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先就業政策:問題不在「先」,而在「就業」的條件 | 黃偉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18歲先就業政策:問題不在「先」,而在「就業」的條件

除5,000名參與「青年就業領航計畫」的畢業生外,就業仍歸就業、升學仍拚升學,恐難達到政策預期效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除5,000名參與「青年就業領航計畫」的畢業生外,就業仍歸就業、升學仍拚升學,恐難達到政策預期效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底我主持技職論壇討論18歲先就業議題時,當場立委、職校校長、前技職司長與聽眾們都對此政策保持很高的期待,但我真心認為,此刻政府更應該緩一緩並對執行細節做更多思考,別讓善意急就章,反而鋪成他人通往地獄的道路。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分兩部分,「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及「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這邊主要談前者。

可預期的,最終除5,000名參與該計畫的畢業生外,就業仍歸就業、升學仍拚升學,更不用說最極端狀況,是這5,000名計畫參與者只是原本就打算就業的畢業生,恐難達到政策預期效益。(延伸:18歲先就業方案,是敲響技職缺陷的醒鐘?

為什麼?

事實上,我們每年都有遠超過5,000人畢業不升大學,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53,501中,有20,901人直接就業,即使再多5,000人去就業,難道能發揮多少額外效果嗎?尤其在導引社會價值觀部分。

然而,該計畫總共花了72億元,雖有部分經費從就安基金中擠出,但總是有至少27億是台灣人民納稅錢,而這些錢,真有砸下去的急迫性與必要性?經費沒有排擠效應?難道用一些誘因與配套把孩子引導去業界,然後大家鼓鼓掌、放煙火,台灣教育問題就都解決了?

話雖如此,批評總是簡單,我內心仍盼望此方案能成功,並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甚至真能翻轉社會教育價值觀。以下給予執行面的幾點建議:

全面盤點:不是所有領域都適合18歲先就業

據我所知,目前勞動部正在盤點職缺,應該近日就會公告職缺類別,年中將正式公告職缺名額、工作內容及細節。

以海事水產類勞動力狀況為例,到海上跑船並非高三畢業生就能做的事,它需要更多先備技能、技術士證或相關資格證書,通常須到科大後才適合進職場。

至少在職校部分,應先全面盤點現有科系領域,哪些適合18歲先就業、哪些適合繼續升學?

像配管科、鈑金科學生,這些大學對應科系較少的科系,在孩子升學後都改攻讀其他領域學位,導致配管科畢業生大部分不從事配管、鑄造科畢業生也較少進入鑄造業,這樣的情況對學生所學所用、業界勞動力供給皆是雙輸結果。

或許像配管科、鈑金科這樣的科系,更應是18歲先就業的目標族群。

以海事水產類勞動力狀況為例,到海上跑船並非高三畢業生就能做的事,通常須到科大後才適合進職場。圖為海事水產技藝競賽,參賽學生小心翼翼配接電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海事水產類勞動力狀況為例,到海上跑船並非高三畢業生就能做的事,通常須到科大後才適合進職場。圖為海事水產技藝競賽,參賽學生小心翼翼配接電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應追蹤過去先就業族群狀況

文章開頭有提到,103學年度高中職(技術型高中仍以職校稱之)畢業生總計253,501人,再進一步看數據細節,這之中普通科883人、專業群科14,717人、綜合高中950人、實用技能學程4,351人。

他們先就業經驗,值得參考。

這群人為何先就業?家庭因素?經濟因素?進入職場5年內薪資水平與職涯發展如何?另外,目前已具備工作經驗的大學新鮮人有多少人?工作後回學校表現有遇到什麼困難?學業會不會跟不上?甚至可以進一步討論資歷架構,讓學力與學歷相互轉換。

企業崗位實質內容須討論

對就業、升學志向明確的學生非目標,此計畫應是針對志向仍不明確的高中職應屆畢業生。

對於這群人,先有業界經驗再升學絕非壞事,但目前討論都集中在如何篩選才公平?優質職缺包含哪些?薪水要25,000以上?是否排擠現有建教合作資源與名額?兵役與創業、回流升學管道配套……等等,仍看不見實質內容規劃與執行上有多少琢磨。

怎麼說?

當這群孩子轉變成勞工後,進入企業崗位的職訓、教材教法、職涯發展規劃,以及計畫結束後如何輔導這群人銜接大學課程等,更多更多都須教育部與勞動部仔細研擬,其餘表面上薪水多少、如何篩選才公平並非最重要的事。

甚至有些職缺須具備證或照(法規效用證書、執照)才能就業,甚至各行業收人的潛規則,都須一一釐清。

透過法規,要求企業扮演更多培育人才角色

在我先前專欄有提到,在此計畫中,除了每月在工作薪資額外幫存1萬元外,政府還補助企業雇主訓練費用每位每月5千元,試行期間共補助企業18億。

其實在早年《職業訓練金條例》經驗,或是現有《職業訓練法》第27條起,都有要求企業繳交職業訓練基金,盼業界負擔更多培育人才的責任。只是現在有落實嗎?(延伸:18歲先就業每年還3億補助企業?應要求企業出資培育人才!

另外,經歷這次一例一休後,企業釋出更多資源(優質職缺)恐更難了。

先不提他國校辦企業或衍生企業發展狀況,光各國政府投入在學校的教育經費,確實比台灣多很多……經費有限可以理解,重點是如何有效運用!在這般情況下,我們又總是拿人民納稅錢丟給企業卻只追求短期效應,那就太可惜了。

職業試探很重要,尤其是教師角色的發揮

這次「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中,實施策略將透過高中職生涯輔導計畫協助學生介接職場體驗,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也要求專業教師須有業界經驗,但我認為,國中小教師才是重點。

從台灣現有分流制度來看,第一次分流是國中升高中職。如果我們孩子在國中小就對升學展開算計、對考科排名強烈競爭,卻不夠認識多元職業內涵,讓具有實作傾向的孩子不讀職校、選錯科系,甚至對未來新興職業沒有概念或想法,是很可惜的。

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專業群(職業)科與普通(含綜合高中)科學生數比為47.9:52.1,前者33萬7千人,後者36萬6千人,這代表國中選讀技職體系的孩子佔了一半,但這些國中生如何選擇未來科系?除了家長外,最能影響著這群學生的就是國中小老師,這些老師是否對職業有足夠的認識或概念?對於這點,我打了一個大問號。

即使《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範加強國中小職業試探,老師更要扮演引領孩子的角色,但目前看來,辦辦認識技職的研習,或請老師到技職學校參觀,是非常不夠的。(延伸:關於技職教育,國中小教師其實還很陌生)

如果我們孩子在國中小就對升學展開算計、對考科排名的強烈競爭,讓具有實作傾向的孩子不讀職校、選錯科系,是很可惜的事。圖為板橋國中所成立的「職業試探暨體驗教育中心」,將技職教育向下延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果我們孩子在國中小就對升學展開算計、對考科排名的強烈競爭,讓具有實作傾向的孩子不讀職校、選錯科系,是很可惜的事。圖為板橋國中所成立的「職業試探暨體驗教育中心」,將技職教育向下延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技職選手,或許是突破點

勞動部技能競賽或教育部技藝競賽是以職校生為主的技術比賽,若考量到同時參加兩賽事狀況,每年因競賽而投入技術訓練的青年大約6千人,將「技職選手」與「18歲先就業」一併處理,或許是個突破點。

目前競賽趨勢除了更與業界接軌,兩邊也都在努力透過獎助學金、企業預聘、協助媒合職缺等方式,吸引技職選手先就業,但成效並不好,甚至坦白說,大部分選手參賽仍以升學加分、保送為主要目的。

如果連這群孩子都對18歲先就業沒意願,甚至職校都以明星科大榜單當招生口號,我們如何奢望社會價值觀會有大幅翻轉?(延伸:鼓勵青年18歲先工作,蔡英文可以為技職選手做什麼?

鼓勵18歲先就業?技職拚升學沒錯 錯在沒落實實務選才

我真心覺得職校拚升學非問題,問題是透過什麼途徑升學?目前升學率破8成的職校,專業技術教學是否有落實?尤其在未來新課綱專業時數增加的情況下,課程是否對應職能基準?究竟高三職校生所具備的職能,真能符合業界所需的人才規格?

除了繼續在核心職能開發上努力,更須靠招生制度來改變教學現場狀況。平心而論,目前技專招生制度設計上,「真正的」實務選才比例並不高,所以職校學習的整股力道往紙筆考試、非技術學習方向傾斜。(延伸:6成學生選技職代表「技職出頭天」?只是另類的升學捷徑罷了

我們缺的從來都不是學歷,而是學力(技術),或是說對畢業生品質的品管,部分碩博士班都有畢業生品質把關問題,也不單單只是職校的事了。

若技職教育定位明朗,且升學管道能反映職校實作能力,透過技專校院招生制度導引教學現場,對以升學為主的台灣社會才是務實作法。但諷刺的是,政府能為了一個18歲先就業政策擠出72億,難道不能撥個幾千萬給測驗中心研發更多技專的實務考題嗎?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是值得肯定的政策方向,但應該緩一緩別急就章,因為目前看來仍偏向表面上的討論,勞動條件與教育制度學用落差才是問題本質,而目前該計畫在執行面上的困難,也看得出我們有更多基礎工程該努力。

職校拚升學非問題,問題是透過什麼途徑升學?目前升學率破8成的職校,專業技術教學是否有落實?圖為一位參加統測的考生利用考前時間複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職校拚升學非問題,問題是透過什麼途徑升學?目前升學率破8成的職校,專業技術教學是否有落實?圖為一位參加統測的考生利用考前時間複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