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即殺生,殺生即犯戒?佛教經典中的「自殺」故事
佛教認為自殺就是「殺生」,絕不鼓勵;但到了大乘佛教,又有「燃身供佛」或是中國禪師自行了斷生命、當下坐化(坐著進入死亡);甚至到了1963年,有位越南僧人自焚轟動國際的事例,豈不矛盾?
近日在古文獻漢譯《雜阿含經》中讀到兩個篇章,本文就從這裡談起,進一步思考佛教典籍中對「自殺」的看法。
佛教關於「自殺」的幾個故事
這天,佛的弟子跋迦梨疾病困苦。午後,佛來探視,跋迦梨說:「世尊(佛之別號),我痛苦不堪,想要自殺,一了百了。」於是佛為他說法,隨後離去。此時跋迦梨內心豁然開朗,但仍不敵病痛,持刀自殺。弟子立刻向佛報告,佛向大眾宣布:跋迦梨已證果,徹底地遠離病痛。
另一個故事是說,世尊教弟子修不淨觀,從自己的肉身觀想血液骨骼肌肉器官,一一流膿瘡、腐爛、敗壞終至死亡。這種禪觀的目的是迅速拔除貪欲、瞋恚、驕慢等習氣,但要小心副作用。果真如此,弟子修過了頭,產生強烈的厭離心,有了厭惡自己、厭惡別人、厭惡世間的念頭,於是自殺、殺人者不計其數。
當時有位異比丘起了這樣的邪念,對鹿林梵志子說:「師兄,你若能殺了我,我的衣鉢都歸你所有。」梵志子果真殺了他,到河邊洗刀時,魔王忽然閃入他的腦海裡對他獻計:殺了別人,等於幫人解脫,可得無量功德。此時大家似乎著了魔、失心瘋,都希望得解脫,於是梵志子大開殺戒,連殺60人,可以想見當時場面的混亂與恐怖。(漢譯《雜阿含經》卷29、第809經)
以後佛宣布,不可再修不淨觀,改修安那般那念,漢譯「數息觀」,即數呼吸,漸入禪定的法門;並明令自殺是犯戒,必須承受業果,佛教文獻《四分律調部》之二、《律攝卷二》都有此記載。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自殺等同犯戒」是後來訂出來的,本來沒有。因為古印度崇尚生天、輪迴思想,死亡只不過是「脫下舊衣、換上新衣」的過程(出自吠陀聖典《薄伽梵歌》)。今生死了,還有來生繼續,生命就是這樣延續與升沉,何懼之有?
再回頭看跋迦梨因病痛難以承受而自殺,可知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沒有嗎啡止痛、沒有安寧病房,重症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如何是好?尋死、自戕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乘佛教如何看「自殺」?
然而進入公元1世紀、佛已滅度500年,此時大乘佛教興起,為何某些自殺不但視為無罪,反倒頌揚起來?那是因為菩薩思想的興起。
所謂菩薩,即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願意「割肉餵鷹、投身飼虎」之人。即使要你捨棄身家財產、捐贈頭目腦髓都在所不惜,就特別受到人天歡喜讚嘆了。在此思維之下,自殺反倒是一種殉道精神、宗教情操極度昇華的表現。各種宗教為道殉身者不計其數,前述的越南僧人亦是。
釋廣德(1897-1963)在世時的越南總統是吳廷琰,因為吳是天主教徒,在政策上無論是公用設施、軍人晉升、土地安置、商業利益、減免稅收等都明顯偏袒己宗,歧視在越南佔大多數人口的佛教徒。佛誕那天,佛教徒欲懸掛佛教旗幟被制止,積壓已久、不滿的情緒遂爆發出來。
1963年6月11日的西貢(今胡志明市)街頭,釋廣德盤腿坐著,被事先安排好的五加侖汽油淋上,然後點火。熊熊烈焰中坐著一個僧人,旁觀者驚呆、哭泣、號叫,恰巧《美聯社》記者在場拍下了這一幕,本照片事後還得了普立茲獎,連美國總統甘迺迪看了也震驚。
66歲的釋廣德在這場激烈自殺中捨棄生命,據說後來有許多僧人追隨他的腳步,自焚而死。迫於壓力,吳廷琰的政策革新了嗎?十分緩慢,最後在陸軍將領楊文明的帶領下發動政變、捕殺吳廷琰。此後,政權更替了,釋廣德被冠上「廣德菩薩」之名,以他為名的紀念公園、雕像樹立了起來。
筆者倒想從另一角度談,釋廣德的自焚若沒被國際媒體宣揚、鬧大,吳廷琰持續掌權,這位「菩薩」是否還被後人稱頌?會不會反倒招致批評「白犧牲了」、「愚笨之舉」?
認真地活、平靜地死
筆者亦曾聽聞大約30年前,發生於台灣中部某比丘尼道場之事。
當時一位比丘尼罹患癌症,她堅拒化療,認為人總有一死,現在走與50年後走,其結果是一樣,不如順其自然,更何況化療不一定成功,也許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寺方接受了她的決定,便全力支持她,終日保持寺裡佛號不斷,讓她沐浴在佛光下,最後她安祥捨報。
自殺、殺人絕非好事,僧人在宗教的光環、道德倫理的意義下更要小心,以免做了不良示範。聖嚴法師說:「人有無限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要活下去。」但願我們都能認真地活、平靜地死。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