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蝦米單挑大鯨魚:立陶宛為何封鎖俄羅斯飛地?
不久前,立陶宛宣布將部分關閉往返加里寧格勒的鐵路運輸,這條鐵道是從白俄羅斯進入立陶宛,再轉往加里寧格勒。根據維爾紐斯表示,此舉是配合歐盟制裁俄國,僅限於鋼鐵等禁運物資,其他不在名單內的貨品與鐵路乘客,仍然可以通過立陶宛進入加里寧格勒,並非外界所傳的封鎖。
儘管立陶宛做了表態,也得到歐盟的背書,但在俄羅斯看來,乃是前所未有的違例行為。這條鐵路的營運,其實是布魯塞爾和莫斯科協議結果,立陶宛在2004年陸續加入北約和歐盟,為了安撫莫斯科,才會讓俄國貨運能自由進出加里寧格勒,使這塊飛地不至於陷入孤立。
如今立陶宛實施歐盟制裁,加里寧格勒表示有四成到五成的過境貨物因此受阻,立陶宛則反駁該地仍可透過海空運輸。俄國則聲稱,如果鐵路運輸不能完全恢復,俄國不排除採取行動來維護國家利益,將會以讓立陶宛感到痛苦的方式回應。
俄國如何讓立陶宛感到痛苦?
俄國說的痛苦方式,顯然不是截斷能源,因為立陶宛已放棄進口俄國油氣。那麼西方長期擔心的,就是俄國對波羅的海三國採取軍事行動,首當其衝的則可能是波蘭的蘇瓦爾基(Suwalki)地區。
蘇瓦爾基地區與立陶宛、白俄羅斯和加里寧格勒接壤,是白俄到加里寧格勒最短的陸路。當年俄國為求繼續控制加里寧格勒,向波蘭提議建立一條越境道路,為波蘭所拒絕,才會有立陶宛過境鐵路。如今鐵路停止運作,外界不免聯想俄國是否會以封鎖加里寧格勒為由動武。
從地理上來看蘇瓦爾基只是一塊人跡稀少的平原,大部分是農田與林地,但從地緣政治上來看,蘇瓦爾基卻被視為是防禦破口(gap),對東西兩方都有相當的重要性。原因在於蘇瓦爾基將俄國(透過白俄)與加里寧格勒分隔,若俄國拿下此地,就可以擁有從波羅的海和烏克蘭之間的連續戰線。
加里寧格勒自從二戰後被蘇聯佔領,就成為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冷戰結束,該地區仍不斷軍事化,除了有海軍,更佈署先進的防空系統和具有移動核能力的伊斯坎德爾(Iskander-M)導彈,後者可直接威脅北約盟國如波蘭、捷克等首都,甚至能打到中歐,可說是北約大患。
另一方面,一旦俄國出兵蘇瓦爾基將嚴重打擊北約。因為波羅的海三國只有立陶宛和波蘭鄰接,北約乃是靠此區域提供陸地增援,如果俄國切斷波羅的海三國的陸上生命線,之後再攻下三國宛如囊中取物,這即是為何愛沙尼亞前總統伊爾維斯(Toomas Hendrik Ilves)使用防禦破口來警示北約。
若發生衝突,北約該如何應對?
過去,部分觀察家認為,隨著美國和其他盟軍湧入波羅的海和北約東翼,普丁政權會意識到加里寧格勒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必須有所動作,又或者普丁政權誤解北約在加里寧格勒附近的行動,雙方便會面臨衝突升級的風險,為求一勞永逸,俄國可能會尋求佔領蘇瓦爾基,建造通往飛地的陸橋。
也有分析家指出,奪取蘇瓦爾基走廊將需要攻擊立陶宛或波蘭,觸發《北大西洋公约》第5條的共同防禦條款,會直接導致北約和俄國之間的戰爭,俄國應不至於冒此風險。問題是,蘇瓦爾基雖具戰略價值,但罕見人跡,北約(尤其是美國)是否願意為了這種地方犧牲軍隊,可能會是普丁政權願意嘗試的邊緣策略。
另一種可能性是,若俄國決定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地理上可從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以東入侵。這兩國擁有兩成多的俄語人口,普丁政權可依循頓巴斯等地前例當作藉口,同時,從加里寧格勒直接進軍立陶宛,避免與波蘭先交戰,這意味著北約的防禦將非常困難。
事實上,2014年俄國入侵克里米亞後,北約就決定設立所謂的前進部署戰鬥群(Enhanced Forward Presence, EFP),到2017年多國部隊正式在波羅的海三國與波蘭駐紮,人數約為五千多人。這些部隊相較於俄國大軍可說是螳臂擋車,北約設立的目的主要是讓EFP充當絆索,試圖減緩外來入侵的速度,並讓北約盟國能準備救援。
理論上,當EFP交戰後,北約反應部隊(NATO Response Force, NRF)將被各國動員,約五千到兩萬的部隊會在48小時內準備好部署,預計在數日內就能到達前線,這支部隊的任務是爭取時間,為一場更大的戰爭作好準備。之後會由所謂的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ery High Readiness Joint Task Force, VJTF),最多約為兩萬士兵,由海陸空分別馳援,集結的時間可能需要更多。
西方著名智庫曾做過一份兵棋推演報告,顯示EFP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入侵者的速度,但無法阻擋太久,俄軍到達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首都的時間最長是60小時。雖然這幾年三國陸續增強國防,但已有烏克蘭血淋淋的例子,都對於北約佈署太少兵力感到不安而提出增兵需求。
對此,北約可以裝作視而不見,假設目前的反制措施足以阻止甚至擊退俄軍,並期待普丁政權基於成本考量,不會冒險與北約發生戰爭。但在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僅是猜測普丁政權的意圖與行動已經不可靠,北約必須專注在規劃與管控衝突,透過建設軍事能力來應對外部挑戰。
北約對俄羅斯應有更積極行為
本次立陶宛實施歐盟禁令,讓普丁政權跳腳,某種程度上也是借力使力,提醒北約即使俄軍在烏克蘭深陷泥淖,波羅的海三國,乃至於波蘭所受到的威脅依然存在。最新消息指出,北約將擴充高度戒備部隊到三十萬人以上,可說是冷戰後最大軍事改革,不難看出北約盟國對俄羅斯的忌憚。
像是立陶宛總統瑙斯達(Gitanas Nausėda)便表示,希望見到北約在當地有著長期且更大規模的基地,一些論者甚至以美軍駐日韓為例,敦促德國扮演起類似角色。同時,北約必須考慮到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的武力水準,提供波羅的海三國在品質上更接近兩地的軍備,如此才能較為有效的嚇阻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