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岳/赴中國大陸就讀的正負評估,台生準備好了嗎? | 思想坦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五岳/赴中國大陸就讀的正負評估,台生準備好了嗎?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自從2010年我方政府通過《陸生三法》後,兩岸大專以上學生赴對岸就讀不僅有法可依,也逐漸增多。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大陸針對我高中畢業生赴大陸就讀,相繼開放先是以「頂標」,再而「前標」,到2018年則以「均標」的台灣學測成績,即可直接申請到中國大陸的308所一流大學,經過面試後擇優錄取。各校申請時間不一,時間從2月底持續到6月。

由於開放到「均標」成績,即可申請,致使台灣高中生開始申請赴大陸就讀人數逐年增加。根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台灣在中國大陸就讀有學籍的台生約11,851人,短期交流的研修生約2,107人;同時間中國大陸在台灣有學籍的陸生約9,462人,每年研修生約25,824人。

台生赴陸就學的主要原因

根據個人研究,近年來中國大陸對於台灣青年學生,爭取前往大陸就學與就業可說不遺餘力,特別是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更是加大力度。據了解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學主要基於下列原因:

一、中國大陸集中資源給予頂尖大學,致使在世界排名不斷強化,促使台灣學生,特別是對於台灣非頂尖學生也可以以台生身分,進入中國大陸學生萬中挑一的大學就讀。

二、中國大陸一方面給予台生入學「超國民待遇」,在生活與畢業後的工作與創業也逐步給予台生「同等待遇」,致使台生把前往中國大陸就學,作為畢業後累積人脈了解市場的跳板。

三、台灣的醫學院係台灣學生競爭最激烈的學院,但在中國大陸並未像台灣那麼熱門,促使許多台灣學生選擇赴中國大陸就讀中西醫藥學院,據統計在2010年《陸生三法》尚未通過前,台生前往中國大陸就讀有四分之三是就讀醫藥相關科系。

四、是許多父母在中國大陸經商或工作,因此也讓自己在國小與國、高中較為年輕的孩子前往大陸就學,而非只限廣東與上海的台商學校。促使台灣學生赴中國大陸就學逐步年輕化現象。

台灣學生前往大陸就讀對台灣有何影響?此一議題雖屬仁智互見,但明顯的影響乃是對於台灣各級學校的招生,逐漸產生壓力。眾所皆知,由於近年台灣出生率下滑,加上台灣目前擁有157所大專院校,1,043所高中高職(含進修部),732所國中,2,630所國小,從大專到國小,除了少數明星學校外,大部分面臨到學生減少與招生不足的困境。

北京大學。 圖/中新社
北京大學。 圖/中新社

有意前往的台生,該作哪些準備?

雖然海峽兩岸語言文化相近,但由於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等仍然存有若干差異,因此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學,也必須要做好各項功課準備。

一、兩岸教育體制乃至師生關係,甚至是校園開放程度不盡相同。如在中國大陸大學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內設有共產黨與共青團。師生的互動關係較為垂直而非如台灣的平行,如果是研究所則是採取師徒制,而非台灣的學分制,寫論文時再找指導老師。

老師與同學在課堂上及校園內,不會對共產黨、領導階層有太多批評,也不會對西方民主有太正面的評價。這跟台灣大學校園內對於政治議題自由討論、大鳴大放的風氣截然不同。

二、目前中國大陸大專學校眾多,但我方教育部只針對155所大學與高等教育機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與191所專科學校,共346所大專院校學歷承認。其餘學校學歷則不被我方政府採認。

此外根據現行法律政策規定,我教育部對於不論是台生或是陸生,在中國大陸就讀我《醫療法》所稱的醫事人員學歷,則一概不承認(如中西醫師、牙醫、藥師、醫檢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諮商心理師……等),縱使讀的是北大與復旦醫學院等相關科系,也一概不承認。

三、由於大陸頂尖學校很多都是各省市狀元的高材生,加上大陸學生普遍主動用功專心課業,故而也容易讓部分來自台灣「低分高就」的台生,在學習與功課上跟不上,甚至產生嚴重的挫折感與負面效應。加上除了校園以外,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文化,生活(如都用行動支付與使用漢語拼音書寫作業),甚至最重要的醫療看病與言論、網路自由(涉及政治部分),更跟台灣大不相同。

因此,衣、食、住、行、育、樂與思想等各方面也都必須做好準備,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的國高中生前往大陸就讀高中與大學,更要做好準備。

四、北京對於積極爭取台灣青年前往大陸就學,並給予與大陸學生同待遇,不諱言自有其透過社會經濟融合,形成兩岸一家親,共同追求北京所強調的,「國家統一與民族偉大復興」的最終政治目標。因此,台生在中國大陸自然不宜過度去碰觸被視為禁區的敏感議題,同時也難以擺脫中國大陸對於台生所要做的政治工作,不論是潛移默化式或是公開宣示表明式。

面對北京對我青年學生的統戰,究竟短期成效為何?吾人蒐集兩岸各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臺灣青年赴陸就學、研修,至多僅能達到化解偏見與刻板印象的效果,但在改變國家認同上,目前並未出現有顯著的差異與改變。

有些研究也發現陸生來台就學,也促使不少大陸青年在心理認同層次所造成的改變。來臺交流帶給大陸青年在民主、法治、自由、開放、多元的衝擊,也與一般沒來過台灣的大陸青年大不相同。

是以,面對兩岸的教育乃至交流雙方都應少一點政治考量,多一點教育專業。

(原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Voicettank」,原標題:〈台生赴中國大陸就讀的正負評估〉。)

兩岸政治風氣不同,是準備赴中就讀的學生應有的心理準備。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北京大學進行教育考察。 圖/中新社
兩岸政治風氣不同,是準備赴中就讀的學生應有的心理準備。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北京大學進行教育考察。 圖/中新社

  • 文:作者張五岳,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 更多思想坦克Voicettank:WebFBTwitter

|延伸閱讀|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