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志/炸毀史達林雕像,另一個「不知感恩」的故事 | 思想坦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中志/炸毀史達林雕像,另一個「不知感恩」的故事

原本雄偉聳立的史達林像,如今被安置在布拉格的共產主義博物館內供民眾參觀。 圖/路透社
原本雄偉聳立的史達林像,如今被安置在布拉格的共產主義博物館內供民眾參觀。 圖/路透社

今年初文化部長鄭麗君在出席非政治性的春節餐會,遭資深藝人鄭惠中打了一個結實的大巴掌,施暴者的訴求清楚,氣憤指控鄭麗君不知感恩,推動廢除中正紀念堂,還揚言本來要打兩巴掌,只打一巴掌算便宜了鄭部長。

部長級人物在非抗爭場合如此受辱,過去還沒發生過。此一誇張的演出被側錄流出,固然引發喧然大波,但重點似乎只聚焦在肢體暴力上。

深藍的名嘴政客在形式上做出譴責,但就衝突的本質竟然定調為造反有理。郝龍斌說「官逼民反」;陳學聖說「這只是開始」;鄭麗文說「鄭麗君賺到」,因為紅了。也許我們也該讓她賺個飽。

民進黨政府呢?基本的調性是:您誤會了,中正紀念堂轉型不是藍營想的那樣,不是去蔣,而是要再民主化。

再民主化如何可能?重點在心態!

這學問可能不小,對一個已蓋棺者不去論定已是失職,如何再民主化?重塑他自由燈塔的形象嗎?還是留著發展觀光,讓老外腦力激盪,滿足他們的東方主義心態?

一個在民主國家裡的魔頭紀念館確實不是西方產物,需要點激盪的、想像的,如果用白話文講——留著讓老外看東方民主國家的笑話。還是在實用主義之下,不去蔣了,只是釋出空間搞文創?在偉人的名下發展我們的藝文活動?而這似乎正是文化部那個願景工作坊用所謂「審議式民主」一直在推的方向,問題是,這樣對嗎?

其實去除獨裁者崇拜幾乎是轉型正義中最容易的部分,因為並無人因此失去利益或受罰,只是心態正常化罷了。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其他的轉型正義如何有成功的可能?

第三波之後的民主化,我們看過無數的新聞畫面,哪一個不是以移除獨裁者雕像做為儀式?台灣其實也沒有特別困難,哪個民主轉型的地方沒有獨裁者的舊部或信徒頑抗?但有人猖狂到掌摑民主政府的部長,還得意洋洋,斥責部長不知感獨裁者的恩嗎?

這的確激怒了許多台派,一片罵聲中,對中正紀念堂的處理出現近年少有的激進主張,許多人提議直接炸掉,也許這真是氣話了。筆者倒是想到遠在蘇聯解體前30年,那個搞個人崇拜的偉大年代,也有一個不知感恩,去史達林的故事。發生在卡夫卡的故鄉,美麗的布拉格,台灣比照辦理,有何不可?

被爆破前的史達林雕像矗立在布拉格的萊特納公園Letná Park。 圖/取自Jon's pics, CC BY 2.0
被爆破前的史達林雕像矗立在布拉格的萊特納公園Letná Park。 圖/取自Jon's pics, CC BY 2.0

1962年,用了8百公斤的炸藥,將史達林雕像炸毀。 圖/取自Jon's pics, CC BY 2.0
1962年,用了8百公斤的炸藥,將史達林雕像炸毀。 圖/取自Jon's pics, CC BY 2.0

布拉格之春前夕的爆破

納粹戰敗後,史達林以偉大的解放者姿態君臨布拉格,為了感念老大哥對抗法西斯的貢獻,馬屁精在莫爾道河蜿蜒流經市區的北岸山崗上,弄了一個世上最雄偉的史達林雕像。

這座雕像不含底座就近16公尺高,12公尺寬,22公尺長,由7000立方公尺的花崗岩構成,耗費多年,動用600個石匠與工人,於1955年落成,當局選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盛大揭幕。雕像是史達林巍峨的身軀,由一排跟在後面的農工士兵襯托,追隨史達林的領導,俯瞰布拉格。

根據市民的回憶,布拉格全市任何一個角落都可看到史達林同志巨大的身影。國人應該沒有人有機會親眼見識這座偉大雕像,因為它只存在了7年,就算見過,在那反共抗俄的年代進入鐵幕參拜史達林,大概也早就被與史達林分享魔王榜的蔣介石槍斃了。

若能無視政治,以藝術的角度來看,史達林雕像是值得欣賞的,它是一位著名雕塑家的作品,而不像中正紀念堂的設計,由蔣家指派的御用建築師包攬,除了彰顯帝王威儀,毫無美感可言。台灣各名勝圈地違建的蔣介石行館,多出自同一建築師的設計。

儘管史達林雕像有藝術價值,但捷克人從來沒有喜歡過這座雕像,從它的誕生到消失,充滿了卡夫卡式的荒謬。加上政治的風向難料,這座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應屬上乘之作的巨大雕像,捷克人看不到10年就煩了。

若以台灣人討論中正紀念堂的思維來看,保留這座雕像可以見證歷史,也會有人認為史達林對捷克固然有過,但也有不容抹煞的功勞,我們必須照顧許多人對史達林同志發自內心的感情,更何況民主化後,這座雄偉的雕像還能吸引無數觀光客。

但捷克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把它炸掉。於是在1962年,用了8百公斤的炸藥,轟然一聲,響徹布拉格,一切化為灰燼。

當局確實也想到要照顧莫斯科與不少人的感情,不想用羞辱式的方法移去,若一塊一塊慢慢敲掉史達林雕像,等於凌遲,因此捨棄這個傳統的方法,請來爆破專家,小心翼翼地安置炸藥,希望能讓雕像有尊嚴地消失,塵歸塵,土歸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知是爆破技術差勁還是故意,雕像被炸得支離破碎,殘骸四濺。據說史達林同志的大頭滾下山崗,壓壞橫跨穆爾導河的一座橋,這一幕可是大失尊嚴。

其實這座雕像的政治訊息一開始就很尷尬,還沒落成史達林就死了,克里姆林宮的鬥爭政正慘烈地進行著,歌頌史達林已是政治不正確。決定移除雕像時莫斯科的風向早以改變,但俄共對捷克當局大動作炸掉史達林雕像還是火冒三丈,認為是捷克民族主義抬頭,故意羞辱莫斯科,以表達反抗蘇維埃的領導。

俄共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史達林死後捷克醞釀了十多年的脫蘇維埃運動,其中以這次爆破史達林雕像最具戲劇化,著名捷克小說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1914–1997)還以此寫了一篇讓人拍案叫絕的短篇小說。

可惜這十幾年的民主化運動以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收場,蘇聯以華沙公約之名派出20萬部隊與5000輛坦克入侵,完全佔領捷克,十幾年的民主化運動歸零。雕像爆破後基底被用來當馬鈴薯倉庫一陣子,布拉格之春的鎮壓之後,再也沒人敢講1962年這裡發生了什麼事。

1996年流行樂巨星麥可.傑克遜在過去史達林雕像的位置豎立其雕像,形成有趣的對比。 圖/路透社
1996年流行樂巨星麥可.傑克遜在過去史達林雕像的位置豎立其雕像,形成有趣的對比。 圖/路透社

悲慘的史達林雕像設計者:歐塔卡.斯維克

史達林雕像的設計者是著名的雕塑家,歐塔卡.斯維克(Otakar Svec,1892–1955),他是捷克民族主義者,重要的作品有許多捷克民族英雄的雕像,散佈在戰前布拉格的景點,但多數被入侵的納粹摧毀。

就像每一個夾在法西斯與共產國際之間的東歐知識分子,斯維克是典型時代的悲劇人物,生命充滿無奈,戰後在俄共佔領下的捷克苟活。當局為了討好莫斯科,提出建造的史達林紀念碑的構想,以彰顯史達林同志的豐功偉業。為了鼓勵參與,公開徵求設計,被採用者的報酬豐富,也是無上榮耀。這讓許多庸碌的藝術家躍躍欲試,但斯維克完全不感興趣,甚至鄙視這個活動。

無奈斯維克的盛名讓他無法置身事外,被迫參加競圖,不幸作品又被選中,之後還得負責實際監製。斯維克的政治態度一直都不被當局信任,除了一舉一動都有秘密警察的監視外,甚至有政治指導員對他的作品指指點點。例如史達林並不高,但站在那排農工兵之前必須鶴立雞群,他被要求加高史達林好幾次。

斯維克也十分在意市民對這個史達林雕像的冷嘲熱諷,讓他覺得自己背叛祖國,這份外人視為無上榮譽的工作,卻把斯維克弄得身心俱疲。加上在落成前不久,參與建造工程許多工作的妻子竟然神秘死亡,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斯維克萬念俱灰。完工後當局準備在盛大的揭幕典禮上大大表揚斯維克,但他拒絕接受俄共的表揚,選擇在揭幕前夕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讓當局尷尬萬分,絕口不提設計者是誰。

各式各樣的意外與傳說,讓史達林雕像自始就充滿不祥之氣。遺址彷彿是被詛咒之地,捷克人至今還想不出什麼好用途,議會三不五時就有新構想,但總是不了了之。

隨著時間的過去逐漸荒廢,塗鴉處處,成為年輕人聚會嬉鬧的場所。年輕人沒見過這個史上最大的史達林雕像,但還是以「史達林雕像見」做為邀約的口語。

蘇聯解體後,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 )去布拉格辦演唱會,在原地搭了一個自己的巨像,十分滑稽,是另一種形式的個人崇拜。市政府在1991年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節拍器,看起來十分不協調,很突兀,緩緩地打著歷史的節拍,確實帶點蒼涼的意境。

斯維克應該不會介意他的作品被他的同胞炸毀,也許那正是他想要的,但他徘徊在史達林雕像廢墟上的靈魂,可能要等到蘇聯解體,捷克完全解放,才得以安息。

而盤旋在中正紀念堂上的冤魂呢?一巴掌打醒的可能不是政客名嘴,而是無數死在蔣介石的刑場與黑牢裡的冤魂,他們何時得以安息?

(原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Voicettank」,原標題:〈史達林雕像,另一個不知感恩的故事〉。)

原史達林雕像的位置,現在變為節拍器。 圖/路透社
原史達林雕像的位置,現在變為節拍器。 圖/路透社

  • 文:李中志,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 更多思想坦克Voicettank:WebFBTwitter

|延伸閱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