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用重典下的體罰暗影
最近又聽朋友講起體罰的事。
事實上這幾年下來,風氣慢慢轉變,雖然體罰事件仍時有耳聞,但整體而言畢竟是少了。
不過,幾次聽老一輩的人談起體罰,有點意外的,竟有不少人還是直覺地認為「體罰對成績有直接的助益」。我想,如能進一步追問,主張「恢復體罰」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數。
這讓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前陣子「爆料公社」提出頗具爭議的「七問」,主張鞭刑、提高刑罰等等,主張應當「亂世用重典」,並要求準總統蔡英文對此做出回應。
我本來以為這個已經過時的觀念不會引起多大共鳴,但事實卻不然。透過嚴刑峻法換取安定這樣的概念依然存在於社會之中,許多人仍認為透過更嚴峻、殘酷的罰則,能夠有效嚇阻犯罪。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看法並非全錯,或至少有部分實際案件可作為依據。然而,「亂世用重典」此類思維最大的問題,在於將人性預設為「功利的」,因而認為人的犯罪問題皆可透過「刑罰」來解決。
若將這些觀念和體罰合起來看,可以發現背後依循的脈絡有著高度的重疊性。透過嚴厲的罰則讓人民/學生產生「恐懼」,進一步驅使他們達到施威者希望達到的效果,這讓我想起歷史上的「法家」。
然而,這裡暫時先撇開犯罪行為不談,我在意的是:為何學生的成績也可以透過「製造恐懼」來提高呢?
具體情形或可推測,諸如有的學生不愛讀書,體罰可以「逼」他坐在書桌前,成績是以提升。有學生考試易粗心,體罰讓其加倍警覺,故能考高分等等。但值得注意的,也有不少學生即使被打得皮開肉綻,成績依然不見起色。
在傳統教育中,這樣的學生可能就會被視為「不受教」、「辜負老師一番苦心」,進而受到全面的否定。
仔細一想,「體罰」雖然未必真能作為成績的保證,但某種程度上確實起了一些作用,讓學生用功了、乖順了、謹慎了。許多老師家長或學生迷信於這種威權教育,原因正在於此。
然而,學習的成果真的只能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嗎?
我想,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真正的難處在於,在整體環境下這樣的觀念是只能「知曉」,卻難以「實踐」的。多數家長、學生依然在意成績,任何能換取成績的方式,都「至少」可以在「獲得當前利益」這一塊受到肯定。
這裡透露了一個問題。試著假設一個情況:
假若我今天考試內容是「跑百米」、「繪畫創作」、「作詞作曲」或是嘗試論述某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這樣「體罰」還能發揮以往的效果嗎?
我的意思是,體罰之所以能發揮效果,其實和傳統的評分方式有著很直接的關係。教育越是填鴨、答題越是不需要思辨,催逼學生「讀書」就越容易見效。
被逼迫去念書的學生並不會去思考所學何用,更不會去質疑考試與學習背後的意義與價值是否衝突,施威者亦然。
只要學生的成績有起色,那麼教育的「階段性任務」也就完成了,更無人會去過問這對學生的人生是否能產生更積極的意義。
更可怕的是,升學體制長久以來存在一種幾乎是信仰的觀念,教育者想辦法幫學生拿到分數就是「替學生的未來著想」,無怪乎我們常可看到某些嚴厲的老師在施罰後對學生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現在你恨我,以後你會回過頭來感謝我。」可悲的是,此類恐怕不是這些教育者的「話術」,而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如今體罰雖少了,但很多問題依然存在。被趕鴨子上架的學生們也許在考試中得到了一點成績,進了理想的學校,但面對未來依然茫然。
許多人考取了好科系、找到了好工作,但卻不知道人生的目的為何。這些茫然、徬徨甚至是失落,被升學體制裡不斷出現的「考試成績」給暫時麻痺了,卻像是延遲了時效的不定時炸彈,在往後的人生中陸續爆發。
更何況,我上面說的人,已經是這套遊戲規則下的勝利者了。其他在這套競爭規則中失敗的學子,只能被貼上「不受教」的標籤,繼續在人生路上跌撞,繼續面對不公不義不合理的制度,繼續掙扎。
更大的問題是,傳統的教育沒有教會人如何獨立思考,以至於當前的社會有非常多不合時宜或明顯有問題的觀念,依然充斥在許多人心中,看看「亂世用重典」此類言論依然有其信眾即可知。
重典、體罰之所以有用,正是因為他們不求人能夠「發自內心去實踐某價值」,只希望人們能夠「依循某個規則走」。
然而,比起教育複雜又事倍功半的過程,體罰簡便又能快速產生效果,確實方便得多。一方面,這樣的模式滿足了威權教育者的想像,讓他們認為自己有在「付出努力」教育孩子,且多半越「努力打」越有效。
然而,這無疑是一個教育毒藥。更可怕的是,體罰之毒並不在體罰本身,而在於背後扭曲人性以獲速效的運作模式容易讓人輕易嘗到甜頭。近年來體罰固然慢慢少了,但想辦法逼迫學生讀書的方式只有更加五花八門。問題在於,很多事情是逼不了的,尤其是最重要「獨立思考」這件事,可惜我們過往的教育最是不重視這塊。
因此,許多觀念僵化依然,試看「亂世用重典」此類言論,至今仍能獲得許多人認同,就可以清楚感受到我們離那個威權統治的時代其實並沒有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