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捷運意外」啟示:防災應重根本,公安更是必要投資 | 編輯室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中捷運意外」啟示:防災應重根本,公安更是必要投資

台中捷運上週三(10日)發生列車撞上興富發建築工地掉落塔吊的意外,造成1死10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捷運上週三(10日)發生列車撞上興富發建築工地掉落塔吊的意外,造成1死10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採訪、撰文:鄭人豪,鳴人堂編輯)

編按:台中捷運上週三(10日)發生列車撞上興富發建築工地掉落塔吊的意外,造成1死10傷。事發過後各界究責及事故檢討聲浪四起。《鳴人堂》特別專訪災害應變專家,美國安柏瑞德航天大學安全與應急機關管理學系副教授張賢龢,從這起意外檢視台灣災害防救的根本問題。

公安是必要投資,不是額外成本

張賢龢一開始便問到:我們是不是把公共安全當成一項必要的投資,而不是額外的成本?他指出當捷運旁的建築工地的吊臂在進行高空作業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將捷運的班次錯開?張賢龢表示,美國建築工地在施工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跟地方政府進行這類的協調,並製作出緊急應變計畫(Emergency Action Plan)。但「不管建築公司或捷運公司似乎認為這是額外的成本、額外的開銷」 所以「捷運班次有沒有辦法配合鄰近施工進行調整」這件事情似乎不在這次事故後的討論範圍。

另一方面,這次興富發建案塔吊拆除工程的承包商是全台最大的塔吊公司,也曾參與過台北101等大型建築工程,卻仍發生意外。張賢龢提醒「通常是這樣才更需要小心」,因為廠商可能因為業務繁忙,重複使用同一機具。他認為經過這次的意外,台灣也應該思考制定塔吊等機具的機械疲勞標準,以及怎樣去檢測。以美國為例,目前使用儀器掃描,檢查機具金屬疲勞的程度,以避免作業時斷裂造成意外。上述這些避免災害的做法,或可提供大家思考,至於要不要做?能不能落實?還是取決於我們是否將公共安全視為必要成本而不是額外的投資。

事發後台中捷運公司備受質疑的問題是,既然塔吊在列車離站前就已經掉落在軌道上,為什麼還讓列車發車。事發後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教授曾建議,因為自動駕駛系統在事發當下與行控中心的應變之間會有時間差,所以台中捷運應該運用AI技術建置異物入侵行車通道的偵測和預警系統。

張賢龢認同上述的建議,他分享去年發表的研究將將無人機或攝影機取得的影像傳輸至人工智能軟體,軟體便能自動辨識出影像中消防人員、消防車的數量。張賢龢強調「技術已經在那邊了」就看對於公共安全,我們願不願意再投資。諸如加裝緊急停車鈕等增加事故臨場反應的速度,張賢龢也都認為是可以嘗試的方法。

避免災害的做法能不能落實?還是取決於我們是否將公共安全視為必要成本而不是額外的投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避免災害的做法能不能落實?還是取決於我們是否將公共安全視為必要成本而不是額外的投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防災應該演練功能,而不是情境模擬

回過頭來談到災害準備和演練,張賢龢說台中捷運意外發生後,他最擔心的接下來各單位的防災演習會更加強調塔吊掉落捷運軌道,這類發生機率很小的極端情境,他指出防災演練的臨場反應測驗「越強調極端情境,越往牛角尖鑽,越會把大家訓練的謹小慎微」,反而摧毀災害應變人員的信心,凡事都要經請示後才敢動作,進而削弱現場臨機應變的能力。

因此,防災演練不應該以「最壞的情況」(worst-case scenario)下去規劃,而應思考在發生最壞情況之前,有哪些事情可以做。具體說來:「我們應該演練災害應變的功能,不是情境」張賢龢以台北捷運的板南線為例,就不可能遇到台中捷運這次的問題,因為板南線在地底下,就與這次台中捷運的狀況相差甚遠。如果只是因應單一事故的特殊情境做演練,永遠都會事倍功半。

張賢龢分析,災害管理應該要演練基本功,就是不管什麼災害發生,都有一些共通的應變作法(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s, ESFs)。他指出,美國這麼大的國家,總共就15項共通的應變功能要做(見本連結),包括傷患送醫、確保通訊和交通暢通、以及搜索與救援等,要用「全災害管理」(all-hazards approach)的角度來辦理演習,演練這些災害應變共通的事項,然後根據遇到的狀況不斷的進行增補。

以這次台中捷運事故來說,罹難的林淑雅教授因為捷運公司既有的SOP未包含檢查車底,躺在車底51分鐘後才被發現,引起外界質疑。張賢龢認為若能夠以上述的應變功能進行演練,遇到類似這次的狀況,未來就可以在「搜索與救援」的項目中增加搜索車底的SOP。如此才能不斷改進,汲取各項災害經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賢龢指出雖然現有的知識沒有辦法完整涵蓋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但是可以從過去的經驗去整理,面對未來災害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他以樂高積木舉例,不管組裝機器人,還是蓋長城、白宮,都是以固定形狀的積木來建構。防災就像堆疊積木一樣,我們應該把基本的功能項目演練好,面對災難時現場指揮官才能組裝出適當的應變工具。

「只要平常把基本功練好,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張賢龢以通訊為例,如果捷運公司平常有就月台人員跟行控中心的通訊聯繫這項功能進行演練,或許能避免保全人員只能在月台不斷大喊要列車暫停的情況,「只要一個環節做對了,事情就不會發生」。

此外,張賢龢指出有人說台中捷運的意外是「瑞士乳酪事件」,但從專業災害管理的角度來看或許不盡然,這件事故雖是意外,但也包含了許多平常就能夠預防的事情。張賢龢認為要改變現在的問題,行政首長應該要了解災害管理,在進行防災演練的時候關注的不該是情境,「不該只是看演練時的表現,與大家是否賣力演出,而是需要看演練中的個別應變功能是否達成預設的目標。就如同看積木成品,不是評斷外表像不像長城、白宮,而是需要仔細的檢視這成品是否由基本的積木按部就班地組合起來」如此才能驗證出災害應變的能力。

但因為目前防災演練的方式沒有以災害應變的功能去檢核這些步驟,所以「首長看不懂,下面的人也只能應付」。如果不改變方法來做,永遠都是事倍功半。最後張賢龢強調「不應苛責第一線的應變人員」,經過這場意外後,應該思考的是整體戰略面(整備災害的方式)改變,而不只是單一做法的調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