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熊熊大師有約】世界上的熊:保育的成功與失敗 | 動物當代思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與熊熊大師有約】世界上的熊:保育的成功與失敗

世界上的8種熊。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世界上的8種熊。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現今世界上總共有8種熊:棕熊(在北美洲也稱為灰熊)、美洲黑熊、安地斯熊、亞洲黑熊(包含台灣黑熊)、懶熊、馬來熊、北極熊,以及大貓熊,牠們從熱帶分布到極地,即便保育專家也少有能在一小時內完整講述這些熊的歷史分布變化,及各地的熊類保育策略。非常難得,台灣有幸邀請到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熊類專家群組主席Davis Garshelis來為大眾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

廣布三洲大陸的棕熊

棕熊的學名為「Ursus arctos」,由拉丁文的「熊」和希臘文的「熊」所組合,也就是「熊-熊」的意思,是瑞典人林奈(Carl Linnaeus)所取,他在18世紀時創造了物種的命名系統。為什麼會這樣命名呢?Garshelis博士說:「因為林奈知道的唯一一種熊,就是棕熊。」

過去,北歐的棕熊因為會吃被蓄養的羊,而遭到殺戮。1990年代則有從斯洛伐克引進棕熊至北阿爾卑斯山區的成功案例。「那個地區有非常好的大眾教育系統。」Garshelis博士表示,在引進熊做復育之前,舉辦公眾會議來讓民眾對此事有所準備,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在會議中解決民眾的各種疑慮。目前該地的熊群從當時的3、4隻,已增加並維持在40隻左右。

生活在北美洲的棕熊也與北歐棕熊有同樣的命運,墨西哥的最後一隻棕熊在1960年殞落。近年來,北美對於棕熊的保護則有增加的趨勢,也發現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棕熊開始往北方移動,進入北極熊的生活圈。「棕熊和北極熊可以產生後代,而『棕熊-北極熊』的雜交後代也可以繁衍。」目前因為公棕熊的北移,已產生許多雜交熊,「如果有更多母棕熊也北移,那雜交個體可能就會變少了。」

亞洲的棕熊在各地則有不同的外貌。住在蘇聯的棕熊吃鮭魚可以長得非常大,有淡褐色的毛髮;住在巴基斯坦和西藏的棕熊身上有許多白色的區塊,可用於鑑別不同個體;200年前,中東則有白色棕熊的繪圖,近來也發現可靠的熊蹤跡。北極熊是從棕熊演變而來,但是棕熊是抓魚高手,北極熊卻不會抓魚,「牠們在水中走來走去,魚就在牠們腳邊游來游去,這真的很糟糕。」因為北極熊只吃海豹,而當前北極圈冰層逐年變少,讓食性單一的北極熊在捕食上遭遇極大困難。

1960年,墨西哥境內最後一隻棕熊被獵殺。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1960年,墨西哥境內最後一隻棕熊被獵殺。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進入人類社區的美洲黑熊

北美洲除了棕熊之外,還有美洲黑熊。美洲黑熊目前的分布範圍僅為過去的65-75%,不過,目前以每年增加2%的速度成長著,也重新在過去曾絕跡的地域中出現。

其中一個原因是棲地增加,「像明尼蘇達州從來都不曾是美洲黑熊會棲息的地方,因為森林很少,多是草原,但當這些草原轉變成玉米田後,就成了熊的棲息地。」美洲黑熊因為食物而光顧農田,有些甚至直接居住下來。

美洲黑熊在人類居所外覓食。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美洲黑熊在人類居所外覓食。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美洲黑熊的高繁殖力和超強適應力,也是令其數量增加的原因。牠們一胎生約3到4隻,偶有5隻、甚至6隻。這種很容易親近人類生活環境的熊,因為不常攻擊人,居民也就對牠十分寬容,容許牠們在庭院中覓食、休息,甚至進入城市中走動。

此外,這種熊還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狀態的巢穴,包括在雪地上、地下洞穴、乾草堆中等。而受到管制的合法狩獵制度也間接讓美洲黑熊的數量增加,「我們使用獵人所付的狩獵執照費來管理熊、做熊的科學研究等。」研究者也會邀請民眾一起來參與部分研究計畫執行,讓人們更了解熊並投入保育。

Davis Garshelis博士。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Davis Garshelis博士。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攀岩高手安地斯熊

僅生活在南美洲的安地斯熊(因眼睛周圍有一圈白毛,又稱「眼鏡熊」),是另一種適應力很強的熊,住在森林、草原等各種不同的環境中,還可以在峭壁上行走自如。

如同北美棕熊的命運一般,人們也因為牛隻受到攻擊而獵殺或毒死安地斯熊;不過,因為人們較難接觸到這種住在森林中的熊,也讓牠們免於在某些區域滅絕。目前有許多致力保護安地斯熊的NGO團體正著手進行調查,進一步了解牠們在各地區的數量與生活狀態。

因「有用」而被犧牲的亞洲黑熊

與美洲黑熊相較,亞洲黑熊的攻擊性較強,而牠們被捕獵的原因,則與棕熊和安地斯熊十分不同。

「亞洲黑熊的議題之一,是牠們被盜獵來獲取膽汁,而有些獵捕則純屬意外(誤捕),是因為不小心落入原本要捕獵其他動物的陷阱。」Garshelis 博士進一步表示,台灣有黃美秀老師這位亞洲黑熊的保育英雄,她採用許多先進的技術來執行研究,在教育與宣導上亦不遺餘力。「在世界其他地方就不是這樣了,有些地方只有獵人的吊索和陷阱等著熊。」

在中藥裡,熊的膽汁已經被使用超過1300年,醫學臨床實驗也證實了它的療效。在無數的亞洲黑熊因被取膽汁而喪命之後,出現了替代物,「膽汁中的『熊去氧膽酸』可以從其他來源合成,但中藥界對合成物的接受度不高,所以中國出現了『熊農場』,從活體持續獲取膽汁。」這種取自農場熊的膽汁商品,可以在中國境內合法流通,但不能輸出。「現在熊農場會自行繁殖熊,且繁殖得很好。」

Garshelis 博士另表示,亞洲黑熊在中國許多地方的數量是增加的,除了因為減少捕獵之外,主要原因是棲地的增加,「中國有很大的森林復育計畫(如退耕還林),重新種了上億棵樹木,這些森林成為熊的良好棲地。」

捕獵用的吊索。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捕獵用的吊索。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性食白蟻又必須凶狠的懶熊

在所有熊中,攻擊性最強的,是住在印度次大陸上的懶熊。懶熊跟亞洲黑熊長得很像,但口鼻部分較長且顏色較淡,也因為毛長且粗,身上往往「收集」了許多東西。「如果攝影機拍到一隻身上沾有泥土、碎屑、葉子的熊,那一定是懶熊,不會是亞洲黑熊。」懶熊更特別的是犬齒之間缺了兩顆牙,讓牠可以通暢地將白蟻吸入。

問題是,吃白蟻的懶熊為何需要兩顆大大的犬齒呢?主要因為牠與老虎的生活圈重疊,「懶熊不是爬樹高手,牠長時間在地上活動,需要犬齒來對抗老虎。」

懶熊白天多在休息,傍晚才出來活動,為了尋找白蟻,有時需要跨越有人的地方;不幸的是,也有許多人因為懶熊的兇猛攻擊而受傷或送命。

不過,牠們卻又因為老虎而受惠,「印度建立了很多老虎保護區,懶熊也住在其中,所以,保育老虎的行動同時也保護了懶熊。」近期的研究則發現,懶熊會在兩個保育區之間移動,甚至跨越自身活動範圍直徑的30倍之遙,而且一路上都是對懶熊來說很差的棲息環境(沒有森林或其他覆蓋物),「顯示這些熊的適應力非常強!」

懶熊在白蟻塚覓食。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懶熊在白蟻塚覓食。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受油棕園嚴重壓迫的馬來熊

住在馬來西亞及印尼的馬來熊,也會吃昆蟲,但牠們的主食是各式各樣的果實,可是又受制於氣候。「有時候同時有很多種果實可以吃,有時候卻沒有果實可吃,這要看氣候的狀況。」聖嬰年時果實變得很少,越來越嚴重的聖嬰現象,意味著馬來熊可吃的果實越來越少,「所以牠們轉而去吃昆蟲。」雖然如此,但若長時間下來都沒有果實可吃,牠們還是會瘦弱飢餓致死。

除了氣候變遷,馬來熊的另一大挑戰是油棕種植園。馬來西亞和印尼是全世界油棕的兩大輸出國,油棕園的進駐讓馬來熊的棲息地大量流失,所以牠們轉而進入居民的農園,與人爭糧,也因此被人殺死或毒死。而當地人又因小熊可愛,喜歡拿小熊當寵物,待牠們長大後又將其棄養,造成問題。

「今年,我們完成了首次的全球保護熊行動計劃,共有9個國家已經簽署,表示願意協助執行對熊的保育行動。」Garshelis 博士表示,這個計畫的落實將能夠幫助到馬來熊。

Garshelis 博士最後介紹的兩種熊,都有非常單一的食性,一種是只吃海豹的北極熊,另一種是以竹子為主食的大貓熊。

缺乏果實而瘦骨如柴的馬來熊。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缺乏果實而瘦骨如柴的馬來熊。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需要全世界關懷的北極熊

博士先澄清了兩個與北極熊有關的迷思。首先,「如果以為北極熊多數是生活在鄰近北極(north pole)的區域,那就錯了。」北極圈(Arctic Circle)附近才是聚集了較高密度北極熊的地域;此外,北極熊和企鵝的生活圈完全沒有交集,「企鵝只住在南極圈,否則北極熊有可能大啖企鵝。」

北極熊只吃海豹,而冰層就是北極熊的捕食平台,牠們會在冰層的洞口附近等待,當有海豹露出頭呼吸或是爬上冰層時,即時捕捉。有些地方,夏天時冰層會全部溶化,少數北極熊適應了該地的環境變化,會待在陸地上4個月,並且禁食,待秋冬冰層逐漸恢復之後,再開始覓食。「氣候變遷對北極熊產生的關鍵影響,在於懷孕母熊。」

Garshelis 博士說,懷孕母熊整個冬天都待在巢穴中,經歷懷孕、生產、泌乳餵養等過程,等到牠們4月走出巢穴時,已經10個月沒有吃東西了,「牠們處於非常飢餓的狀態,需要馬上覓食,若沒有冰層,牠們就遇上了大麻煩。」減少碳排放量是拯救北極熊的唯一途徑,「但這需要全世界的人一起參與改變。生物學家們無法單獨改變它,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北極冰層每年的最小範圍(夏季)已從過去的紅線處減少至目前的白色區塊。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北極冰層每年的最小範圍(夏季)已從過去的紅線處減少至目前的白色區塊。 圖/Davis Garshelis《與熊熊大師有約》簡報

在圈養環境下繁殖無礙的大貓熊

大貓熊的分布範圍較過去大幅減少,歷史上,大貓熊的活動範圍曾經東至北京,南至越南,目前卻僅生活在中國四川與陝西。1980年代的調查顯示大貓熊的數量下降,讓中國著手建立了超過60個保育區,目前數量已有成長。「大家或許聽過大貓熊的繁殖很困難,」Garshelis博士說這也是個迷思,「牠們對於配對的對象十分挑剔,所以你必須讓牠有所選擇。」若可以選擇對象,牠們就會交配,如此便解決了大貓熊在圈養環境下繁殖的問題。

直至今日,中國大貓熊的最大問題,反而是在圈養環境中數目過多。為了舒緩此狀況(非為了保育),人們開始將大貓熊重新引介回野地中,目前已嘗試重新引介15隻,尚未十分成功,「不過看起來會有成功的一天。」

被圈養的貓熊。 圖/新華社
被圈養的貓熊。 圖/新華社

各地區的熊需要不同的保育方法,北極熊最需要大家的關心

世界各地的熊類保育仍持續進行著,不論目前看起來是成功或失敗,都促使我們繼續攜手走下去,因為終極目標是所有熊種都能夠永遠存續。Garshelis博士希望在座的大家對熊類保育的現況保有正向的感受。「許多人都正致力於熊的保育,而唯一一種真正需要大家一起幫忙的,就是北極熊。」那需要全世界一起減少碳排放,也是拯救北極熊的唯一辦法。

博士也相信,教育在保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也可以對直接影響環境的主體施加壓力,促使其發掘不一樣的做法,或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那些真的想要為台灣黑熊盡一份心力的人來說,博士也給出了衷心的鼓勵:「要去加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謝謝。」

※ 本文改寫自2019年11月10日於臺北市立動物園舉辦之《與熊熊大師有約》系列講座,講者Davis Garshelis講題「The Bears of the World: Conservation successes and failures」。

許多人都正致力於熊的保育,而唯一一種真正需要大家一起幫忙的,就是北極熊。 圖/路透社
許多人都正致力於熊的保育,而唯一一種真正需要大家一起幫忙的,就是北極熊。 圖/路透社

▍《與熊熊大師有約》系列講座

  • 《與熊熊大師有約》主辦單位:IUCN SSC BSG,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 講者:Dr. Davis Garshelis,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熊類專家群組(BSG)主席、 IUCN SSC BSG「建立亞洲地區熊類族群監測指導方針」工作坊組織委員會主席、美國明尼蘇達州自然資源部熊類經營管理首席科學家、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兼任教授。
  • 報導撰文:蕭人瑄
  • 校稿人:黃美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