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鐵金剛與原子小金剛:日本巨型機器人的科幻SF想像與進化 | 李政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無敵鐵金剛與原子小金剛:日本巨型機器人的科幻SF想像與進化

《無敵鐵金剛》漫畫和動畫。 圖/維基共享、聯合報系資料照
《無敵鐵金剛》漫畫和動畫。 圖/維基共享、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田建設奇幻營業部》是2020年的日本電影,真實存在的前田建設,有著百年歷史,參與過日本國內外諸如福岡巨蛋、香港機場乃至台北捷運松山等重大工程。不過,後來卻在1990年代涉入行賄官員的弊案,而為了一洗公司負面形象,公司的年輕員工推出奇特點子:將SF作品(科幻,science fiction)或動漫作品中的土木建設,擬定興建的工程計畫、估價,乃至進度等並於網站上公布。

這個看似瘋狂的構想,第一個計畫就是1972年的動畫無敵鐵金剛》(マジンガーZ)中無敵鐵金剛出場的地下倉庫「格納庫」,動漫作品土木場景的興建計畫還包括《銀河鐵道999》、《機動戰士鋼彈》等。《前田建設奇幻營業部》就是將前田建設第一號計畫搬上大銀幕。在日本的動漫歷史當中,無敵鐵金剛是操縱型巨型機器人的始祖,40年前放映時,擁有相當高的人氣。在台灣,《無敵鐵金剛》於1978年至1979年曾在華視播放,在那個只有老三台的時代裡,《無敵鐵金剛》成為五、六年級生的集體記憶。而《前田建設》即使在台灣年初下片之後轉至串流平台,依舊引起一些討論。

電影中將虛構的科幻世界轉化為真實世界建設案的荒謬與熱血,是整部作品扣人心弦之處,不過,值得往背後持續探尋的是,為什麼科幻想像如此強大?在這個脈絡下,作為第一彈的無敵鐵金剛又代表了什麼?

亡國感迸發的SF想像

日本的科幻想像,最早伴隨著亡國感而來。

1840年,滿清帝國在鴉片戰爭中敗給英國,日本為之恐慌,中國一向以巨大他者的形象存在於日本人心中,而滿清帝國的敗戰,讓日本心生避免成為「第二清國」的危機感,部分有識之士也提出海防主張。長山靖生,一方面是齒科博士,一方面是SF文化的資深研究者。在他獲得2010年SF大賞的作品《日本SF精神史:幕末、明治到戰後》(日本SF精神史:幕末·明治から戦後まで)一書當中,就指出1857年儒學者嚴垣月洲的《西征快心篇》不但是日本科幻文學的開端,內容更呈現日本擊退西方帝國的強國夢想像。

《西征快心篇》故事背景是名為黃華國的島國,該國副將軍滬侯弘道,面對英國入侵亞洲,招集有識之士八千多人、軍艦十餘艘,力退英國,讓中國免於鴉片戰爭失利割讓土地的窘境,滬侯弘道再繼續前行印度,解救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人,甚至最後率兵遠渡英國,將英國一分為四,並從歐洲各國貴族選定四國國王,與之簽署日後不得侵略的誓約。

這個科幻小說裡的黃華國自然就是日本,而滬侯弘道,滬字將之拆開,水、戶與邑共同組成,也就是現實的水戶藩(今茨城縣水戶市)之意。水戶藩藩主德川齊昭,在海防方面有其遠見,早在佩里黑船來日之前,他就已鑄砲防禦,然而,他因過於激烈的藩政改革,使得海防的先進觀點無法被理解,只能成為科幻文學的寫作材料。

嚴垣月洲的作品確立了強國類型科幻小說的寫法,在明治時代這類作品仍有後繼,押川春浪的人氣之作《海島冒險奇譚海底軍艦》便與《西征快心篇》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的冒險鐵車與輕氣球等更增添科幻想像。日本本土作家的科幻強國夢之外,外來的科幻文化也帶來衝擊。明治初期的1878年,法國科幻小說家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的《環遊世界80天》翻譯成日文後,很快地,日本掀起凡爾納熱。1880年,他的《月世界旅行》也隨之被翻譯。

左為作者長山靖生,右為其著作《日本SF精神史》書封。 圖/取自「日刊ゲンダイDIGITAL」、Amazon
左為作者長山靖生,右為其著作《日本SF精神史》書封。 圖/取自「日刊ゲンダイDIGITAL」、Amazon

在凡爾納的熱潮下,日本本土的作家也開始書寫更為豐富的科幻作品,1882年貫名駿一的《千萬無量星球世界旅行》就是一個有趣的例子。作者比較了幾個星球之間的景況,有較地球落伍的「腕力世界」,那裡弱肉強食,等同人類的原狀態。外星球也有較地球進步的「智力世界」,那裡是高度發達的城市,人類無須勞動,工作都有勞化學製成的人們。

從強國夢到星球之間的比較對照,是科幻文化新的進程。日本的下一次科幻熱潮,是1920年代歐美小說與電影裡的機器人衝擊。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Capek)1921年發表的劇作《羅素姆萬能機器人》(R.U.R.)。其中,一位名為羅素姆的哲學家研製了一種機器人,他們外貌與人類相同,可以自行思考,也會說不同語言。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大量生產工廠的廉價勞工。然而,最終機器人叛變毀了他們的製造者接管地球。這部小說的重要性在於創造了robot(機器人)一詞,這個詞源自捷克語「robota」(苦力之意)。這部劇作,於1923年與1924年分別有不同的日譯本出版。

至於電影裡的機器人,1927年德國名導演弗里茲・朗(Fritz Lang)執導的《大都會》(Metropolis)在日本上映。電影裡,大都會分為上下兩個世界,上層是錢、權一把掌握的少數菁英,下層則是為數眾多的勞動者。大都會的統治者之子戀上下層女工,也因此目睹底層世界的慘狀。統治者眼見苗頭不對,委請科學家製造與女工面容相同的機器人,操縱她製造暴動藉以鎮壓底層世界。在《大都會》,我們可以看到《羅素姆萬能機器人》的影子。

對於歐美機器人的衝擊,前衛藝術工作者村山知義1926年發表小說《人間機械1》、以「夢二式美人」著稱的竹久夢二也寫下《大都會》的觀影心得,可見影響之深刻。不過,有趣的是,1928年登場的日本機器人「學天則」——這個機器人在昭和天皇即位所舉行的大禮紀念京都博覽會當中亮相,高約3.5公尺、寬約3公尺,有些怪異的臉及大耳是其特徵。設計者是生物學者西村真琴,「學天則」的命名就是學習自然之意,而怪異的臉部是融合各民族的特徵而成,可以看到設計者力求追求普世性的企圖。至於日本這個初代機器人的功能,則是能夠微笑與寫字。學天則雖早已遺失,不過,人們仍能夠在大阪市立科學館看到根據實物同等大小打造的復元品。

左為電影《大都會》裡的機器人,右為日本機器人「學天則」。 圖/FILM、維基共享
左為電影《大都會》裡的機器人,右為日本機器人「學天則」。 圖/FILM、維基共享

原子小金剛:可愛之外的弦外之音

日本在二戰最終因兩顆原子彈投降,原子彈也刺激SF小說家或是漫畫家進行更多的想像,原子彈並非僅是軍事武器,也延伸為攸關人類生存的思考。

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是戰後機器人的重要作品,人們印象中的原子小金剛,是小巧帶著大眼與貓耳,有打擊壞人的高科技配置,十足可愛的模樣。《原子小金剛》的基本故事主軸,是天馬博士的兒子在車禍中不幸死亡,天馬博士決定製造一個跟小孩長得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小金剛身上有七樣超高科技配置——十萬馬力的力量、電子頭腦、人工聲帶等。然而,製造成功之後,天馬博士卻發現小金剛永遠不會長大,他一度發狂把小金剛賣給馬戲團。天馬博士過度崇尚科技忽略人性,反倒是機器人原子小金剛更具人性,他以身上的超高科技能力打擊壞人,甚至也讓天馬博士重視親情,不再冷酷。一篇篇的原子小金剛故事就在這樣的主軸下進行。

然而,原子小金剛初期的設定並非如此。根據日本動漫文化資深研究者大塚英志在2009年《原子小金剛的命題:手塚治虫與戰後漫畫主題》(アトムの命題:手塚治虫と戦後まんがの主題)一書的考察,《原子小金剛》1951年4月連載之際,原名《小金剛大使》,以此題連載約一年又一個月。

在手塚治虫的原始角色設定裡,天馬博士與小金剛之外,還有兩個角色,一是鼓吹奴隸制的政客大塚平太,另一個則是主張解放奴隸的美國總統。不過,這兩個角色始終沒有出現,為什麼?1945年到1952年日本是由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統治,麥克阿瑟則擔任總司令,就在《小金剛大使》第一期出版之後,5月麥克阿瑟在美國國會答詢時指出,如果從科學、美術、宗教與文化的角度來說,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大約是四十五歲的壯年,德國人大約也是同樣年齡,日本人則還是12歲的男孩。

或許此番「日本人12歲」的說法,讓手塚治虫感到不滿,因而去掉美國總統的角色設定,但為什麼原子小金剛是大使?一如嚴垣月洲將自己的國家理想放在小說裡,手塚治虫的科幻漫畫也是如此。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是日本人的創傷,那是高科技力量的摧殘,戰後,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53年提出核武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式。在手塚治虫所寫的《我是漫畫家》當中,也呼應支持這個說法,漫畫裡,擁有超新高科技的原子小金剛,職責便是維護世界和平。可以說,長不大的原子小金剛就是日本的化身,超越核武創傷,以新科技為世界和平奉獻心力。

《原子小金剛》漫畫和動畫。 圖/維基共享、卡通頻道提供
《原子小金剛》漫畫和動畫。 圖/維基共享、卡通頻道提供

無敵鐵金剛問世

人造機器人《原子小金剛》出現之後,橫山光輝則在1958年推出了《鐵人28號》。鐵人28號是二戰末期日軍為扭轉戰局而秘密研發的機器人,然而,日本最終戰敗,研發者敷島博士戰死身亡。研發成功的鐵人28號無用武之地,只能鎖上停用。然而,犯罪集團卻覬覦鐵人28號,漫畫版的《鐵人28號》主角是少年偵探金田正太郎,少年偵探團是1920年代江戶川亂步筆下的角色,在《鐵人28號》裡以個人之姿出現,金田正太郎的造型是西裝頭,身著西裝與短褲,這副裝扮讓人聯想到多年之後的柯南。機靈的金田正太郎,總能克制犯罪集團。《鐵人28號》的熱潮,曾經一度超越《原子小金剛》,手塚治虫之子手塚燦的《我的父親手塚治虫》裡,談到手塚治虫私下痛罵橫山光輝,原因不過是手塚治虫的忌妒病又犯了。

《鐵人28號》對日後漫畫的最大影響就是巨型機器人的造型開始陸續出現。1972年,身形巨大的超級機器人無敵鐵金剛問世。作者永井豪,1945年出生,他的漫畫之路始於1968年剛創刊的《週刊少年JUMP》,創刊該年開始連載的《破廉恥學園》(ハレンチ学園)以高校生活為背景,雖然漫畫中的掀女高校生裙子等情節,引發教育界的大力批判,不過,這部作品仍有不少支持者,甚至成為青春喜劇搬上大銀幕。

爭議過後,喜愛《原子小金剛》與《鐵人28號》的永井豪,終於得以帶著他的科幻想像進軍動漫界。永井豪的設計圖裡,無敵鐵金剛身高18公尺、重達20公噸。有趣的是,他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塞車的痛苦,永井豪突發奇想,如果車子有腳可以站立,就可以走出大堵塞的車潮,如此這般延伸出無敵鐵金剛的雛形。

《無敵鐵金剛》的漫畫與電視動畫都是在1972年問世,模型也很快問世。不過,作品問世之前的討論中,永井豪的無敵鐵金剛構想,只受到製作電視動漫的東映動漫支持,《週刊少年JUMP》的編輯,乃至模型製造商都大表反對。反對的理由主要是《原子小金剛》與《鐵人28號》都已形成很大的熱潮,機器人題材也因而變成老套,應該很難再有風潮。不料,《無敵鐵金剛》卻在眾人不看好的情形下引領風潮,推究其原因,就是《無敵鐵金剛》延續了1960年代的特攝風潮。

說到日本的特攝風潮,不能不提圓谷英二,戰前就開始研究特攝電影,1954年他所設計的《哥吉拉》引起狂潮,也帶動戰後的特攝作品風潮。1960年代隨著電視的興起,圓谷英二轉戰電視,他參與的超人力霸王再度引燃日本的怪獸與超人風潮。

或許無敵鐵金剛巨大的身形讓人與特攝作品聯繫一起,因此持續熱潮。《無敵鐵金剛》的主軸是地獄博士(Dr. Heru)有征服世界的野心,男女合體的陰陽人是他的執行官,命令機器人發動攻擊。主角兜甲兒則是普通的高中生,他的祖父生前設計了無敵鐵金剛作為對抗。無敵鐵金剛的特點是兜甲兒所駕駛的飛行機與無敵鐵金剛組合之後,就能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也正是這個構想,讓無敵鐵金剛承先啟後,成為日本動漫史當中的重要轉捩作品。

首先,鐵人28號可說是日本巨型機器人的起點,無敵鐵金剛雖承接了鐵人28號巨型機器人的架構,不過,卻在兩方面進行修改,一是更強調科技先進與堅固性,無敵鐵金剛是特殊材質的超合金Z所打造,形體也更為堅固。二是鐵人28號的操控是遠距操縱,無敵鐵金剛的操縱是少年所駕駛的飛行機,與機體組合之後才有戰力。

這意味著無敵鐵金剛遠比鐵人28號更難駕馭,兜甲兒從無法駕馭無敵鐵金剛到克服自己的軟弱、乃至勇敢面對敵人,甚至痛擊敵人的心路歷程,也因而成為這類操縱型巨型機器人獨特的少年成長物語,1990年代的《新世紀福音戰士》也有相似的元素。其背後之意,就在於「心」如何操縱巨大機器人之「身」,操縱者的心之所以得以駕馭,在於自我嚴格的身心的規訓與紀律。這彷彿也是另一則社會進化的寓言。

《鐵人28號》漫畫與雕像。 圖/維基共享
《鐵人28號》漫畫與雕像。 圖/維基共享

模型世界也成動漫文化核心

其次,《無敵鐵金剛》所開啟的新時代,還包括模型的世界。

靜岡在戰前就是模型廠商齊聚之地,當時模型的主要類型是木製的飛機,靜岡因森林資源豐富成為日本模型中心。步入1960年代,模型進入塑膠時代,至於模型的模仿對象,基本上還都是以戰車、戰鬥機等實物為主,所謂的模型精細與否的標準就在於與實物的差異程度。

不過,隨著《原子小金剛》與《鐵人28號》等作品的熱潮,開始出現動漫作品主角的模型。1920年代活躍的德國文藝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善於透過細微事物考察其歷史與文化意義,他注意到玩具對兒童的影響,兒童透過玩具建立起自己的內在世界,一架戰鬥機模型,兒童可能將之視為自己駕馭的飛機在空中與怪獸戰鬥。面對原子小金剛與鐵人28號這樣從人氣動漫作品而來的模型,在既有的動漫故事與擁有者的想像之間,可以交織出更為豐富的內在世界。

然而,原子小金剛與鐵人28號的模型還是塑膠製的,到了《無敵鐵金剛》熱潮的階段,開始出現超合金的無敵鐵金剛,模型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個兒童的內在世界在質量上也出現更為精緻化的變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無敵鐵金剛》的熱潮,《無敵鐵金剛》開始成為系列作品,也開始有其他型號的無敵鐵金剛出現,這個內在世界開始出現體系化的現象。

幾年之後,內在世界的力量在日後的動畫作品更加強化,1979年的《機動戰士鋼彈》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機動戰士鋼彈》雖然也是巨型機器人,但已脫離兒童取向、動漫正義邪惡二元對立的色彩,並賦予戰鬥更多詮釋。《機動戰士鋼彈》在電視播放時,收視率不高,隨之調整的精簡版卻逐漸獲得口碑,《機動戰士鋼彈》當中的各類模型,也爆出搶購風潮,一時間成為社會現象。可以說,透過模型所架構的內在世界,也已成為動漫文化的核心之一。

「指揮艇,組合!」是台灣版《無敵鐵金剛》經典配音,放在日本SF想像與動漫文化的脈絡下來看,組合起來的何止是動畫《無敵鐵金剛》,還包括SF想像的持續進化以及模型文化!

《機動戰士鋼彈》漫畫與雕像。 圖/維基共享
《機動戰士鋼彈》漫畫與雕像。 圖/維基共享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