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不是為了成為打卡聖地而存在的 | 陳夏民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書店不是為了成為打卡聖地而存在的

位於中友百貨的誠品書店。 photo credit:
Essolo(CC BY-SA 3.0)
位於中友百貨的誠品書店。 photo credit: Essolo(CC BY-SA 3.0)

新任文化部長鄭麗君在立院提出報告,宣示要改善整體出版產業的決心。雖然做了功課,但整體報告內容欠缺新意,有些觀察也與實際狀況不符,令人遺憾。出版寒冬喊了那麼多年,雖不見凍死骨,卻也的確越來越冷。如今出版產業所面臨的困境當中,折扣戰只是冰山一角,如今「圖書統一定價制」再次被提及,是否真有施行的可能?

▎「低價賣書」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尊嚴問題

2010年,小小書房便舉辦過「『折扣戰烽火連天,誰倖存?』——反折扣戰&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研討會」,席間郝明義等業界重量級人物也列席討論,雖然當時引起大眾討論,卻也無法撼動政府採取行動。圖書統一定價制永遠只聞樓梯響,龍應台任文化部長時期,面對出版業的要求,回覆總是「沒有法源」,貿然執行將違反公平交易法,於是永遠與其他部會溝通協調。但多年過去,法源到底在哪裡?新政府是否有辦法建立文化部與相關部會的橫向連結,從溝通開始,再談制定法源?

龍部長任內,做的最好的政策,或許就是協助扶持諸多書店在各縣市成立,但這些新生的書店,一旦成立之後,經費或許就用掉大半,在初期經營階段,可能就會面臨「難叫貨」(因為訂購數量少)與「進價高」(批價多為七折以上)的難關。對獨立書店而言,他們其實不怕競爭,因為每一個開店的人都是策展人,如果端不出厲害的菜色,被淘汰也只是剛好而已。

問題在於,今天每一本書在任何一間書店陳列、販售,都不會產生質量上的改變,唯一的差異在於書店人員的「內容加值」——他們對於書的理解、介紹,能為讀者帶來多少收穫。但內容加值對於消費者而言值多少錢?透過「圖書統一定價制」,至少能讓每一個店家專注於介紹書籍上,一掃折扣戰所帶來的行銷疲態。

或許有些消費者會說:「我就是不需要人家介紹,我想要自己看啊。」但誠如方才所提到的,每一個店主都是策展人,一個讀者走進書店所看見一切(書籍平台、特殊陳列、書架設計、閱讀動線等,甚至是網路書店的網頁與banner)都是需要專業推動而成的,專業值多少錢?以原價販售,讓店主獲得三四成的利潤,去支付那些內容加值的成本,實不為過吧。

如今,隨處都能看見折扣戰場,說實話,折扣根本沒用了。79折對讀者而言是基本定價,沒打到66折的書都不是真的便宜。我甚至曾經在擺攤的過程當中,遇到讀者直接開口說:「我是學生,我很窮,算我五折我才要買。」

一本書要賣到多少才算便宜?我想任何一個出版從業人員以及書店人士,面對這個問題,都不得不承認,比起銷售,尊嚴問題才是關鍵。如果背負著知識傳遞使命的產業,都被認定可以賤價出售,那麼政府口中的經濟轉型、內容輸出,都是虛假的。何必再把經費、熱情投注其中?

透過「圖書統一定價制」,讓每一個通路(大型網路書店、連鎖書店、獨立書店)都能夠把時間花在介紹書本之上,公平競爭,而不讓折扣變成解決問題的萬靈丹,才有辦法解決出版業積累已久的疲憊不堪,重新建立起書籍通路各個環節人員的尊嚴。

然而,就算「圖書統一定價制」在新任政府任期內發布,短期間內對整體出版產業也不一定產生正面影響,甚至有可能因為消費者無法調整心態,而產生一定程度的業績下滑。但正確的事情,還是得做。「圖書統一定價制」只是起點,接下來的配套方案才有可能對出版產業產生正面影響。

▎變成孤島的獨立書店與地方讀者

鄭麗君部長提到,要協助書店轉型成為文化觀光一環,這完全放錯重點。

或許是調性問題,一間書店成為「文化觀光名店」不是問題,台灣各地早就有許多書店成為大眾的打卡聖地了,相信許多人都在獨立書店遇見來自香港、中國、馬來西亞前來朝聖的讀者。但人流不一定帶來購書潮,客人朝聖的欲求往往在打卡瞬間便得到滿足。買書?要看狀況——怕就怕遇到奧客拿起相機直拍店員還不忘翻個白眼補上一句「我是在幫你宣傳耶」。

昨天文化部長在報告中提及的,獨立書店及小出版社不利跨界因應數位時代,也不是真實狀況。先不論小出版社的電子書書單往往最為齊全,君不見獨立書店成為全新型態的展演空間,不僅樂手會邀約演出,也有各式藝文產品在空間中販售,而每一間書店的臉書用戶黏著度,往往比想像中高得多。把書店看作策展中心,可以發揮的功能絕對是無限的。但書店終究是書店,一間不能靠賣書賺錢的書店,就算靠賣咖啡、賣表演、賣講座而得以生存,這在本質上都是諷刺。更何況,在沒有咖啡、表演、講座的狀況之下,許多書店往往變成孤島……

「圖書統一定價制」讓獨立書店能夠與其他大型書店公平競爭,絕對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文化部該做的,便是修改公家機關的「血汗」書籍採購方式,讓獨立書店成為專業選書人,讓他們以合理採購方案,把「好的內容」帶入社區或是學校,再從中賺取合理的利潤。

一間書店可以為當地社區提供什麼服務呢?除了協助大宗採買、開書單之外,便是擔負起社區與文化圈/部的橋樑角色。文化部應該視書店為合作夥伴,而非單純的補助對象。鄭部長曾經提過法國之所以擁有四十四個文化部,就是因為每個施政環節都有文化。但在台灣,就算每一個施政環節都有文化,但環節之間往往無法橫向連結,而且任何施政善意往往在從公部門連結到民間單位的瞬間,便斷裂了。透過如此單純的合作關係改變,你會發現當初嗷嗷待哺的一百個小小負擔,忽然成為自己的一百個夥伴。你不會命令夥伴,而是與夥伴溝通。透過定期溝通,設定共同目標,才有辦法達成。如果無法與書店建立正常的合作關係,文化部補助再多,都不一定產生真實效用。

如果出版產業是一個有機體,那麼通路便是血管,負責讓書流通。如果血管阻塞,不管再怎麼好的書籍,都只會卡在裡頭腐敗。如何協助書店之間產生良性競爭,同時讓他們能夠把書賣出去,才是文化部針對書籍銷售端所必須研究的最重要課題。討論任何政策之前,都不要忘記該產業的本質。

書店,就是為了賣書而存在,其他美意再多,都是多餘。

出版社所面臨的困境較為複雜,留待下篇文章再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