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意識形態的巨人吃掉了知識理性——疫情催生「艾連效應」?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意識形態的巨人吃掉了知識理性——疫情催生「艾連效應」?

台灣目前有關疫情的各種爭議及分歧,是一股意識形態的力量,及另一股知識理性的力量,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進擊的巨人》漫畫中,兩個力氣相當的巨人在進行戰鬥,當其中一方戰勝時,它不僅是消滅另一股力量而已,還會進一步吃掉那個戰敗的巨人,藉此來繼承並增強自己原有的力量,作者形容這樣的現象是「艾連效應」。 圖/IMDb
台灣目前有關疫情的各種爭議及分歧,是一股意識形態的力量,及另一股知識理性的力量,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進擊的巨人》漫畫中,兩個力氣相當的巨人在進行戰鬥,當其中一方戰勝時,它不僅是消滅另一股力量而已,還會進一步吃掉那個戰敗的巨人,藉此來繼承並增強自己原有的力量,作者形容這樣的現象是「艾連效應」。 圖/IMDb

自從疫情升溫之後,相信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周遭都會多了幾隻「憤怒鳥」,可能是談話節目裡立場迥異的名嘴及政治人物、不同社群媒體裡的友人、餐桌上的親人,或是每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直播影像旁留言板裡那些不認識的網友,總是有人不斷地處在「氣噗噗」的狀態之中。

每次看見這些憤怒與激昂的言論,常會讓我陷入一股深深的困惑,例如眼下這幾群互相攻訐的名人政客,不管是學歷、經歷、年紀等幾乎都可以找到彼此相當的人,但是他們卻可以把同一件事情推論成南轅北轍的結果。

如果說當年總統大選他們有一群人把票投給蔡英文,另一群人把票投給韓國瑜,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政治選擇的背後原本就有著更多文化及歷史因素,意識形態的形成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認知因素來決定。但是若討論疫苗跟防疫,即使大家都清楚避免不了政治因素的介入,但也應該都可以同意,最後的決勝點終究還是落在科學,因為光靠意識形態是消滅不了病毒的。

意識形態>知識理性?

過去面對這種科技議題的意見分歧,我們不免直覺地認為某方一定是因為科學知識不足,或是科學素養不夠,所以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但是偏偏知識與學養相當的兩個人,同樣可以因為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就把一個科學相關性極高的問題推演成截然不同的兩種極端,那是不是有科學知識、沒科學知識,有學理涵養、沒學理涵養,到最後都沒有什麼太大差別了呢?意識形態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大到可以讓知識與理性在它的面前都跟著軟腳?這一直是我在這場疫情中感到最不解的地方。

事實上,科學或客觀與否,是有判準的。學術上的相關討論很多,但我特別引述《科學態度》(The Scientific Attitude)這一本書1中所提供的一個簡明且十分具有參考價值的觀點,作者主張真正的科學態度應該要符合兩個承諾原則:第一是「關心實證證據」,第二是「願意根據新證據來改變現有的理論」。在欠缺這兩個具體原則的指引之下,即使擁有不少知識的人,也很容易就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屏蔽,就做出欠缺科學態度的判斷。

例如:不關心當下的實證證據,於是就可以信口開河、無中生有;不願意因為新證據而改變說法,於是就只會陶醉在那些支持自己的證據,而自動忽略對自己不利的證據;缺乏整體性的論述或說法,於是淪為四處挑釁、恣意表達不滿的「巨嬰」心態。這些場景在許多色彩明顯的談話性節目或媒體中,都昭然若揭。

教育程度越高,意見越分歧?

如果只是意識形態壓過知識理性,那也就算了,麻煩的是這還會造成另一種額外的增強效果。過去在美國有關「全球暖化」議題的相關調查中就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於全球暖化的看法分歧越嚴重,呈現出「教育程度愈高、差距越明顯」的態勢,並且其看法也會與所認同的政黨屬性息息相關,而且就算隨著時間演變,也一直維持頗為穩定的樣貌。

如果對照台灣目前有關疫情的各種爭議及分歧,其實也呈現出極為類似的趨勢,政黨屬性明顯且知識水平越高者,彼此攻訐地越嚴重,越會發展自我圓滿的論述,也越會更憤怒地指責對方的缺失及意圖。

這種狀況就像是每個人在面對一個棘手且複雜的事件時,心中總是有許多不同的力量在彼此拉扯著,例如:政治認同、宗教信仰、文化價值、科學知識、理性思考等,如果把它統稱成主要是一股意識形態的力量,及另一股知識理性的力量,我覺得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是《進擊的巨人》漫畫中,兩個力氣相當的巨人在進行戰鬥,當其中一方戰勝時,它不僅是消滅另一股力量而已,還會進一步吃掉那個戰敗的巨人,藉此來繼承並增強自己原有的力量,因此我形容這樣的現象是「艾連效應」2

艾連效應?別讓意識形態巨人持續壯大

所以當一個人的「意識形態」壓倒自己體內的「知識理性」時,原本的知識還會轉化成燃料,進一步強化這一個人原有的意識形態。例如,他會有更強烈且自信地認為自己參透對方的詭計,堅持自己的偏誤看法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個透過艾連效應而激化的意識形態,就避免不了會陷入極端的仇恨情緒,然後造成一整個「氣噗噗」的氣場。

也因此,在那些立場鮮明的談話性節目裡,明明學經歷都還不錯的名嘴及政客,總是用惱怒的態度談論著民脂民膏、百姓蒼生等高調,貌似正氣凜然的姿態卻往往只是在「有條件知識」的基礎上,努力地維護自己想支持的一方。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的知識及理性在面對意識形態時都一定會腿軟,疫情期間還是有許多中道及客觀的評論,只是這些不夠「重鹹」的故事,就比較無法號召一群死命的狂熱份子。我們從世界各國的許多統計及因應狀況,都瞭解迎戰這一場疫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所謂的先進國家或是強國,都尚且在這一個過程中載浮載沈。

我們每個人確實都可以因為這一個無來由的衝擊,找到許多生氣及無奈的理由,但如果演變成一種需要找人來洩恨的極端「憤怒」,那肯定是不對勁。疫情動盪、人心不安的時候,不管是群體或是個人,更需要保持心平氣和的態度,多關注理性及實證的科學分析,減少隨著同仇敵愾的言論起舞,不要不經意地養大心中那個意識形態的巨人。

  • 本書中文版將在今年由「陽明交大出版社」出版,日前我剛好有機會為這一本書寫推薦序言,因此有機會細讀一番。
  • 艾連是《進擊的巨人》中的主角,曾因為吃掉巨人而繼承不同巨人的能力(不能再多講,會劇透)。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