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高中學測事件:台灣還沒有真正的學歷替代品 | 黃偉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六龜高中學測事件:台灣還沒有真正的學歷替代品

近日六龜高中因學測成績不佳而備受輿論討論。但六龜高中合唱團過去曾赴日演唱,每場演出都獲得聽眾回報熱烈掌聲。 圖/六龜高中提供
近日六龜高中因學測成績不佳而備受輿論討論。但六龜高中合唱團過去曾赴日演唱,每場演出都獲得聽眾回報熱烈掌聲。 圖/六龜高中提供

最近偏鄉學校六龜高中因全校無人學測達40級分,被媒體報導後引發眾多網友論戰。這則新聞之所以備受討論,我認為問題核心在於「台灣還沒有真正的學歷替代品」。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社會價值,除了從職場求職敘薪、家庭期望、找伴侶、自我期許,以及長相、身高等「指標」加以評量外,台灣社會有不少情況是向學歷看齊,且由於社會對於價值評量的想像過於單一與貧乏,導致什麼事不知道該如何給予評價時,便一面倒地往學歷靠攏。

光說「學歷掛帥」還不夠描述這樣的現象。這次六龜學測事件,討論最多的不外乎是城鄉差距、社會階級(文化不利與文化資本)、偏鄉教師、職業試探、偏鄉沒有技職學校(或是說網友認為學科成績不好應該唸技職),以及社會學歷掛帥價值觀等。其中,許多意見談到技職學校可以扮演的角色,但我認為,這是另外一種「學歷掛帥」或「誤解」。

書讀不好就該去念技職學校?

不是學科成績不好就該到技職教育就讀,也不是學科成績不好就不適合待在高中教育,或許是我們的高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不適合六龜這樣的學校罷了。更何況是以學測成績當作評斷學生學習成果與價值的單一依據。

「學歷掛帥」爭議,有點像私立大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人直接罵學店,酸私校畢業生品質不佳、濫發畢業證書,但事實上,現在沒有具體指標可以指出「每間學校對於學生的貢獻」倒底如何。

就像是,如果個人的綜合能力以1-10分為分級,以台灣實際升學情況來看,進去國立學校通常都是6分以上,出來可能都是6-8分,但許多私立學校,進去的學生可能往往不到5分甚至更低,以站在教育工作者立場,對比大家擠破頭的明星學校把學生從8分提升到9-10分,一間私校把學生從3分提升到5-6分,我覺得後者重要性不亞於前者。

所以,我們不只不能單看結果,更需各別看待看待不同學校對不同學生的貢獻,同時,我們更該看的是學習過程。

學力有可能成為另項參考指標嗎?

那麼,所謂的「學歷替代品」是什麼?就是「學力」。所謂學力大致是工作經驗、能力證書如勞動部核發技術士證、民間自辦證書等,現在不是沒有替代機制,如教育部《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就有這樣的味道,但暢通與機制設計應該更完善,並且與職場實際收入、求職敘薪議價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結合,才能引導人們將期望與時間往學力這端投入,而非永遠為了單一目標而花時間換取學位。

至於證書內涵與品質如何健全,那是另外一個大議題,在此先不談;只是檯面上有許多指責技術士證的聲音,有些是污名化多於理解。

還記得當年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他因僅有國中學歷而無法進修EMBA的爭議事件,該事件癥結在於吳寶春所持有的證書沒有開辦特定等級,不符合僵化的《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規範,因而使吳寶春無法以同等學力報考台灣的EBMA。但想想,如果有個標準,可以把一個人的各種學力統籌為經歷,該經歷可以與學位互相對照,社會將會更看重學歷以外的條件,而這樣的互相對照系統,不是沒有。

在這些學力透過某種機制與學歷相互對照時,例如拿取某些證書同等某些學位,或是工作經驗N年的師傅等同博士學位,就會談到一件事,叫「國家資歷架構」,橫跨資歷(學力)與學位的對接系統。這樣的資歷架構不只是國內相互對接,更可以與國際各種形式資歷對接認證。

下落不明的國家資歷架構

知名學者李隆盛經常倡議台灣應快點建立國家資歷架構。因為根據2013年《國家資歷架構的全球盤點》中,全球總計有超過140個國家參與區域、跨國的國家資歷架構,然而台灣並未列名其中。過去不是沒有像李隆盛教授這樣的學者提出相關訴求,只是不論哪黨執政的政黨,似乎總未將其當作一回事,下落不明。

關於國家資歷架構有更多學術研究討論,但我們得知道,每當學歷掛帥議題爭論時,不能只是找個靶來定罪,尤其是家長價值觀經常是眾矢之的,如果能真正從法規、政策等結構面下手,調整誘因結構,讓大眾求職的依賴路徑除了學歷,更多了學力這條選項後,我想結果會更不同。

也唯有如此,一旦社會認知到學力在職場求職敘薪與實質社會地位是有同等學歷之效時,這些週期性出現的爭論才能有效解決,我們也才能從表象的紛嚷中,切中問題核心,發現問題的本質,從源頭處理、做出改變。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