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娉婷/不允許破滅的「貓村神話」
▲ 紀錄片—《貓‧喃》
上個月底,五位陸生為猴硐貓村拍攝了公益紀錄片《貓‧喃》,希望能藉由影片,讓大眾看見台灣的動保正能量。影片內容敘述餵養人對猴硐貓咪的愛護與照顧,在Youtube公開播映,並贈予新北市動保處自由運用。
但看完影片及相關新聞報導後,我卻反而感到無奈——從猴硐近幾年的發展來看,貓村的封號頂多能稱上「觀光正能量」,對於動物保護工作或改善大眾觀念,卻無太多助益。
一群善良的台灣人,一天花上4小時來餵貓,還要時刻注意貓咪狀況,適時給予醫療照護,不計利益得失,只為了讓猴硐貓能夠溫飽與健康;新北市動保處在2015年介入管理後,也安排一位公務獸醫師每週三進駐猴硐貓資訊站,為街貓看診醫療。儘管在流浪,猴硐貓受到了相當程度的保護與照顧。
但在這樣的善意滋養下,另一群不善良的台灣人,卻因此輕易說服自己,偷偷放棄自身對寵物的責任,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可恥,因為在這裡,牠們仍然能受到良好的照顧——在6月底的《貓‧喃》發布記者會上,新北市動保處證實,2015年6月首次替猴硐貓全面絕育和造冊管理時,貓的數量為189隻、半年後增加到240隻、目前則達到274隻,棄養的問題,讓猴硐貓在全面納管後,數量不減反增。
讓我們把時間線拉長,探究猴硐貓村的歷史。
猴硐地區自1920年代開始採煤礦,曾經是台灣第一大的煤礦場,直到煤源枯竭、工安意外頻發,並與石油能源的難以競爭下,產業漸漸沒落。至1990年,猴硐的礦坑全數停採封坑、青壯人口外移,這座喧囂一時的山城瞬間噤聲,再無人聞問。
雖然台北縣政府十多年後開始著手對礦業遺址進行修復,在2010年開設「猴硐煤礦博物園區」,但沒落產業的保存,比不上貓咪在鐵道間穿梭的風景,猴硐以煤礦起家的歷史記憶,如今多被貓咪的光環掩藏。
在2009年底時,瑞芳鎮新規劃觀光景點「貓村」,使猴硐開始為外人所知,大量觀光客湧入,與貓有關的周邊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聽在基隆出生、成長的媽媽說:「以前那裡就是礦區,經過好幾次也沒多注意,跟貓有什麼關係?但貓突然就變成了猴硐特色,我都還記的很清楚是哪一年。」媽媽說的7年前,正好也就是2010年。
查閱相關新聞,公視《我們的島》在2011年6月曾經製作過〈真假貓天堂?〉專題,指出志工3年前剛到猴硐照顧喵咪時,被稱為貓村的光復里大約只有20-30隻流浪貓,但至2011年,已經增加到100隻左右;同年另有其他媒體報導,貓村之名讓民眾誤以為這裡是「野放貓咪的戶外收容中心」,外來棄貓量不斷增加,令居民不堪其擾,擔憂呼籲:「別再來猴硐棄貓了!」
▲ 公視《我們的島》—〈真假貓天堂?〉
從志工進駐時的20-30隻,到2010年代初期的近百隻,至2015年新北市動保處介入管理、協助結紮的189隻,直到現在的最新統計,不到10年的時間,猴硐貓已達274隻。
近乎10倍的數量成長,「別再棄養」的呼籲,至今仍在繼續,以這樣一個受到管理、有系統地照顧街貓的地區來說,猴硐貓村之於大眾動保觀念的啟示,可說「簡直是一場災難」!
回顧一下近年來「少數被逮到」的棄養案件,飼主們的說詞總是——「擔心送收容所會被安樂死,但聽說猴硐貓村會有人餵養」、「找不到認養人,在朋友的建議下帶牠來猴硐貓村」……,而這樣的「聽說」,恐怕不在少數。
儘管動保機關、當地居民及志工不斷表示:外來的貓生存機會不高,但有多少人在決定棄養的時候,會去搜尋他的棄養行為,對他的家貓來說有多危險?
此外,少了貓的猴硐,對大眾還會有吸引力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2013年時曾選出「全球六大賞貓景點」,猴硐貓村也被點名入榜。在這充滿感性的古味小城,被養得胖胖的親人貓咪穿梭腳邊,確實吸引人;而跟有表情、會亂動的貓自拍或拍照,也遠比和靜置不動的山、建築合影,更能磨耗休閒時光。
如果猴硐少了這些貓,有多少人仍會僅僅為這產業蕭條後留下的煤礦遺跡,大老遠跑來這座靜僻的靠山小城?還會有多少家長認為,這裡是個適合帶小孩來觀光的景點呢?
礦坑遺址在基隆新北邊界一帶並不稀奇,但有貓的老礦區,只有猴硐,別無分號;而礦坑也不過是作為貓的背景陪襯,能讓這段旅程更具風味——在無法找到其他更具吸引力的特色、價值之前,貓可以說是猴硐不可或缺的存在。
投入照顧猴硐貓的志工,付出時間、付出心血,居民也好不容易才找到與這些貓共處的平衡,在不能隨意帶走貓的情況下,新北市動保處更是盡了相當大的誠意,介入管理、照護當地貓隻。但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這些善意被外界曲解,反成了違反本意的「開放型收容所」。現在收手,似乎為時已晚,猴硐貓與人的連結,已難撼動。
在台灣真正落實「飼主管理」前,我看不到猴硐貓遞減的可能,就算現有的貓都受到管理與絕育、直到健康老死,但新貓的進入,眼見是必然的結果。
更何況,不負責任的飼主、毫不在意的棄養,正不斷幫這座小城續命……
- 文:李娉婷,動保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