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
的結果:共找到 153筆 約 0秒
黃崇凱/68年生的金英夏:台韓相似的民主進程與其餵養的文學
社會文化.Openbook閱讀誌:09 Mar, 2020十多年前,我有段時間沉迷韓國電影。那陣子追看李滄東、金基德、朴贊郁、奉俊昊等導演的作品,一片接一片,各種無以名狀的黑暗、狂暴、不安洶湧而來,這是我不曾在其他電影感受過的猛烈情緒。但這樣的愛好卻沒有跨...

延光錫/韓國MERS風暴告訴我們的事——評金琸桓《我要活下去》
社會文化.Openbook閱讀誌:21 Feb, 2020不管是戰爭、災難或傳染病,越是生死攸關的事件,越要有明確的敘事。以目前來看,最後為MERS受害者留下記錄的不是人,都是統計資料。我們必須記錄每一個受害者的個性、擁有的夢想,經歷的痛苦和煩惱,以及他們...

劉珞亦、洪婉珩/我是落跑醫師?因SARS而起的大法官解釋
時事觀察.法律白話文 PLM:15 Feb, 2020春節期間,中國武漢傳出新的肺炎,且該肺炎與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有關,目前疫情在中國已經大爆發,且有數個城市宣布封城或採取封閉式管理。在台灣,截至15日止,也有18名確診案例,但目前尚未有社區感染,疫情仍...

汪英達/口罩實名制上路:移工能以健保卡購買嗎?
時事觀察.特約作者:05 Feb, 2020(※ 文:汪英達,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服務暨庇護中心主任)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擴散以來,許多防疫專業人員建議,健康的人不需要戴口罩,但是出入醫院、到人多且封...

斷指與嫁接——廖克發《菠蘿蜜》裡的幾個意象
社會文化.小川林:05 Feb, 2020作品一向關注馬來西亞國族議題的紀錄片導演廖克發,這次帶來了首部劇情長片《菠蘿蜜》。這部入圍2019年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片子,一如以往的紀錄片《不即不離》、《還有一些樹》,也將焦點聚焦於獨立前...

斷指、默語、以(無)父之名——《菠蘿蜜》裡的離散寓言
社會文化.吳思鋒:16 Jan, 2020也許該說,《菠蘿蜜》是一則從「斷指」開始說起的離散寓言。第一次的斷指,出現在電影前段。受制於馬來西亞高教系統而沒有大學唸的一凡,有一日回到家中,與積欠賭債的父親爭吵,憤而切下父親小指。下一個鏡頭,他...

吳宗憲/預防動物虐待:在黑名單與個資法之間,找一條出路
社會文化.動物當代思潮:16 Jan, 2020對於流浪動物中途照顧者來說,最心痛的,莫過於將自己從鬼門關救回來的小生命,送養給虐待動物的認養人了。每次想起自己曾經照顧的,自己給予名字的孩子,瑟縮在牆角,無法逃脫虐待者的殘忍暴力,這是一輩子最難過...

在小吃店「幫忙」的外籍移工,合法嗎?
公共政策.寇德曼:31 Dec, 2019勞動部與農委會在今年宣布,為了推動台灣農業轉型,將放寬原本僅限於少數產業的外籍移工申請,制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審核外展農務服務計畫書作業要點》,開放名為「外展農務服務」的農業外籍派遣工,由農會等單位...

賴天恆/台灣與法西斯的距離:十個線索
時事觀察.沃草烙哲學:19 Nov, 2019下一個時代,會重新成為法西斯的時代嗎?耶魯大學哲學家史丹利(Jason Stanley)指出,近年全球支持極端民族主義的右派崛起,追求極權、貶低民主、漠視人權:川普崛起、歐洲極右派政黨獲得前所未有的...

葉靜倫/貧窮人的臺北(二):從第一人稱,看見過去忽略的街頭聲音
社會文化.Right Plus 多多益善:23 Oct, 2019▍系列閱讀貧窮人的臺北(一):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當體面的好人由「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窮學盟)主辦的年度倡議活動「貧窮人的臺北」(貧北)正於萬華展開,從幾個故事豐富的靜態展間到座談體驗等動態活動...

葉靜倫/出門就是找麻煩?沒有障礙的人,只有障礙的環境
社會文化.Right Plus 多多益善:17 Oct, 2019漢聲廣播電臺主持人余秀芷,以「45度角的天空——秀芷的異想世界」奪下今年第54屆廣播金鐘「社會關懷節目主持人獎」。她在致詞中重申了障礙者權利倡議團體不斷重覆的話:「沒有障礙的人,只有障礙的環境。」事...

從「移工」到「移人」——司法如何同理?
公共政策.王子榮:20 Sep, 2019近日,一則網路報導吸引了我的目光,一群移工朋友們自發性地發起假日淨灘和淨山活動,在工作後(尤其移工朋友從事多為大量勞動的體力活)本該休息的週末,他們卻選擇在台灣的海灘或山上,撿拾被人們隨意丟棄的垃圾...

「歧視三明治」:當明目張膽的歧視成為台灣日常
公共政策.連子彬:18 Sep, 2019「歧視」指的是基於特定原因,針對一群人階層式的差別待遇。這種待遇可以是系統性的直接、或間接的差別待遇;也可以是個人生活政治中,依照刻板印象而進行的差別「歧視語言」、「歧視行為」或是「歧視待遇」。刻板...

簡至潔、許秀雯/同婚過關後,仍不知何處是盡頭——跨國同婚何解?
時事觀察.特約作者:05 Aug, 20192017年5月24日,大法官做出釋字第748號解釋,宣告民法不允許同性別二人登記結婚違憲,明令相關機關於2年內修法,以達成同性別二人婚姻自由之平等保護。在行政院與立法院的努力下,立法院於2019年5...

曾柏彰/最陌生的熟悉人:外籍看護的身心是長照問題,更是人權問題
時事觀察.法律白話文 PLM:19 Jun, 20192018年3月底,內政部公告65歲以上的人口已達總人口數之14.05%,表示在台灣每7人中就有1人是高齡人口。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亦即65歲以上的人口,將占總人口比...

「你參加過318?這邊請」——國境線上的言論自由
時事觀察.許仁碩:17 May, 2019日前日本東京舉行同志大遊行,按照往例,有許多台灣人前往參加、聲援。特別是今年台灣同婚合法化在即,日本也格外關注,特別在遊行前舉辦座談會,邀請台日雙方LGBT友善的議員、運動者交流經驗。然而,交流團成...

「我是台灣人」——被誤認為外國人的聽損者
時事觀察.萬宗綸:10 May, 20195月6日到12日是英國的「聾意識週」(Deaf Awareness Week),旨在讓社會大眾能夠對「聾性」(deafness)有更多認識。儘管倡議發生在英國,但我希望藉此機會讓身處台灣的我們,也對...

何明修/解構「韓流」——偶然性因素迸出的民粹主義浪潮
時事觀察.思想坦克:08 May, 2019在今年2月,兩位政治文化的研究大師,哈佛大學的佩帕・諾里斯(Pippa Norris)與密西根大學的羅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出版了一本《文化反挫:川普、英國脫歐與威權民...

張智程/「令和」真能捎來春意?平成政經總檢討
時事觀察.思想坦克:02 May, 2019接近三分之一個世紀的平成時代,隨著明仁天皇的退位正式劃下句點,5月1日起日本正式進入以德仁天皇為國家元首、年號「令和」的新時代。回首平成30年的歲月,日本這個國家對台灣來說最為「親近」的國家,事實上...

李奕萱/「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與NGO走一趟台灣民主之旅
社會文化.Openbook閱讀誌:11 Apr, 2019當民主逐漸穩固,抗議成為日常,隨著吶喊、衝撞、抵制的頻繁發生,許多與之相反的聲浪也相應而生,不少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下稱NGO)因此被某些反對者冠上「社會亂源」的稱號。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的店長張慧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