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服貿前,我們先聊聊「人性」 | 裘凱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談服貿前,我們先聊聊「人性」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一星期以來,關於服貿,正反兩方的意見在網路上都可以輕易的取得,有些人從民主切入,有些人從經濟角度審視。我想以心理學家角度來探討。不論是服貿的起草、討論、談判、審查,乃致於後續的簽訂、落實,都是由「人」來執行,直接影響的對象也是活生生的「人民」,但我們真的了解「人」了嗎?而這當中的心理運作又會怎麼改變你我的未來?

容我先花一點時間,講一個國際真實的案例,看完後,我們再來討論關於服貿,我們是不是忽略掉某些重要的因素。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說服要素,就是先取得目標對象的「承諾」,再利用「一致性原則」,讓對方一點一滴參與你安排的活動,你就能夠不知不覺、無須任何語言或身體上的角力,改變對方的觀點,甚至可以從對立到幫你站台。

在歷史上,發揮十分淋漓盡致的一次,就是在二戰後,在某次區域戰爭中,A國對B國戰俘所做的心理改造工作。起初,B國的戰俘以為A國會對他們嚴刑拷打。但出人意料的是,A國並沒有殘忍的對待這些戰俘,反而給他們吃好睡好。到最後,這些戰俘不僅乖乖說出軍事情報、告發戰友,甚至公開譴責自己的國家。

到底A國是怎麼做到的,很簡單:以小換大

一開始,A國只是要這些戰俘做一些溫和的反對意見,或支持和平的論點,例如「B國並不完美」、「A國物資豐盛」、「戰爭會傷害人民」,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陳述。可是一旦同意了這個小要求,戰俘馬上就要針對剛剛自己同意的內容,做更實質的表述

例如,A國的軍事人員讓某一位戰俘,同意了「B國並不完美」的說法後,接著,要戰俘聊一聊B國有哪些地方不完美,之後邀請他把剛剛自己說過的話列一張「B國問題」清單,並簽上姓名(這是重點)。之後,叫他回去跟自己的夥伴討論這張清單,畢竟這是你自己說過的話,你不能自打嘴巴吧!最後,再把他請來把這些想法組織成文章,更詳實的討論B國的不足。

有時,A國還會在公開場合宣讀這個人的文章,以及他的名字。忽然間,這個戰俘就從敵人變成「合作者」。更重要的是,這位戰俘知道自己「沒有」被逼迫或威脅,為了讓自己的認知一致,他只好不斷地調整自己腦袋中的印象,好讓自己的舉止符合「合作者」這個新角色。這麼一來就會繼續延伸更多正面的互動與交流。

戰爭結束後,這些人被送回B國,負責心理評估的博士調查完這群人的心理狀態後,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這些人對戰爭的想法被徹底改變,他們相信了A國的說法,是B國主動引起戰爭,B國才是侵略者,他們的政治立場發生了不可逆的重大改變。

回到服貿議題,有不少人質疑其實服貿沒有簽的那麼爛,那是有人故意誤導民眾;既然能讓經濟變好,為什麼不做?你們這些抗議的人,有多少人認真讀過條例,你真的懂嗎?

確實,你我不是經濟學家,真的很難去論斷所謂「好」或「壞」。可是我們是否可停下來想想,當因為服貿協議,兩岸交流越來越密切,你也因為合作賺了一點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過去的教育,讓我們對壞人有既定的形象,以為壞人只會用粗暴的手段、侵犯你的所有權,逼你就範。但恰恰相反的是,這種脅迫反而為激起你的抗拒,他得花更多力氣收拾殘局。其實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他好好對待你,給你吃好、穿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覺得你們是一起的,於是你對他的既定印象開始慢慢動搖,本來堅定不移的價值觀,也在看似平和、有禮的交流中一點一滴鬆動,到最後你徹底變了一個人,卻一點感覺也沒有。就像那些被俘擄的B國戰俘,即使獲救,回國後他們竟然大力宣傳A國的好處,跌破所有人眼鏡。

所以有不少人擔心開放服貿,隨著互動越來越頻繁,台灣引以為傲的「人情味」、「熱情」、「自由」、「多元」的文化還會在嗎?真的需要你我仔細想想,我們每踏出去的一步,十年、二十年之後,會走去哪裡?對方拿真心和我們在一起,還是只是想要取得我們的「第一個同意」,之後再慢慢要求更多。

千萬別小看這種承諾的力量,你每天都在經驗著,小至你在Facebook上的發文(不論你是支持或反對服貿,當你在FB上公開表態的那一刻起,你是不是就幾乎不太思考,另一方的觀點是否有可取之處),大至工作和婚姻的選擇都隨處可見。

也別說,這只有詭譎的政治才會做出來的事。許多行銷方法也都是用同樣的邏輯,先提供免費試用品給潛在消費者,請消費者使用後,分享自己的經驗,讓消費者有機會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你實際做了這件事情,從此之後,你就會從潛在的客戶變成真正的客戶,購買這商品的機率大大提升70%以上。

除非重大衝擊,強烈到不改變你的理解不行,否則人很習慣朝慣性方向前進。因為認知失調,承認自己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是件很痛苦的事。

不論服貿最後會如何落幕,我想提醒的是,在簽與不簽之前,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關心,在開放的過程,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隨時保持清醒嗎?監督機制完備嗎?我們選出來的官員、立委,所設計出來的遊戲規則,是否會挑戰人性?有沒有退場機制?如果一段婚姻,只能結,不准離,我想換做是任何人都會考慮再三的。

因為,這不只是經濟或程序正義問題,而是人性問題。


——

後記:請容我用代號取代真實資料,我希望讀者先用最少的偏見讀完這個案例,把重點放在過程中的「心理機制」。將某些特定情緒暫時擱在一旁,好好理解主角所做的事情,別讓既定立場影響個人的判斷。

你若真的知道A、B到底是哪一國,花一點工夫Google大神和維基百科會告訴你。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