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野火燒不盡,龍部長怎麼救?
台灣早前有詩人周夢蝶在明星咖啡館前搭攤售書,近有獨立出版社參與創意市集沿街擺攤,外加全台各地有許多特色書店,無論連鎖/獨立、實體/網路,這些與書有關的風景,突顯了台灣出版的自由空氣依然蓬勃。
但上述的美好,都是一般讀者或是外來旅客的感受,來自文化業勞工與通路的血淚心酸,其實都濺灑在書上,如果有犯罪現場鑑識學者不小心在書店跌倒(反正現在台灣警察滿街跑,CSI部門的人也可以隨意路過吧),把隨身攜帶的魯米諾試劑噴灑在書架上,所有的書可能都會發出驚人的螢光藍色吧。
或許是刻板印象,一般人不會認為編輯、翻譯、設計師等出版周邊人員都是勞工,殊不知全台灣責任制最重的就是出版業,先不談爆肝指數和偏低薪資,光是維持出版社不要倒就已經是一大困難:社內編輯都抱持著戰戰兢兢的態度上班,深怕有一天出版社會倒;出版社擔心發不出薪水所以縮編並遇缺不補,養出了一大堆流浪在外沒有勞健保的外包編輯;書店通路面對興致缺缺的讀者,只好一直下折扣;印刷廠為了搶生意決定要削價競爭,只要不要倒就好……
為了不想倒閉,只好cost down(其實只講cost down是台式英文,正確的應是cost reduction或是keep the/your cost down),但製書過程中原料費用根本省不下來,於是就轉嫁到「人」身上:稿費降低、版稅降低、按件收費的編輯費降低……等到可以降低的都降低了,殊不知購買率也跟著降低(這年頭要送書給人說不定都會碰壁),提高的除了折扣還有庫存量,出版社只好維持出書量卻同時減少每本書的印量,走在鋼索上以書養書。原本單一存在的問題就在出版社、印刷廠、紙廠、通路相互牽動之下,形成出版業內無法改革的惡性循環。
身處如此惡劣的環境,也難怪五月一日勞動節,文化業的勞工們也上街遊行,發出積累已久的怒吼。由編輯、作者、出版人、通路等出版業相關人員組成的「台灣出版自由陣線」更針對出版產業發展向文化部提出「立刻落實統一圖書批價制及圖書定價銷售制;立即針對文化勞工勞動環境進行調查報告,據此規劃兩岸經貿衝擊文化環境的因應方案」等訴求。
或許是積累已久的憤怒火力很強,文化部龍部長即刻在勞工出陣之後,提出善意回應。身為出版業一員,我對於文化部的即時回應當然樂觀其成,但若文化部的決策能力有限,缺乏推廣台灣文化的想像力,我們該如何是好?
...
|
光是2013年下旬至今,文化部推出許多失誤政策,不僅與文化產業脫節,甚至在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中被邊緣化:2014年第二十二屆台北國際書展取消金蝶獎,引發多數設計、出版及部分印刷業不滿;兩岸服貿協議擬定時,卻又完全站不上談判桌,直到最後才被告知。堂堂一國大部文化部竟然連被諮詢的資格都沒有,在文化政策擬定的過程中被無視、略過,這是怎麼回事?面臨被邊緣化的局面,龍部長似乎不痛不癢,繼續為政府粗糙政策背書,完全忘記她過往曾寫下為民喉舌、針砭國是的文章,完全忘記她如今扮演的角色責任有多重大。每每現身,依舊在面對鏡頭時說著浪漫的話語,並繼續提出令人抓狂的政策(如前陣子的流行音樂人才認證)並在批評聲浪下反覆修正、澄清。
近日,文化部要持續推動「扶持獨立書店」政策,此政策在去年扶植許多新書店成立,可說是龍部長任內最偉大的政績,讓許多愛書人為此認為文化部的確有所貢獻。但在「回鄉開一家書店」的浪漫包裝之下,這些懷抱著夢想的愛書人,竟也在書店開張之後,面臨與其他獨立書店相同的危機:書賣不出去。前幾晚,我才聽到一間獨立書店的老闆抱怨,因為喜愛一本書而進貨,不料批價是定價75折,上頭還貼著79折貼紙。假如她進了該書20本,每本定價300圓,並按照書上貼有的79折貼紙販售,扣除成本後,一共只會賺進240圓。請問,這240圓可以讓她維持多少的水電費用?可以讓她吃幾個便當?如果店主不願賣79折而以書價九折或原價販售,請問20本裡頭又會賣出幾本?更不用提,多數書籍在單一獨立書店通常不會賣超出十本……
一件抱持著好意的政策,卻也在文化部不了解產業實際狀況之下,變成了洪水猛獸。彷彿是把孩子生下來就遺棄在路邊的母親,冷眼看著孩子在路邊瀕死,還不忘告訴過客:「你看,那孩子多美,是我生的。」
想要孩子吃魚,不如給他一根釣竿。這樣一則每個人都知道的陳腔濫調,或許是文化部當前必須思索的問題。筆者衷心期待龍部長發揮《野火集》時代的邏輯、判斷,帶領文化部從被邊緣化的危機中走出來,好好思考如何改善整個出版業(包含通路)的產業結構問題,而不是只會拋錢補助,卻讓這些懷抱著美夢的人走入最黑最沉的悲劇。
面對出版產業日漸扭曲的結構問題,以及隨之衍生的痛苦與社會問題,文化部是否已經有了對策?我很期待,但心中千言萬語比不上一句:「文化部,加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