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升學主義綑綁的高職——從「終結放榜新聞」談起 | 黃偉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被升學主義綑綁的高職——從「終結放榜新聞」談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日雄中雄女學生發起「終結放榜新聞:拒絕「成功」模板,停止製造神話」連署,希望各校與媒體不要再製造「成績至上」的單一成功框架。此次連署活動,不只建中、北一女跟進,意見領袖如台大教授葉丙成、教師團體、教育部一直到總統,都發文力挺,引發社會關注。

對高職來說,這是多麽諷刺的連署活動。在高職現場,只能繼續較勁統測升學紅榜,期望社會大眾投注哪怕只有少少的目光,「招生」更是主要考量。至於要討論統測試題的品質好壞,已經是後話了。

技職應有其主體性

對於學生,專業科目考試是否能回應專業實作學習?還是只等同於背誦不同內容的選擇題?教育部多年來喊著提升統測品質,委託全教總協助評測,品質確實逐漸提升,但仍被迫追趕著高中大學的「素養考題」。

明明高職教學現場早有發展數十年的能力本位教育,比如早年實習文化培養出具備知識、能力與態度的技職人,而至今厚實底蘊的實質內涵卻抵不過「素養」二字,可見技職教育在台灣毫無主體性可言。

技職人換個詞追逐我不介意,畢竟「素養」內涵是好的,也富有未來性,但知識與能力的實質內容才是技職人重點,或是至少,技職人應勇於為過去技職做過的努力辯護吧。

文憑幽靈如影隨形,擺脫不了的升學績效

多少高職喊著「同時兼顧升學與就業」的口號,但這只是為了維持現況、不揭疤的用詞,大話一戳就破。

看看坊間,技職升學補習班比拚著榜首數量;不論考證照、參加技藝競賽或技能競賽、18歲先就業政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等,太多太多事情一旦少了升學誘因,就垮了一大半。比起高舉「反成功模板」的高中,此時的高職還像是技職教育嗎?

回到這次連署,我不覺得高職一定要比照辦理,更不覺得高職生不該升學,但我們應重視的,是普遍的技職生究竟學了什麼專業?很明顯的,升學考試十足影響著高職教學現場,若退去「升學績效」光環,高職還剩下什麼?

看著教育部技藝競賽金手獎孩子,各個笑瞇著眼說要保送明星科大好開心,作為高職老師只能邊恭喜他,邊對升學主義無能為力——明知道這群擁有好技能的青年,「先就業」對長遠職涯發展、社會人才所需才是好選擇——但也只能笑一笑,好像頒獎完、升學去,技職教育仍如想像中美好,卻不曾想過社會付出多大成本,不論是科大辦學本身,抑或是高職盲目升學的一個個人生。

未來幾年明星科大或還能「躺著收」優秀學生,但中後段科大私下自嘲,連「只要會呼吸」的學生都快收不到。精心策劃的技職考招政策越來越起不了作用,逐漸敗給少子化海嘯來襲的現實。面臨倒閉危機而被教育部列入輔導觀察名單的科大一間又一間,技職教育如何實務選才?如何適性?

許多技能學習多半靠著升學誘因,而更嚴重的是在升學過後,技能未能延續。多年來教育部妥協下,太過度讓高職擁戴「升學績效」,以至於中毒成癮、擺脫不了。

建立國家資歷架構,讓學力真正被認同

未來要處理的不只是「高職被升學績效綁架」,而是高職各領域如何務實地扮演角色。該引導學生先就業的班級就好好教導職場內容;要培養升科大的班級就往目標邁進,並在往後政策規劃上,減少用「升學」作為單一誘因與政策工具,減少高職對升學績效的依賴性。

為何有升學主義?因為大眾相信好學歷等於好工作,一味追逐學歷讓學用落差現象加大,雖然近年這價值觀逐漸被挑戰,但去找工作,明星學校的學歷絕對還是佔優勢。

過去專欄我曾討論到,若想擺脫過度倚賴學歷的迷思,「學力」更應作為青年與勞動力市場對話的媒介。這些年來各部會推動職能基準的成果下,有不錯的基礎可以討論發展「台灣國家資歷架構」(qualifications framework),讓學歷與學力(如技術士證、能力證書等「資歷」)兩者,透過某種機制轉換成同等學歷/力。

如此,社會才能減少對學歷的依賴性,並真正同等地重視學力資歷,讓多元價值與面貌在社會上呈現。不只在升學上的同等學力認定,更在就業敘薪、國家考試等都具備效用。台灣若不處理結構問題,總隨社會聲浪在議題表面上磨耗,恐怕技職教育在未來幾十年,仍陷在升學主義漩渦之中,找不到定位。

圖/截自終結放榜新聞活動頁面
圖/截自終結放榜新聞活動頁面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