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畑勲與宮﨑駿的「世界名作劇場」:穿過台灣仇日年代的經典動畫(下) | 李政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高畑勲與宮﨑駿的「世界名作劇場」:穿過台灣仇日年代的經典動畫(下)

1963年動畫《原子小金鋼》畫面。 圖/擷取自YouTube
1963年動畫《原子小金鋼》畫面。 圖/擷取自YouTube

▍上篇:

高畑勲與宮﨑駿的「世界名作劇場」:穿過台灣仇日年代的經典動畫(上)

電視台新的卡通節目從那裡來?1970年代中期開始,新的卡通節目幾乎都是從日本來。這與日本電視動畫的興盛與波折有直接關係。

1955年日本步入經濟高度成長期之初,電視機、洗衣機與冰箱就成為「三神器」。1953年NHK放送開始,伴隨1959年皇太子婚禮的轉播,電視機快速普及。1964年東京奧運之際,電視機普及率已突破90%。

伴隨電視機普及與戰後嬰兒潮出現的,是「電視兒童」。1953年NHK開播以來,就有三十分鐘針對兒童的節目「兒童時間」(子供の時間);此外,1950年代末期,其他的電視台也放映海外引進的電視動畫諸如《超人》(Superman)、《羅賓森的探險》(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等。至於日本的電視動畫,1963年1月1日手塚治虫的虫製作推出的《原子小金剛》是一個重要里程碑。

《原子小金剛》每週星期二晚上六點十五分開始播放15分鐘,共計播放四年。播放之後,最高收視率達40.7%,這也迎來日本第一次的電視動畫熱潮。虫製作隔年接續推出首部彩色電視動畫《森林大帝》,此外,東映也加快腳步推出一系列作品,諸如《狼少年肯》、《鬼太郎》(ゲゲゲの鬼太郎)、《巨人之星》、《人造人009》(サイボーグ009)等。

然而,儘管第一波電視動畫風潮亮麗登場,但其實危機已悄悄浮上。山口康男,1960年代在東映工作,2004年根據多年實務經驗與觀察寫下《日本動畫全史:日本動畫領先世界的奇蹟》(日本のアニメ全史:世界を制した日本アニメの奇跡)一書。他在書中提到,虫製作製作《原子小金剛》一集的成本約一百五十萬日圓,然而,電視台給製作的放映權費用僅五十五萬。對虫製作來說,這注定虧本。然而,手塚治虫一心想成就動畫之夢,不顧一切向前衝。幸好因為大受歡迎,原子小金剛成為各式商品,四年下來收獲驚人的五億圓。

1963年1月1日手塚治虫的虫製作推出的《原子小金剛》是日本電視動畫重要里程碑。 圖/取自IMDb
1963年1月1日手塚治虫的虫製作推出的《原子小金剛》是日本電視動畫重要里程碑。 圖/取自IMDb

面臨危機的日本動畫公司

但是,並不是每部電視動畫作品都像《原子小金剛》這麼轟動。山口康男以自己工作的東映為例,進一步指出讓動畫公司虧損的根本原因——人事費用。電視動畫作品以週為單位上映,這對東映來說是不小的負擔,為了趕進度不得不加班,加班費用成為公司的一筆大支出。

此外,工作分配的公平問題也浮現。動畫師工作量不論大小,卻領相同的薪水,促使工作量大的優秀動畫師出走,這也就是1970年代獨立製作興起的來由。

當虫製作與東映都嚴重虧損的時代裡,日本動畫公司改變生存方式。以高畑勲與宮﨑駿工作的日本動畫公司為例,世界名作劇場的策略就是希望能夠面向海外市場,透過版權賣到多個國家藉以平衡動畫製作的人事費用。然而,全球化經營,也必須直接面對美國動畫的優勢。手塚治虫奠定的動畫製作方式意外成為優勢。

事實上,「漫畫之神」手塚治虫跨足動畫評價兩極,正面評價是《原子小金剛》,帶領日本戰後第一波的電視動畫熱潮;負面評價則是低預算的製作方式。在人事方面,動畫製作員工低薪資、高工作量。在繪製方面,為了節省成本,也因此減少繪畫張數,相較於美國一秒鐘二十至二十四張的畫面,其結果就是時而會出現靜態畫面。

這種低成本製作模式之所以被批評,一方面在於日後日本的動畫師都在薪資不高但高工作量的環境下繪製,另一方面,靜態畫面也降低了動畫作品的品質。不過,低成本製作模式卻成為1970年代日本動畫維繫競爭力,作品邁向海外的的核心因素。

以高畑勲與宮﨑駿工作的日本動畫公司為例,世界名作劇場的策略就是希望能夠面向海外市場,透過版權賣到多個國家藉以平衡動畫製作的人事費用。 圖/美聯社
以高畑勲與宮﨑駿工作的日本動畫公司為例,世界名作劇場的策略就是希望能夠面向海外市場,透過版權賣到多個國家藉以平衡動畫製作的人事費用。 圖/美聯社

為什麼非日本卡通不可?

世界名作劇場不但在日本轟動,海外市場表現也極為亮眼,從歐美到亞洲的台灣、韓國、菲律賓等國家都有引進。

世界名作劇場因為著眼海外市場,因此背景多是歐美國家,幾乎不見日本元素。不過,隨著日本台灣斷交,大眾文化諸如電影不僅全面禁止輸入日本電影,中影也拍起以抗日題材的軍事宣傳電影,在這樣的氣氛下,世界名作劇場為何以及如何能夠在電視台播放,甚至成為五六年級生的集體記憶?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社會與人口轉型之下,面向兒童的「卡通時間」已是電視台必備節目,對電視台來說,收視率加上電視台的廣告收益,也都是考慮重點。然而,卡通跟電影畢竟不同,中影在1960年代已逐漸站穩腳步製作電影,此外,也有其他官營與民營公司加入電影拍攝行列。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來說,台灣電影基本上自己自足,禁止輸入日本電影,台灣電影產業依舊可以運作。

相較之下,動畫產業就完全沒有辦法。從媒體的報導來看,雖然1961年有桂治洪兄弟完成「自由中國」第一部卡通電影、1968年有趙澤修十五分鐘的卡通短片《龜兔賽跑》等報導,但從這些報導可以明顯看到以當時台灣的動畫製作實力,要完成一部作品都相當吃力,更何況穩定製作的產業。當日本動畫以相對低廉的價格挑戰美國動畫時,日本動畫自然成為台灣電視台的首選。

在於社會與人口轉型之下,面向兒童的「卡通時間」已是電視台必備節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於社會與人口轉型之下,面向兒童的「卡通時間」已是電視台必備節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電視台引進日本動畫,首推1968年台視引進的《星星王子》,這部作品其實就是將《原子小金剛》改名播出。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動畫在台灣的高潮,就是台日斷交之後。

三家電視台在1975年開始推出帶狀的卡通時間——週一至週五的六到七點。當時所播放卡通分別是台視的《小獅王》、 中視的《孫悟空》以及華視的《小蜜蜂》。《小蜜蜂》就是日本1970年播出的《昆虫物語みなしごハッチ》。《小蜜蜂》去日本化的方式,可以說是日後的典型模式:片頭、主題曲與國語配音是最重要的三個環節。

根據黃家暐的研究,《小蜜蜂》的日文片頭,被改為英文字。主題曲則是由汪石泉重新作詞作曲。2018年過世的汪石泉,在1970年代曾幫多部卡通諸如《無敵鐵金剛》、《北海小英雄》等作詞作曲。這些作品與兒童合唱團的合作,成為1970年代替代日本動畫主題曲的標準作業。

至於國語配音,根據張哲生的部落格文章〈「小蜜蜂」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部卡通連續劇〉,這是第一部國語配音作品,此前卡通作品多是打上中文字幕,聲音仍是原音。根據《聯合報》1976年3月17日〈卡通片配國語發音,頗能發揮教育功能〉的報導,其中,提到配音仍是新興行業,還起步當中。確實可見國語配音仍是新鮮事。

圖為動畫《小蜜蜂》畫面。 圖/取自IMDb
圖為動畫《小蜜蜂》畫面。 圖/取自IMDb

被誤以為歐美卡通的世界名作劇場

在前述環節之外,故事人物姓名部份,有的根據原作翻譯,有的採取在地的命名。以高畑勲與宮﨑駿合作的《小天使》與《尋母三千里》恰好是一組對照。《小天使》的原作名稱是《阿爾卑斯少女海蒂》(アルプス少女ハイジ),主角是少女海蒂,不過《小天使》裡則改成小蓮。

世界名作劇場在台灣放映時,這樣的手法不乏上述提及的例子,例如《小英的故事》(ペリーヌ物語),故事主角姓名是有些拗口的Perrine Paindavoine,台灣版改為通俗的小英。《龍龍與忠狗》(フランダースの犬)當中,主角Nello Daas也是改為通俗的龍龍。至於《尋母三千里》(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則是保持原作姓名,主角馬可(Marco)與母親安娜(Anna)。

1975年之後的卡通時間,幾乎就是日本動畫的天下。值得提問的是,這些作品都已經是去日本化的作品,觀眾是否知道這些作品其實是日本動畫?事實上,隨著日本卡通的播放,也引來媒體的關注乃至批評的聲音。批評的聲音約有兩種,第一種是政府明令禁止日本電影與電視節目,但三台卻引進日本卡通,經過加工與配音之後,搖身一變為禁令之外的「純外國」影片。第二種批評是針對作品內容。這些批評幾乎多集中在諸如《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等具有科幻與打鬥元素的作品。這類意見認為卡通對兒童帶來負面影響,電視台引進時應多加考慮。

《聯合報》1978年10月17日一篇名為〈電視播卡通影片,請注意教育效果〉的觀眾投書。 圖/聯合報系資料
《聯合報》1978年10月17日一篇名為〈電視播卡通影片,請注意教育效果〉的觀眾投書。 圖/聯合報系資料

從第一種批評可以看到,當時觀眾應該多已電視螢光幕裡日本卡通所在多有。從第二種批評來看,不少家長似乎把日本卡通與《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等科幻元素劃上等號。《聯合報》1978年10月17日一篇名之為〈電視播卡通影片,請注意教育效果〉的觀眾投書,很清楚可以看到觀眾錯誤的指認。這篇投書的署名是「一群幼稚園兒童的母親」。其內容主旨在於呼籲電視台所播放的卡通應該要有教育效果!

文章中提到,《小天使》、《北海小英雄》與《頑童歷險記》都是教育效果良好的卡通。但是,《無敵鐵金剛》與《科學小飛俠》除了「壞人必敗」之外,毫無教育效果。其原因在於「日本製的卡通繪圖凶狠、恐怖,孩子們整天口中嚷的是『金剛火焰』、『原子熱線』」。

其實文中所述全數都是日本卡通,只是世界名作劇場的背景是歐美,主角也都是西洋人樣貌,觀眾可能因此誤認為是歐美卡通,與科幻的日本卡通進行區隔,造成誤認。或許,只能說世界名作劇場的跨國策略是成功的。

動畫《北海小英雄》畫面。 圖/取自IMDb
動畫《北海小英雄》畫面。 圖/取自IMDb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