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勞動部各自為政,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更加疏遠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近公布的7月失業率已突破4%,創下近二年新高,雖然可想而知是由於畢業潮的季節性因素,但我們仍可去思考,主要負責長期人力培養的技職教育,以及短期人力培養的職業訓練是否正常發揮?為何我們技術人力總是缺人呢?除了極複雜的市場因素外,政府部門間是否配合得宜,是另一個我們應關注的重點!
有許多國家將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整合在同一部門,並與非營利組織、私人機構共同承擔培養技術人力的責任;但在亞洲大部分國家則是兩者分離,由學校端負責長期人力培養,再搭配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辦理職業訓練,優點在於主管機關職責明確,但缺點也是台灣長期面臨的問題——政府機器協調運作不易,部會間本位主義濃厚。2012年政府組織才剛再造,其中部會間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統整狀況值得我們深思。
我先舉一個例子。
為了促進青年就業,補充企業技術人力並引入企業資源培育人才,行政院勞委會(勞動部前身)在民國92年與教育部合作,推動「台德菁英計畫」,透過引入德國二元制(Dual Sysem)職業訓練模式為基礎,發展適合台灣的訓練制度,現更名為我們常聽到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目前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推動該項業務。
雙軌旗艦就是讓技職生每週3-4天在業界實習,1-2天再配合的學校單位上課,整合教育、職訓、企業資源,美意是希望訓練生能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更能獲得學歷與津貼。
但這可不是只有勞動部獨有的。
民國95年起,教育部也開辦了類似的模式,並以特殊類科、缺工產業為優先,但模式更多元,有3+2(高職加上二專)、3+2+2(高職加上二專與二技)、3+4(高職加上科大)、5+2(五專加上二技)。
當我們把雙軌旗艦跟產學攜手擺在桌上一看,目前勞動部體系優勢是掌握訓練資源、教育部則是主導教育資源,技職校院端配合勞動部意願較低。先不討論廉價勞工、課程銜結、實習內容、專班流失率等爭議,先來想想,為何類似的模式辦理超過十年,仍要各自為政的呢?
我再舉一個例子。
一講到技職選手,大部分的人都會搞混,原因在於教育部與勞動部業務性質重複性高,因此經常被混為一談。
教育部國教署主辦的技藝競賽,是每年高三學生參加的技術比賽,主要分為工業類、商業類、農業類、家事類與海事水產類,各類別下再細分組,例如家事類下還有烹飪組、手工藝組、服裝製作組……等。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簡稱技檢中心)主辦的技能競賽,不只限限定只有學生參加但有年齡上限,個人是21歲,團體是24歲,共辦理47個職種,如汽車技術、花藝、國服、麵包製作……等,每年會先舉辦分區賽,各技能競賽分區賽優勝選手以及教育部技藝競賽排名在前的金手獎選手,可再進入全國賽一決高下,另外,每兩年各職類將選出一名國手,參加擁有75格會員國(地區),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並由勞發署負責國手培訓與出國比賽事宜。
技藝競賽都是學生在參加,而技能競賽則鼓勵企業多參與其中(雖然台灣還有很大努力空間),但同樣如雙軌旗艦與產學攜手狀況,技能競賽與技藝競賽不也是類似的情況嗎?雖然兩者任務面向多少有點差異,不一定須整併為一個賽事,但政府資源與人力調度等,難道就沒有整合與共同策劃出更具備遠景的合作模式的空間嗎?
剛產出的政策也是同樣狀況。
過去一陣子,我積極透過報導與專欄,監督政府在技優生議題上的作為,終於,技職司與技檢中心開始動了,但同樣各自為政的現象又發生了。
技職司在教育系統內開設技優專班或輔助教學形式,分別以強化學業輔導、技術精進以及就業銜接等面向努力,而技檢中心則以建置技優人才庫供供企業查詢、研議企業欲聘技優選手制度等。事實上,先前雙方有意就此議題整合資源來合作,但磨合來磨合去後,又變成各自施政了。
我們常說,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關係著台灣技術人才的培養,在台灣兩者分離的行政體系下要能成功,須讓國發會、經濟部、勞動部以及教育部間緊密配合。而我們也聽了「跨部會溝通」一詞多年,究竟何時才能真正的跨部會協調呢?
總統蔡英文對技職教育數次喊話,其中一政見就是:「讓職業教育授課和證書彈性化,打破只在學校受教育模式,創造非營利組織、職場、職訓和學校網絡式的技職教育,學生修課不會只在學校,而是著重實務能力。」另外,蔡英文更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說:「總統該團結的是整個國家,拋下過去的對立、成見。」
眼前正是兌現政見的時候了!台灣資源相對他國較少可以理解,但在有限資源中又因人為因素而沒有妥善整合、運用,那就實在太浪費了,更何況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關係著台灣整個短中長期技術人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