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首都,從「文化」開始:「文化」帶給柯P的三個挑戰 | 劉俊裕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改變首都,從「文化」開始:「文化」帶給柯P的三個挑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都市發展和經濟政策秉持「文化主體性,文化優先」?

柯文哲在2014年11月23日以〈文化建立台北的城市價值〉為題,回應了藝文界朋友所草擬的《台北市市民文化宣言》 (Taipei Citizens’ Manifesto of Culture)。聲明中,柯P深深認同《文化宣言》所說的:「台北市政府應採取都市文化自治措施,發展文創經濟政策時,應堅持台北市的文化主體性,發展文化服務產業時,應保障在地文化生產,以提供文化生活之多元選擇」。但是要怎麼做呢?柯P認為要回歸到《文化宣言》中提出的:「都市發展和經濟政策應秉持『文化優先』原則,重大政策應審慎評估『文化整體影響』」,尤其不能犧牲原有的文化資產

然而,面對台北市文萌樓徵收、南港瓶蓋工廠、松菸護樹聯盟議題、台北機廠保存等等文資保護與都市更新開發議題,柯市長至今卻顯得立場有些搖擺,未曾做出明確決定與承諾,只由選舉時的政策部帶回研議,甚至提出要將此作為遴選新任文化局長的考題。這令人擔心柯市長未來面臨一連串文化與經濟發展利益衝突時,究竟能否恪守他的「文化優先」原則。而今柯市長即將領導台北市文化體制,我們期待柯市長記得自己的承諾:「讓文化領導施政,而不是短暫的、圖利少數人的經濟政策來領導文化。這個核心價值一定要守住,才可能做到《文化宣言》中說的『確保在地文化的主體性和多樣性』,台北市民才會有幸福感,才會認同這個城市的文化價值。」

我們更期待柯市長在「文化優先」的原則下,能跳脫傳統文創經濟一昧追求物質GDP成長的迷思,讓台北市民願意轉而追求精神、歷史、美學等深層而內隱的文化內涵,創造城市更令市民自豪的幸福價值。至於城市整體文化價值的評量,則奠基於重要的「文化整體影響評估制度」。

儘快建立跨局處「文化整體影響評估機制」!

柯文哲在回應聲明中承諾,他進入市府之後,會儘快建立跨局處的「文化整體影響評估機制」,從體制面的改革,把「文化優先」的理念,落實到施政當中。當然,身為文化政策以及文化整體影響評估制度研究者,我深深了解文化整體影響評估制度的先進性、困難度,以及重要性。我也幾乎確信,對於究竟什麼是「文化整體影響評估機制」?哪些都市重大政策、法規、開發計畫要進行文化整體影響評估?由誰發起(市民能不能發起)、哪些利害關係人、什麼程序?文化價值如何評估?台北市文化價值要用哪些質性、量化指標?由什麼具有公信力的獨立機構執行、進行評估,評估的結果是供市長參考或者具有決策影響力等等?柯文哲市長至今可能都還沒有具體概念。但既然柯市長敢在選前承諾,就要確保在市長任期內完成這個重要的機制。

韓國已經在2013年12月通過的國家文化基本法中,將中央與地方政府所有政策措施可能對人民生活造成的「文化影響評估制度」正式入法,而今也正責成韓國文化觀光研究院(KCTI)積極研議文化影響評估制度的程序、內涵和細節。歐盟、紐西蘭、加拿大、英國都已經在具體推動文化整體影響評估制度,也發展文化價值評量指標。而台灣從中央的文化部到地方的都市文化局,對此卻都裹足不前,真切期待柯市長要堅持對建立文化整體影響評估制度信守承諾。

文化夢工廠、流行音樂與市民參與文化生活的基本權利

柯P在市政白皮書中提出文化願景,要提供資源與公平的創作機會,留下藝術創作者,讓台北成為享譽國際的文化夢工廠。他主張從三個方面努力:解決藝文工作者的勞健保及退休保障問題,保障藝文工作者基本生活。提供藝術家生活、工作及展演空間,讓藝術家專心創作,並檢討政府的文化採購資源,提供公平的創作機會,讓藝術家公平發展。

對流行音樂則承諾讓Live House跳脫舞廳、酒店、八大行業的管理,強調流行音樂要從Live House扎根,政府採購提供潛力新人機會,藉由音樂節與城市行銷,讓音樂穿梭台北,並讓台北將成為國際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製作中心。在回應市民文化宣言時也提出,「積極保障言論自由、釋放藝文資源和展演空間,打造亞洲的文化首都。」

柯文哲市長強調,文化資源分配的程序公開透明、實質重視長期投資及人才培育。除了補助標準採更公平、公開、公正的精神,目前台北市的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雖多,但多淪為節慶活動或政績宣傳的配角,目前文化局的補助又採一年一標的方式,導致藝文團體耗費太多力氣在行政業務,無法累積能量。不僅耗費財務,且無法累積文化發展成果。這些主張都關乎藝術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生活權利、文化創作環境、文化工作權利,也關乎市民參與城市生活的基本文化權利。

只是,對於如何讓藝文工作者的基本生活和文化權利得到具體保障,如何讓文化資源分配的資訊、程序完全公開透明,接受公評監督,卻仍未見具體的實踐機制。柯市長在競選期間,對於市民文化宣言中的訴求,包括「落實文化權利調查報告及市民救濟管道」、「建立民間文化政策監督機制」並未作任何具體承諾,而只提出了口號式的文化願景。我們必須繼續質問柯市長究竟如何落實這些文化政見和理念?

我認為,除了消極的藝文資源透明分配外,柯市長更應當更積極地將台北市文創產業(如流行音樂、電影、大型藝文節慶)獲益,框列部分比例的文創稅收在文化創作上專款專用,將台北市文創產業的獲益真正回歸到藝術文化的創作端,而非放任文創的獲益停留在企業投資的資本端,文創產業創作與資本端之間的公平正義問題不容忽視。再者,透過文化自治條例,柯市長可以研議更積極的「文化例外」措施,提升台北市境內台灣電影的放映率,以及台灣流行音樂的表演市場,保障藝術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權,促進市民參與城市生活的基本文化權利,讓台北真正成為文化人的夢工廠和亞洲文化之都。

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台北市新城市文化解放運動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意味的是,整個城市「時代精神」的改變。這更是要聚合市民幾代以上的集體努力與心靈變革。台北市不會只因一個素人市長柯文哲的當選而改變,或者因為市長身後的一排排亮眼的諮詢顧問、選舉幕僚而改變,當然更不會因為沒有明確文化意識的市府公務行政體系,和為了謀利而置藝術創作者生活條件於不顧的文創資本家而改變。

如同台北市市民文化宣言中所主張,這次選舉是一個台北市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代表著市民期待針對當前政治亂象與困境,所發起的一波「新城市文化解放運動」。市民的文化意識覺醒,民間團體是否持續專業監督和參與,逼著市府團隊一步步、一滴滴的永續改變,才是文化改變台北的關鍵,也是文化為台北創造的價值。2016的世界設計之都、2017年台北市大運即將到來,台北市的改變是否呈現在城市的文化價值上,使台北這座城市因為「文化」而偉大,是台北市民的深切期許。

一年來台北市市民甚至台灣民眾對柯式的參政風格,競選時期樹立的諸多選舉典範(包括競選理念、經費、人事、競選造勢活動的種種堅持)都刮目相看。市民因此相信「人因有夢想而偉大」,相信「眾人之智慧會超越個人之智慧」,相信「民主就是人民作主」,相信「如果有選擇,應該堅持正面和進步的方向」,相信這些相信的力量終於可以讓台北市改變成真。但當選的一刻,就是責任承擔的開始,也是民間監督的起點。台北的市民和文化人對於首都台北有夢,我們必須持續督促、觀察柯文哲市長的台北市文化政策作為。而宣稱要用文化翻轉都市,宣稱改變都市從「文化」開始的政治素人,台北市民、文化人一定透過各種民間監督機制緊盯著你!

|延伸閱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