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移工」到「移人」——司法如何同理? | 王子榮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移工」到「移人」——司法如何同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日,一則網路報導吸引了我的目光,一群移工朋友們自發性地發起假日淨灘和淨山活動,在工作後(尤其移工朋友從事多為大量勞動的體力活)本該休息的週末,他們卻選擇在台灣的海灘或山上,撿拾被人們隨意丟棄的垃圾。

這樣的活動不是一時興起,依據報導內容,這活動已經持續兩年,這群移工朋友已經辦過近80場的淨山與淨灘,清出的垃圾超過2,400公斤。記者訪問發起人瑪雅,問她為何要這樣做。報導中瑪雅的回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地球,不管台灣人或印尼人都有責任保護——答案簡單卻令人動容!

當他們捲起袖子,收拾著因他人缺乏公德心所製造的殘局時,他們搖身一變,不再是我們過往印象中在工廠、工地或家庭裡出現的工作身影,而是一群熱心公益、捲起袖子為這片土地奉獻的人群。

司法通譯的重任

依據勞動部先前做的統計,國內目前移工朋友人數已經達70萬。然而,有人的地方難免就會有紛爭,不僅是移工朋友之間,還有移工朋友和我們之間。紛爭的類型在司法實務上有刑事(如車禍、酒駕、家暴)、有民事(損害賠償)、也有行政(交通罰鍰)。

但當移工朋友進入司法體系時,恐怕第一道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語言上的隔閡。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緬甸都使用不同的語言,而法律本身雖然是中文,但懂中文跟懂法律不會劃上等號,法律的文字若是涉及到法條要件,那可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法律的翻譯必須要先有一定的中文程度,再透過一定的學習才有辦法掌握。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語言,光是能找到適合的通譯就已經不容易,更何況還要同時接觸司法程序和法律用語。不過在司法實務上,這樣的困境已漸漸受到重視,近年不斷更新和篩選的特約通譯名冊,讓司法機關能在第一時間找到可靠的翻譯專長人員,減少在法律用語翻譯上的偏差,讓移工朋友在進到法院時,不會因為語言障礙,而成為在訴訟程序中失語的人。

法律名詞翻譯對照

除了司法通譯以外,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降低移工朋友進到法院的門檻呢?從審判實務來看,一本可以讓移工朋友使用的法典,或是比較常用到的法律名詞解釋,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而高手在民間,一位越南的新住民陳玉水就自己編了一本《台灣-越南重要法律名詞對照表》,將一些可能攸關移工自己權益的法律知識,翻譯成熟悉的語言。如此一來,遇到法律爭議的移工,能很快瞭解自己在台灣有什麼的權利可以主張。

這樣的發想跟行動,司法機關更有資源跟能力可以張羅。除了越南語,還有其他語系的法律重要名詞對照要去努力,這顯然是一片藍海,沒有不努力前進的理由。

翻譯判決摘要

還能嘗試的方向,還包括為涉及移工的判決建立多一道翻譯的程序,讓收到判決的移工更快瞭解法院的決定。我國司法實務的判決篇幅都不算短,如果透過適度的劃重點,例如把主要的事實、形成心證的理由和認定的結果加以「摘要」,並透過翻譯轉換成當事人熟悉的文字。當這份摘要附隨著判決遞到移工手中,不管判決結果是好是壞,總是一份來自司法的同理。

另外,在法官、檢察官最初的養成課程中,更應該加入司法通譯概念相關課程,把實務上常遇到的通譯問題逐一盤點,包含通譯的資格、牽涉的法律責任、如何把關等都需要瞭解。這也該是專業能力訓練的一環,本該責無旁貸。

假日的台北車站、台中的東協廣場,都可以看到移工朋友熙熙攘攘的身影穿梭其中,他們在這裡聚會度過屬於自己的時光。福和橋下的足球場,也能看到移工朋友熱情奔跑的身影,同時還有舉辦了數年的移民工文學獎,都讓我們可以看見或讀到他們在異鄉的心情。

這群人真真切切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活著,他們不單單只是工作的「單位」而已,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他們不是移工,而是移人。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