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吧!肺炎疫情下,都市居民的交通選擇 | 蔡宜臻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騎自行車吧!肺炎疫情下,都市居民的交通選擇

紐約州於3月22日實施「紐約暫停」政策,關閉所有非必要的商業活動。圖為美國海軍醫療船駛經曼哈頓下城。 圖/路透社
紐約州於3月22日實施「紐約暫停」政策,關閉所有非必要的商業活動。圖為美國海軍醫療船駛經曼哈頓下城。 圖/路透社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如今美國與歐洲相繼爆發嚴重的社區感染,人口高度密集的都會地區,更是感染的高風險區域。因此,此次疫情將如何改變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未來可能會是都市空間規劃與都市研究的有趣議題。

至少在此刻,我們已經可以明顯觀察到,疫情對於都市居民出門意願與交通工具選擇的影響,進一步可以讓我們思考,台灣都市的交通運輸規劃,可以有什麼調整空間。

自行車借用數量暴增

紐約州截至3月30日,已有超過6萬人確診。紐約州也在當地時間3月22日實施行政命令「紐約暫停」(New York State on PAUSE),關閉全州非必要性的商業活動,並限制民眾進行戶外活動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要求在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等。

時間回到一個多月前,當新冠肺炎疫情在紐約拉開序幕之時,紐約人的交通習慣亦悄然發生改變。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紐約市花旗公共自行車「Citi Bike」,在2020年3月的需求激增了67%(在3月1日至3月11日期間,總共有517,768借次,而去年同期為310,132借次)。

同樣地,芝加哥的自行車使用次數也提高很多,其公共自行車從3月1日到3月11日,相較去年同期的40,078次借次激增到82,112借次。

這顯示,隨著肺炎疫情逐漸嚴重,公共交通較為發達的地區,有越來越多人選擇騎自行車去上班與採買物品。箇中原因可以直觀地推測: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為飛沫與接觸傳染,這使擁擠的地鐵與公車,相較於自行車,高出了許多感染風險,改變了原本搭乘大眾運輸乘客的習慣。

受到疫情影響,紐約市使用「Citi Bike」的次數大增。 圖/路透社
受到疫情影響,紐約市使用「Citi Bike」的次數大增。 圖/路透社

無獨有偶,丹麥政府面對疫情蔓延,推出「自行車計畫」,除了宣導民眾勤洗手、錯峰出門之外,還鼓勵民眾步行或騎自行車。英國、荷蘭、德國等亦有類似宣導。

就病毒感染而言,騎自行車是一種低風險的運輸方式,除了可以提供必要的機動性,還可使人們在避免前往健身房的情況下,繼續維持身體鍛鍊。英國劍橋大學臨床醫學院公共衛生建模計畫小組負責人James Woodcock,與多位學者專家也發表公開信,呼籲政府不要禁止騎自行車。

公開信的簽署者除James Woodcock之外,還包含西敏寺大學主動旅行(active travel)學院院長Rachel Aldred、西英格蘭大學交通工程學教授John Parkin和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Ian Walker等人。

這些專家們表示,儘管新冠肺炎具有潛在的致命性,但「我們現有的社會和健康風險並不會簡單地消失」,在開放空間中步行和騎自行車,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有益。

該信還要求建立「緊急基礎設施」(emergency infrastructure),以使騎自行車和步行更加安全,其中包括確保疫情期間的社交距離。

災害突顯都市運輸系統中的破碎因子

做為在美國這個大公路主義國家少數擁有綿密大眾運輸路網的紐約市,近年積極布建自行車道。截至目前為止,紐約擁有約2,000公里的自行車道網絡,是美國最大的自行車路網。

然而,面對疫情導致的自行車數量激增,現有的規劃顯有不足。例如紐約市的自行車路網當中,僅有不到半數設有將騎車者與車輛物理隔離的障礙物,造成騎行的安全性受到質疑。而且相較於自行車道路網綿密且連續的荷蘭阿姆斯特丹,紐約的自行車道覆蓋率尚且未及25%,造成騎行的不便。

就此,紐約市公共運輸局(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便在考慮劃出臨時的自行車道,同時使用橘色的三角錐或可移動的障礙物,從汽車道上挪出空間,做為自行車道或停放空間,以緩解短期內暴增的騎行需求。

同樣地,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也新開闢了長達100公里的臨時自行車道,並設置了交通界標,以彌補過去在都市道路建設中自行車道的缺失。

紐約擁有約2,000公里的自行車道網絡,是美國目前最大的自行車路網。 圖/路透社
紐約擁有約2,000公里的自行車道網絡,是美國目前最大的自行車路網。 圖/路透社

危機就是轉機,重新思考台灣的道路使用優先排序

儘管自行車一直被視為是相當值得推廣的短程運輸工具,但在「以車為本」的規劃思維體系下,自行車道在有限的都市道路空間中,始終未能確保分配到一定比例的空間。更何況在台灣,連人行道都未必完整連續,自然更不會輪到討論自行車道設置的急迫性與價值。

但從前述紐約等城市的經驗可以得知,現代都市僅有完整綿密的大眾運輸路網是不足的。雖然我們之前早已一直強調,大眾運輸與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的相生關係,但在疫情肆虐的此刻,人行道與自行車道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突顯出來。

誠然,使用石化燃料的私人運具在肺炎疫情期間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也必須承認,能夠讓居民擁有安全且多元的交通工具選擇,是一個宜居城市應該具備的要件,在如今的風險社會更是如此。

更深一步談,要建立健康與永續發展的城市,交通運輸規劃絕對是重要的指標項目之一。早在90年代,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標(city health indicators),當中便把人行道與獨立自行車道的建置納如其中。

研究亦指出,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對於都市健康的正面影響,不僅在於可減少都市空汙與溫室氣體,更有助於心理健康與強化社會連結。在這樣的空間裡,人們可以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可以與鄰居閒聊、老年人可輕鬆地獨立外出散步、行動不便者有更多活動自由、上班族可以結伴騎車回家、孩童可在街道上安全地玩耍。

這些優點的實現,都必須讓我們的社會從上到下,反轉以車輛優先的道路規劃思維方可達成。人行道、自行車道、汽機車道,在有限的道路空間中,該如何放置優先順序?以及如何使都市空間面對災害衝擊能有更好的韌性、因應各種突發情況,絕對是此次疫情能帶領我們反思的課題。

畢竟,肺炎疫情總會有趨緩的一日,但留下的,是我們的都市空間規劃在經過這一輪「壓力測試」後,可以獲得怎麼樣的啟示。

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是建立健康、永續城市的重要指標。圖為台北市復興南路的自行車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自行車道與人行道是建立健康、永續城市的重要指標。圖為台北市復興南路的自行車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