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與國文考試:國學程度與語文能力的亂鬥 | 陳茻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郵差與國文考試:國學程度與語文能力的亂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兩天看到有關郵郵務人員招考國文試題的報導,有考生投訴,說考題內容太難,超出一般國學常識範圍。

該則惹議的考題內容為判別何者非中國文學史上的「文壇父子檔」,選項有「三曹父子」、「司馬談、司馬遷」、「公安三袁」、「三蘇父子」等。

這則題目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困難,因此,報導一出網路上便罵聲一片,認為該考生程度太差,自取其辱。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郵差考試中安排國文測驗,目的應是測驗考生的語文能力。據此標準而言,考生能否判斷何者為傳統中國的「文壇父子檔」,似乎並沒辦法直接反映「語文能力」這個指標,頂多只能確認考生是否具備這個知識而已。

該考生之所以遭到批評,顯然也不是因為其「語文能力不足」。而僅僅是因為這個題目對不少人來說過於簡易,若連這都不會,那實在是「程度」太差,沒什麼好抱怨的。

這中間衍伸的問題,其實是國文教育中往往將「語文能力」與「國學程度」混同之結果。

在傳統的國文教育中,與中國文學相關的人物事件等等知識,通常會被稱為所謂的「國學常識」。熟知這些「國學常識」,在國文考科的表現通常都不會太差,也因著這樣的一個模式,讓許多人將對這些「國學常識」的熟悉程度,作為判斷某人國語文能力之標準。事實上,在許多人的思維之中,這些「國語文能力」往往也反映了一個人的程度。

當然,熟知這些人物典故並沒有壞處,有時候在做一些資訊閱讀或判斷時,也會成為極有利的思考基礎。然而若將這些在教育中所獲得的知識,作為一種既定的價值判准,進一步去否定不具備這些知識的人,那可能就會產生問題。

就這次的郵務考試事件來說吧。當眾人都只顧著譏笑、謾罵該名投訴的考生自曝其短時,卻忽略了該考生的疑慮,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該測驗的不合理。

前些日子,曾有朋友為了要準備某學士後的學位學程,請我幫忙他解答歷屆的國文科考古題。我一口氣拿了五年份的考古題來寫,才發覺這些考題內容大多枯燥瑣碎,專考一些冷僻的生難字或成語,或是填鴨式的國學知識,對於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並沒有絲毫實質鑑別度可言。更甚者,某些從選材到設計都十分死板、簡陋,導致在選答上易模稜兩可,或是與當代的研究成果脫節,明顯該被汰換的題目,也赫然出現其間。

事實上,這幾年來無論是國中或高中的大考題目,命題模式都有了明顯的轉變。或許這些題目仍有許多值得改進的空間,但至少這類八股、填鴨式的考題形式已較為罕見了(或是透過比較「生動」的包裝隱藏起來),多少可以看出命題者的顧慮以及用心。

這些具爭議性且缺乏鑑別度的題目,若是出現在關注度較高的考試中,譬若大學學測或指定科目考試等等,必然會遭致非議,引起軒然大波。只不過因為這些題目是出現在這一類學程考試的「共同科目」中,即便有問題,也鮮少有人會真的認真去探討,才得以「苟活」至今日。

該則報導中曝光的郵務人員試題,整體的命題模式和我前些日子所見的八股試題如出一轍。這類的題目沒辦法反映考生的語文能力,頂多只能檢驗出考生是否願意花時間去背誦這些繁瑣的資訊內容而已。

然而,除卻這些關注度較高的升學考試,這些八股命題仍大量充斥於其他以國文科作為「共同科目」的考試之中,試題食古不化,考生得過且過,誰也不想多花心思,去探討這些不合理的地方,更遑論去重視此一現象背後衍伸的問題。

國文考科作為各大考試的共同科目,應是為了測驗考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而非我們透過種種方式建構出來,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程度」。這類觀念若不能加以改正,那麼各大考試中看似重視「國語文能力指標」的共同國文考科,仍只會是一個徒具形式的八股笑話。

當然,要真正改善這些情況,勢必得投入較高的人事與時間成本。我也可以想像各負責出考題的單位以此作為理由,繼續沿用過往的八股國文試題。或許這也反映了在多數人心中,一個真正能鑑定語文程度的測驗,並沒有那麼重要。

然而,當整個社會仍習慣以這些預設的「程度」評價人,卻忽略了某些根本無意義的考試內容,那「國文教育」的目的與實際成效仍注定脫節,問題也沒辦法得到真正的改善。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