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每天喊研發,卻對科學新聞不理不睬?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台灣人每天喊研發,卻對科學新聞不理不睬?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每兩年一次的「吳大猷科普獎」在日前揭曉,無意外的,這項消息沒有獲得太多台灣媒體的青睞。雖然是由中央研究院院士親自頒獎,以彰顯對於這個獎項的重視,但是在新聞熱度上卻遠遠不敵瑜珈女王在職棒場上的爆乳開球。在台灣社會中,「科學」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冷新聞」,哪怕我們成天高喊著科技研發與創新,真實生活裡,多數人卻對這樣的話題不聞不問。

就在科普獎公布的這一週,我剛好去日本進行了一趟科學傳播機構的參訪。其中有一站是位於日本筑波地區的「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裡面有位柴田崇德博士,開發了一隻名為Paro的療癒系機器人。這是一隻長得卡哇伊到不行的機器海豹,全身毛茸茸的細緻觸感、慵懶的眼神、惹人憐愛的叫聲、蜷曲扭動的肢體動作,早在2002年前牠就已經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譽為全世界最能撫慰人心的機械人(Most Therapeutic Robot)。這隻機器海豹行銷全世界30多個國家,就連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一見到Paro都忍不住自顧自地撫摸把玩起來。

許多老人安養機構引進Paro來陪伴老人,甚至協助治療老人失智症等疾病。當日本311海嘯過後,Paro甚至扮演了撫慰失去親人之倖存者的角色,看著一些老年人一邊撫摸Paro一邊展現笑顏,那個場景著實讓人動容。柴田博士說,當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認為機械人不應該只能被運用在工業的用途上,應該也要能夠成為人類的朋友,於是就開始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在面對越來越明顯的高齡化社會走向時,這隻療癒系機器人就發揮了很大功效,讓大家見識到機器人的無限可能性。

在回程的電車上,我一直在思索,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底蘊可以孕育出這樣一個以科技為主,實則成功地整合了心理、社會、文化及行銷等多樣元素的卓越科技產品?為何在台灣社會中,我們總是難以出現這些讓人眼睛一亮、具原創性及可用性的科技產品呢?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此時,我不經意地看見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新書廣告,就大辣辣地貼在電車車廂裡一片醒目的玻璃車窗上。這位電機工程師出身,並擅長以科技為題材的日本著名推理作家,幾本膾炙人口的大作曾經如此地風靡日本,甚至跨洋影響台灣社會。在他的作品中,雖然場景常常詭譎懸疑,卻也時時滲透了科技帶給人們的無限驚嘆。這讓我想起,童年時的自己不也常常受到《原子小金剛》、《怪醫秦博士》、《怪博士與機器娃娃》等日本漫畫作品的洗禮,而對於科技世界有著許多的好奇與想像。但是隨著生活周遭越來越功利與貧瘠的科學元素,「好奇與想像」終究只淪為一堆後繼無力的感嘆。

在這一次「吳大猷科普獎」中,入圍原創類的七本書,只有一本是來自於台灣的著作。依據評審委員之一的孫維新教授指出:台灣原創科普貧瘠、願投身者少,因台灣科研人員寫科普被視為「不務正業」 。這番話可謂一語道破台灣社會中,「科學普及」工作一直積弱不振的主要原因。

一旦冠上「不務正業」的印記,這工作就不容易找到一流人才的投入。因此我們慣常的日常生活中,科學除了服務升學考試之外,捷運車廂裡不會有科普小說的廣告,除了八股的科學家事蹟之外,不容易出現引人入勝的科學故事;生活中,不會有俯拾可得的科學足跡,不會有原子小金剛,不會有趴在車窗上的東野圭吾,當然更不會有原創性的Paro,因為科學壓根不在我們的生活中。

文化上的紮根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更是將科學從考卷中解放的不二法門。台灣社會何時可以做到?那就看看什麼時候「吳大猷」可以壓過「爆乳女郎」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