但未能救回該名大學生寶貴性命,令人遺憾。

冬天去野溪溫泉玩耍泡湯是台灣特別的戶外活動之一,當野溪進入枯水期後,許多隱藏在深山野嶺的溫泉露頭因溪流水位下降而冒出,只要在附近掘沙造池,就能在溪谷泡溫泉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不過,冬天去溪邊玩,有幾個常被遊客忽略的重點:

  1. 冬天水流依然可能強勁,不是枯水期就沒有能量。
  2. 冬天的溪流很冷,基本上在20度以下,一般遊客缺乏在冷水中游泳的經驗。
  3. 因為水溫低,下水游泳體力耗損大,而多數人下水前不做暖身運動,容易抽筋。夏天去溪邊可能會帶蛙鏡,但冬天一定不會,一旦被沖下水,因不會睜眼游泳而慌張,讓情況更為危急。
  4. 夏天去溪邊可能會帶游泳圈,但冬天的溪邊活動多為釣魚、泡溫泉等,因溪水過冷、玩水意願較低,間接壓低帶游泳圈的可能。一旦被沖下深潭,不會踩水、抬頭蛙,所面風險將倍增。

在缺乏正確的水域求生與水中自救知識下,許多人遇到突發狀況卻無法採取應變措施;最糟糕的情形是,若有一旁遊客過度高估自己的游泳技術,看到有人出意外便下水救人,往往將導致更嚴重人員死傷。

台東栗松野溪溫泉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遊客造訪。 圖/作者自攝
台東栗松野溪溫泉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遊客造訪。 圖/作者自攝

被水流沖到深潭怎麼辦?

據報導指出,發生意外的地點,是溫泉前小瀑布下的深潭。此潭深度超過兩米,加上冬天溪水冰冷低於20度,在不黯水性且不會水中自救的情況下,被沖下去極有可能發生溺水。以下提供兩種解法:

1. 簡單的解法

若真的在此處被沖下瀑布,需謹記,「順著水流方向」順勢雙腳往下踢一次蛙腳、雙手大字張開往下拍水讓身體上浮,以類似「垂直蛙式」的方式掙脫、浮出水面。

2. 困難的解法

有些瀑布落下會在下游形成「翻滾流」,我們從影片8:30開始看:Case A、B、C分別代表不同的的溪流下游深度,深度C>B>A。只要到達某個深度,因為水流可以從最底下流出,但上面的空氣會被水流捲入,當水流的浮力大於水流動的慣性時,就會形成迴圈,人就會卡住、翻滾。

當遇到這種情形,幸運的話你會被水流帶出迴圈到下游,但也可能一直在迴圈內翻滾。如果遇上不斷翻滾情形,找機會順著迴圈水流下潛至水底,貼近池底「平潛」游出,是最好的方法。

必須強調的是,千萬不要想逆流回去爬上石頭,除了浪費體力外,通常瀑布旁的石頭由於長期受溪水沖蝕,往往表面光滑圓潤,缺少良好施力點抓握,即便游到也難以爬上大石塊。審酌各種條件下,順流而下從溪邊上岸,才是離開深潭最好的辦法。

▲ 翻滾流說明

有穿救生衣是不是就不會溺水了?

如果去溪邊玩耍,「理想上」穿著救生衣最好,不過就實務經驗來看,我自己遇到的人十之八九都沒有穿著配備。如果你有保護自己的能力,那風險程度或許會低一些,但若沒有,你就必須正視戲水風險。

至於穿著救生衣被沖下深潭能不能安然無事,目前有兩派說法:

  1. 不穿救生衣可以讓你順著瀑布水壓潛到水底,再順著潭底水流平潛出來,救生衣的浮力會讓你被水拉走游不出瀑布。
  2. 穿著救生衣遇到翻滾流時,手抱胸、頭微抬起、腳伸直,可以順著溪流流出翻滾流。

對此,個人認為一旦落入深潭,首先你面臨到的情境是需「張開眼睛」以判斷水流/水位,但實際上一般人並未擁有在深水裡睜開眼睛的能力。

再者,在不到、甚或遠低於20度的溪水中,就算你睜開眼,但仍需下潛到不知多深的水裡才能再平潛出來,就操作上顯然成本過高。綜合以上判斷,建議還是穿上泳衣,至少可以讓人明顯看到你落水的相關位置。

翻滾流示意。 圖/作者提供
翻滾流示意。 圖/作者提供

去野溪溫泉玩要帶哪些溯溪裝備?

台灣各地野溪溫泉抵達難度不一,有需要走兩天行程的,也有開車可直達現場的。我們必須依據各個野溪溫泉的溪流狀況,再根據同行友人的能力,攜帶符合需求的裝備前往。除了基本的溯溪鞋外,救生衣、繩子、魚雷浮標或充氣浮具、岩盔等裝備,建議盡量備妥,以備不時之需。

原則上,你至少要穿溯溪鞋、帶繩子,背防水袋或帶一個充氣游泳圈。在渡過難度較高的溪時,可以將防水袋捲起來製作成浮具、或將游泳圈吹氣,綁上繩子,就變成一個魚雷浮標了。

最好的裝備,就是加強自身技能

絕大多數時,當我們發生意外,身邊都會有朋友或其他陌生人在。即便如此,如果我們不能在水裡撐個20分鐘,可能也等不到救難人員來救你。

我們不一定要像救生員一樣有救助他人的能力,但至少要有「撐到救難人員來救你的能力」及「岸上協助他人脫困的救生觀念」。這一切不只是為了自己,還能保護你在意的人能安心地享受水上活動。如果你懂水域安全觀念,知道發生意外時如何岸上求援、水中自救,那一定可以大大降低意外的發生。

假設意外發生,如果有帶游泳圈或魚雷浮標等浮具,想辦法扔給溺者(但要先綁上繩子,以防溺者沒抓到浮具被沖走),或是本身安全許可的話,遞給溺者。

但如果沒有浮具,其實寶特瓶、保冷冰箱、保麗龍、捲好的防水袋(至少捲三摺)都可當浮具使用,一樣想辦法給溺者。但必須強調的是,沒受過專業訓練,千萬別跳下去捨身救人。超過能力範圍,務必直接通報求援。

我們實在不願意看到,一旦發生意外,管理單位動輒封山、封海、封溪,這些禁絕作為,不僅無益於我們進行風險辨識與風險教育,更讓身處在擁有美麗天然資源海島的我們,被一道道法令隔絕在大自然之外。謹記,自助而後人助,出門在外,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去野溪溫泉玩時,除溯溪鞋外,救生衣、繩子、魚雷浮標或充氣浮具、岩盔等裝備,建議盡量備妥。 圖/作者自攝
去野溪溫泉玩時,除溯溪鞋外,救生衣、繩子、魚雷浮標或充氣浮具、岩盔等裝備,建議盡量備妥。 圖/作者自攝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