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要走自己的文化路:文化,讓台灣所有神級人物墜入人間! | 劉俊裕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民間要走自己的文化路:文化,讓台灣所有神級人物墜入人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化讓一個國家偉大!文化的消逝,則讓台灣所有政治神人墜入凡間。

民間要走自己的文化路,唯有藉著民間文化的主體力量,才能讓台灣神級人物一起重返人間!

2016總統大選辯論:文化,讓所有政治神人墜入人間

台灣歷次大選,塑造出許多神級政治人物。政治人物的奇特之處,就在總能在私下運作,然後等著各個工、商、各界團體,努力爭相簇擁邀請,再投以一副垂憐關愛眼神的姿態,到為他們搭好的舞台、鎂光燈場合前去,發表各種救世主般的政見。

而文化,民間文化團體,卻總是不在這些神人們的視域之中。

2016年三黨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證明了各黨總統候選人對文化政策的重視,還不如國家平均文化支出比例的百分之一。幾場辯論中,三黨總統候選人中(即使蔡英文、宋楚瑜陣營曾提出文化政見),沒有一位候選人主動談到台灣文化的主體價值與願景。文化在台灣政治人物的眼中依舊邊陲,未來也難免繼續淪為政治權力分配的對象,和自由貿易經濟利益附帶的工具。

要求總統候選人用百分之一的時間,在電視政見辯論中論述文化理念苛刻嗎?我們在2300多萬人口的台灣選舉,不就在挑一位千萬分之一頂尖,而且出類拔萃的國家領導人嗎?未來國家的領導人難道不需要明確地說明他/她,對台灣文化未來的願景與核心文化價值的主張嗎?

究竟是總統候選人對文化沒有看法,還是文化真的登不了電視辯論的大雅之堂?或許答案恰好相反。總統候選人貿然地在電視辯論上談文化政策,只凸顯他/她們跟文化真的非常不熟。也因此所有政治神人在2016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中,文化課題都選擇繳了白卷。

只是,文化政策的消失,也象徵著台灣所有的神級人物,都瞬時墜入了凡間!

文化人間:回歸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生活道理

文化讓台灣的神級人物墜入人間,其實並沒有貶低的意味,因為大家本來就都在凡間、人間。而這個人間,正是面對社會一般人與一般人之間日常發生的人間事。

文化從來不是高來高去的政黨、政治權力位子分配,也不是集聚巨資的都市規劃與國土開發,更不是複雜的企業獲利商業模式,莫測高深的法律條文、政策措施,以及華麗的三弓四箭、十六箴言詞藻,或者億來億去的黨產脫產。文化,讓台灣人民在選舉造神運動中,快快地回歸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基本、且平常的道理,讓大家快快地認清所有神人真實而平凡的面貌。

談文化最重要的,是讓一般人都能聽到、看到、聞到政治人物貼近人心的「人味」,不論它是「英味」、「倫味」、「宋味」或者「P味」。文化既不需要倚重倫敦政經學院、哈佛、耶魯、北京人民大學的高學歷的光環,也不需要依賴政治金童閃亮的身世背景,或者維權律師的犀利法理言詞。文化是要求神人們回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人情義理,體察最平常的民間疾苦,回歸最簡單的生活價值辯論,以及感受市民、人民面對最切身的共同記憶與情感共鳴。

文化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經貿、法律專業。而是訴求回歸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最簡單、平凡的對話,最真誠、耐心溝通,以及最貼近人心的價值肯認。

但這麼簡單的「人間事」標準,卻硬生生地讓臺灣所有的神人級政治人物,通通從雲端跌回了凡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選神人們的文化政策:何以嗅不到的「英味」、「倫味」、「宋味」與「人間味」?

客觀地說,三黨總統候選人的文化政策,應屬蔡英文的陣營著力最深。從小英發表的文化政見不難看出,幕僚確實經過一番的努力,應當給予基本的肯認。不過,對於最可能掌握國家權力的人,幾場辯論之中,幕僚的文化政見竟然完全沒有進入她的視野,實在難以讓人相信她未來能夠以文化治國,讓台灣真的因文化而偉大。

倚著所謂「全國藝文界顧問團」的支持,蔡英文和民進黨雖然早早提出了2016總統大選文化政策主張,「發表厚植文化力,打造台灣文藝復興新時代」,洋洋灑灑的七大政策目標,談文化治理的翻轉,文化為全民共享,確保文化多樣性,提升文化經濟當中的文化涵養、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化和國際接軌……等;五大計畫則談美感教育、創作自由的支持體系、歷史現場再造、影視音產業的重振等。

小英的文化政見看來四平八穩,在幕僚文化白皮書式的文化修辭之間,讀來面面俱到:談治理、談政策、談場館、談文化基本法、談資源分配、談文化公民權利、談語言多樣性、談文化科技。那麼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就在於這官樣白皮書式的修辭之外,蔡英文的文化政策絲毫嗅不到一點「英味」、「凡人味」,也感受不到領導人的個人魄力和高瞻遠矚,可以引領文化成為國家社會的靈魂。

擺在蔡英文文化政策首位,所謂「翻轉由上而下的文化治理」,看到的是藝文界的政壇大老或文化重量級人士的加持,卻絲毫看不到半點文化政見擬定的公民程序,文化民意的匯聚。看不見蔡英文主動與民間文化團體、一般民眾、平起平坐,進行文化政策對話、溝通的行動與誠意,也看不到太陽花運動的反黑箱/透明決策程序,更不見任何由下而上文化治理的機制建立。理論式、口號式的翻轉,更讓人感受不到一點點的「蔡味」、「人間味」。

宣稱要打造台灣文藝復興的時代,但與人民日常生活文化的距離卻是那麼遙遠。閉上眼睛,令人腦中隱隱浮現的只是民間文化團體向她提問時,她不斷地回答:「下一題」、「下一題」、「 再下一題」。

宋楚瑜和親民黨的文化政策,強調地方和民間的文化主體性,文化預算加倍,落實文化扎根,重視多元文化,重建文化信心迎向全球化,實行空間與思想觀念的解嚴,協助文創產業發展,文化部有效整合並公平管理文化資源。除了民間幾乎不敢奢求的文化預算加倍(但不知預算從何而來),觀念上和主張上都是行政上的平舖直述,不見亮點。讓人意外,向來親民形象的宋省長談到文化政策,竟嗅不到一點點的「平民味」、「宋味」。只能說宋營沒有將「親民」、「平常心」放在文化的人間事上。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朱立倫和執政的國民黨文化政策,從大選至今竟然——完全空白?完全空白!完全空白!讓人費盡力氣在網路上搜尋,但尋不到一絲絲文化的「朱味」、「倫味」,當然也就不值得我們在此浪費力氣多談。

即使高人氣如台北的神人市長,選前標榜著「改變首都,從文化開始」,面對台北市文化資產的保存,至今也只凸顯出自己「商業模式」、外科手術式城市文資推土機的「不平凡」。柯神幾席文化人GGYY論和文化恐怖分子論的高傲態度,以及面對都市開發難以堅持「文化優先」、「文化主體」的立場,都顯示神人市長在文化政策作為上,只停留在乎巄文化團體式的政治「平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化人間:文化是回歸簡單、平常、平凡的生活事

文化是簡單的、平常的、平凡的、貼近生活的,文化政策真的沒有這麼高深莫測,但卻與大選所有的辯論主軸息息相關。

頂新的黑心油、瘦肉精,是攸關人民每天吃的問題,也是關乎民間日常生活食品安全的切身議題,總統辯論引發各黨關切。可是同樣攸關人民生活中天天要消費的文化食糧安全:媒體、電視節目、電影、流行音樂、民眾日常休閒生活的內容,卻竟然沒有一位領導人關切。台灣究竟如何面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長期餵養給台灣人的美式資本主義、商業、速食、功利文化價值,又怎麼可以隻字不提。當文化政見聞不到對台灣日常生活文化價值的捍衛,那麼主張「文化基本法」也就失去了意義。

面對美豬、美牛每年前來扣關,全球和TPP區域自由貿易,談及文化經濟與軟實力,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對於台美之間的影視文化服務貿易問題,民進黨國會立委長期以來關切ECFA、TPP、TTIP、RCEP、TiSA,以及雙邊FTA中主張的「文化例外」原則,當攸關民眾生活的文化貨品、文化服務貿易和文化創意產業不被正視,那麼空談「文創法」、「廣電三法」、「電影法」也就徒具形式。

相較於三黨總統候選人、馬總統對於「兩岸關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問答的字字斟酌,外交休兵與烽火外交辯論深思熟慮的反覆推敲,卻沒有人談及兩岸文化關係、文化外交所牽涉到的台灣/中華文化認同與文化安全議題,該用甚麼原則心態面對,竟然也完全略過。故宮南院的獸首贗品展示議題,就凸顯了當前兩岸文化交流所面對的重大文化爭議,文化,再次成為政治外交的馬前卒,而總統候選人們卻毫無感知。

蔡英文、宋楚瑜文化政見中一再強調的民間文化治理,多元文化議題,在總統辯論時卻沒有人提及如何透過台灣文化記憶、文化資產的保護,社區營造提升文化自治自覺意識,和人民對土地的關懷。更沒有人記得原住民族自治和少數文化權利保障的議題。當台灣內部的文化自主、文化記憶、文化遺產不被正視,那麼又如何期待國家的「文化基本法」、「博物館法」、「文資法」、「原住民族基本法」、「原住民族自治法」可能落實。

面對藍綠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幾十年前家族投資土地、或購買軍眷的獨到眼光的相互攻訐,軍人眷村、社會住宅居住與土地正義,勞工基本工資議題的關切;華山、松菸、文創園區委外經營的公平合約,獨立藝術文化工作者與文化企業資本獲利分配的公平正義,以及文化藝術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權利、藝文工作條件與空間正義等議題卻乏人問津。可見「藝術家法」和「文化藝術獎補助條例」同樣進不了總統候選人們的視野。

民間要走自己的文化路:文化,要讓神級人物重返人間

文化是簡單的、平常的、平凡的。藝術人、文化人的表達形式,或許創作抽象,思想批判,言詞犀利,理想高懸,但文化與藝術的創作往往取材於生活,奠基於生活零零種種的人間事。文化人、文化團體之所以抗爭、批評、激進,是因為他們關切一般人民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與公平正義,也為了向擁有權力者爭取回歸那人跟人之間最基本的人情義理。

日前,藝文界為聲援作家黃春明在宜蘭打造的「百果樹紅磚屋」發表訴求,林懷民感慨,「因為沒有以文化為主體的法規,藝術團體被視為工商團體!」「眾多經營得很好的藝文案例,被困在一年一標的法令,無法延續,政府不應視若無睹」。如果沒有回歸以文化為主體的政策法規,那麼藝術文化公平的補助機制、「文創法」的改革推動,當然也注定是流於空口薄舌的嘴上功夫。

2016年三黨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沒有一丁點的台灣文化政策與路線辯論。追問台灣的文化政策究竟該往哪裡走?答案自然不會是跟著幾個明星級的政治人物走。面對台灣神級人物對於文化的毫不重視,民間只能走自己的文化路。

文化是簡單的、平常的、平凡的,台灣文化政策唯一的出路,是往更成熟而有活力的「民間文化公共領域」走。也就因為如此,文化團體在1月9日自發性地串連民間的文化力量,發起「總統,未來事?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只有民間不再習慣期待、仰望政治人物垂憐、關懷的眼光,才能讓文化政策真正回歸民間的主體性、自主性與自發性基礎。

台灣的民間要走自己的文化路,也只有藉著民間文化的主體力量,才讓所有台灣神級人物都能重返人間!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