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國人最困惑的語彙——陳凱歌的反思之作《搜索》
日前,陳凱歌1993年的作品《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上映,引發不少影迷討論。陳凱歌,從1984年的《黃土地》以來,便與張藝謀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1990年代,兩人的電影成就也吸引台灣、香港資金的投資,《活著》與《霸王別姬》可說是張藝謀與陳凱歌90年代的代表作。
2002年年底,中國電影開始進入大片時代。所謂的大片,原來是中國媒體對好萊塢電影的形容——巨額投資、大卡司演出以及亮麗的票房。歷經中國電影製作發行與放映體制的變革,張藝謀2002年年底的《英雄》成為中國大片時代的起點,自此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以20%、30%成長,2018年票房已突破400億人民幣。
中國大片時代裡,張藝謀的作品總是引發爭議,《英雄》弘揚秦始皇的專制、《金陵十三釵》賣弄東方女性風情等不一而足,弔詭的是,張藝謀的電影卻總在票房上無往不利。
大片時代裡的新富與中產的城市敘事
那陳凱歌呢?
大片時代裡,陳凱歌也開始大製作,然而,大片時代的第一部作品《無極》雖集結中國、香港、日本與韓國演員,但內容不僅不知所云,《無極》的知名度可能甚至不及惡搞《無極》的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部惡搞之作堪稱網路時代初期網民的集體狂歡。
此後,陳凱歌一如既往將視角放在中國近現代史,試圖在歷史題材當中力求突破,但這些作品與90年代的陳凱歌已遠遠無法相提並論,其中甚至有的淪為笑柄,例如徐浩峰的小說《道士下山》原是佳作,但經陳凱歌演繹之後原來的精要之處蕩然無存。
不過,陳凱歌作品列表中唯一一部瞄向當代的作品《搜索》(2012)卻是清醒的清新之作。大城市裡的媒體八卦化、小三與人肉搜索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中國的大片時代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圍繞城市量身訂做的作品不在少數。
馮小剛的《大腕》像是大城市的瘋狂寓言,電影的經典一幕就是精神病院裡的病人做著各種致富夢,其中一段就像是社會縮影:「成功人士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關於城市,人們想的都是致富,2009年馮小剛的《非誠勿擾》也像是新富生活展示。在馮小剛的新富生活展示之外,中產階級的生活風格也在生產當中。
2007年,杜拉拉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一年,中國出版市場被稱為「職場小說年」。《圈子圈套》、《輸贏》、《杜拉拉升職記》、《浮沈》四大職場小說接續登場,其中,《杜拉拉升職記》尤其受到青睞。小說版問世之後,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甚至廣播劇都有杜拉拉的身影,電影版的《杜拉拉升職記》像是北京商業區的導覽。
媒體發達時代的反思之作《搜索》
新富與中產光鮮亮麗的生活在大銀幕上上映著,社會現實裡,小三與博客(部落格)時而成為社會焦點的來源。最震撼人心的事件,應屬2008年的死亡博客事件。2007年年底,一位女白領得知丈夫有外遇,決心以生命聲討丈夫與小三,她在自殺前公開博客,內容詳盡描述自殺前兩個月的心路歷程,並公開丈夫與小三的照片。2008年初,死亡博客廣為流傳,事件中的丈夫與小三也遭到人肉搜索。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凱歌交出他的《搜索》,作品所帶出的反思性意外地高過他大片時代的其他作品。故事是高圓圓所飾的秘書葉蘭秋得知自己患有癌症之後,心神不寧,向集團董事長請長假並借了一筆錢,因是老闆長年信任的秘書,老闆未問原因隨即答應並給她一個鼓勵的擁抱。未料,為老闆夫人撞見,誤以為葉蘭秋是小三。
得知生命所剩不多的葉蘭秋心情低落,公車上不願讓座。這個過程為電視台實習記者手機拍下,姚晨所飾的電視台新聞主編陳若兮見獵心喜,透過電視台塑造葉蘭秋不讓座的「墨鏡姐」形象,並在談話節目找來專家道德譴責。面對媒體發動的窮追猛打,心有不甘的董事長夫人再以匿名電話爆料葉蘭秋為小三。面對排山倒海的輿論攻勢,葉蘭秋最終以跳樓結束生命。
中國人最困惑的語彙——城市
這部電影雖不能說是經典之作,但電影所觸及的媒介發達時代裡人的處境卻值得深思。不過,《搜索》之後,大銀幕裡人民幣堆起的新富與中產生活並未停止腳步,2013年郭敬明更加無節制的炫富電影《小時代》系列正準備登場,反思性的《搜索》就成過往雲煙。
城市,大概是中國人最困惑的概念。毛澤東時代將消費城市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生產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原來的酒樓、咖啡廳等消費空間就退出城市,在他眼中,城市裡四處煙囪裊裊是最理想的圖景,因為那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象徵。鄧小平時代再將之反轉,消費城市發展得更為徹底。大片時代裡的大銀幕,新富的豪奢生活、中產階級的國際想像圖景、情愛關係中的小三等組成當今中國的城市鏡像。
喜劇泰斗卓別林1925年的作品《淘金記》(The Golden Rush)裡,卓別林所飾演的貧民到阿拉斯加淘金成為富豪。其中一幕,是他闖入四面都是鏡子的小屋裡,驟然進入的他,只見四面都是自己的身影,不知那個是真實的自己?
1920年代,正是西方國家城市大轉型的時刻,高聳壯觀的建築風格是時代裝飾品,物質飛快的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人們的內心卻也在其中迷失。《淘金記》上映之後,當時德國電影評論者克拉考爾(Siegfried Kracauer)便藉影像裡小屋裡四面鏡裡都是卓別林一幕,比喻現代人失去自我的困境。
中國人的城市之路何嘗不是如此?中國真已找到理想中的城市圖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