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奕緁/核彈級金融風暴:瑞士信貸有何法律問題?台灣該注意什麼? | 法律白話文 PLM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盧奕緁/核彈級金融風暴:瑞士信貸有何法律問題?台灣該注意什麼?

繼矽谷銀行倒閉之後,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被爆出更大的財務危機。 圖/歐新社
繼矽谷銀行倒閉之後,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被爆出更大的財務危機。 圖/歐新社

今(2023)年3月底以來,美國金融圈陸續發生堪比小說的情節,每天都有不同的消息報出,令人眼花撩亂。

原本大家以為,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下稱SVB)的倒閉已經夠驚天動地,而我國的金融業也曝險有限,台灣看似可以安全下莊。

沒想到,瑞士信貸接著被爆出更大的財務危機,這對我國影響的層面可是遠過於SVB銀行倒閉。這是因為SVB較專注於矽谷新創,與我國金融業牽扯不深;但瑞信可不一樣。

這家銀行,曾是我國商管科系的夢幻外商之一,不但屬於全球金融系統的重要機構,更是被視為全球30間「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之一!

這都在在顯示,瑞信的存亡與財務狀況,會深深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究竟瑞信發生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影響,用幾分鐘的時間,快速幫你分析。

瑞士信貸到底發生什麼事?

早在瑞信爆發今年的危機之前,其近幾年的形象早就直線下滑,捲入各種融資公司破產案、對沖基金爆倉事件,損失將近一百五十億美金,更涉入跨國洗錢案等等醜聞1

在這一系列的打擊下,瑞信去年第四季的客戶就加速流失,共計流出超過一千兩百億美元,導致該行違反部分「流動性緩衝」(Liquidity buffers)的規定2,進而在同年10月左右,爆出財務危機。

在矽谷銀行宣告倒閉後的沒幾天,瑞信就在自家2022年度報告中揭露:由於過去兩年的財報出現重大缺陷(Material Weakness),可以看出瑞信對財報內控機制失靈;對此,審計機構甚至給出了「否定意見」(adverse opinion)。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面對種種警訊,瑞士政府趕緊跳下來挽救這「曾經的瑞士驕傲」。不僅透過緊急程序,想盡辦法用最快的速度,讓瑞士銀行以市價四折買下瑞信;瑞士央行更承諾提供高達一千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援助貸款,才讓這件事情好像有了盡頭。

附帶一提,瑞士政府也因為這次大幅度的救援行動,被輿論冠上「金融香蕉共和國」的稱號——「香蕉共和國」通常用來戲稱某種不良的政治及經濟體系,特別指那些擁有廣泛貪污、強大外力介入政府體系的國家。

據《商業周刊》報導,之所以冠上香蕉二字是因18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後,香蕉逐漸受到美國人喜愛,美國商人開始在中南美洲開闢土地、種植香蕉。此一產業的興盛,更讓美國開始想要掌控中南美洲等國家,而慢慢開始有前述稱呼。

變成壁紙的AT1債券?這是什麼東西?

在有關瑞信危機的新聞文字中,瑞信的債務經常跟一種名為「AT1」的債券綁在一起。而且從新聞斗大的標題可知,這種債券即將要變成「壁紙」了!這究竟是什麼來頭?

顧名思義,AT1是一種債券沒錯,但它可不是一般的債券,而是可轉債。

可轉債的意思,就是指這種債券具有轉換的特性,在特定條件發生時,債券就可以轉換成股票,端視債券當初發行所設定的條件為何。

而AT1是俗稱的「CoCo Bond」(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又稱應急可轉債。當銀行的資本水準低於法規最低水準時,銀行就可以選擇讓這種債券轉換成普通股,也就是把債權人轉股東的概念。

因為如果你是銀行的債權人,銀行理論上是要還你錢的。但假設你只是股東,銀行就可以不用還你錢。因此AT1債券,有幫助銀行「吸收損失」的特性。

至於大家為什麼要買,除了這種債券的殖利率比一般債券高上許多之外,某種程度上也是看準了瑞信的資本水位不會低於法規的最低要求;簡單來說,就是相信它不會出事。

在有關瑞信危機的新聞文字中,瑞信的債務經常跟一種名為「AT1」的債券綁在一起。 圖/路透社
在有關瑞信危機的新聞文字中,瑞信的債務經常跟一種名為「AT1」的債券綁在一起。 圖/路透社

壁紙化的根本原因:減記註銷

然而,有些銀行發行的AT1,可不單單只有「轉換為普通股」這種吸收損失的方式,而是還記載了另一種更為強效的手段,那就是「減記註銷」。

白話講,就是股東也不讓你當,直接讓這些債券變壁紙,當作銀行不存在這些債務。

像這次,瑞士金融監管機構(FINMA)打算將總計約美元一百七十三億元的AT1「完全減記」,以增加核心資本。也就是說,瑞信AT1債券的債權人,在這次的事件中並沒有變成普通股股東,而是直接被「註銷」——毫無疑問地變成壁紙了。

然而,歐洲的監管單位指出,這其實並不符合金融圈的慣例,因為理論上既有股東應該要優先債券持有人(債權人)去承受損失的。

意思是,如果一家公司出問題,原則上債權人會優先受償,如果還有剩,才輪的到股東(債權人>股東>什麼都沒有)。也就是說,即便AT1的債券持有人被轉成股東,就還有一點希望可以拿回錢;但主管機關如果選擇註銷,那就是真的一切歸零。

因此,瑞士監管機關這次的做法,反而讓債權人的權益劣於股東,應該只能被當作特例3

所以,也有許多AT1債券持有人認為,瑞士監管機關的行為根本就違法,或許之後會有相關的法律糾紛;畢竟一百七十三億美元可不是小數目,難以想像這些債券持有人都會默不作聲。

回到台灣,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我國金融機構雖然對瑞信曝險高達一千五百五十六億元,但至少並沒有購入AT1債券,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我國銀行仍有販售高收益債券給投資人,規模落在十八億元左右。

不過根據金管會的說法,目前國內持有AT1債券的對象,除了國內投信基金之外,原則上都屬於專業投資人或高淨值資產客戶,白話來說:就是有能力辨別資訊、分析投資風險的人,或者有錢人。

相較於一般散戶,這些人顯然具有較高辨識與承受風險的能力,因此主管機關才開放讓他們可以購買這些風險較高的債券。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指出,經清查後台灣多數金融機構沒有投資AT1債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日前指出,經清查後台灣多數金融機構沒有投資AT1債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有相應的危機應變能力嗎?

因為前述風暴,讓大眾開始紛紛關注我國銀行體系是否穩定。也就必須知道所謂「系統性重要銀行」的概念。

簡單來說,這指的是規模較大、業務複雜,又與整體金融體系正常運作有高度關聯性,或提供的金融服務對於金融體系而言,有不可替代性的銀行業者。

這類銀行業者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對於整體金融體系或經濟活動將會帶來負面衝擊,且可能導致危機進一步惡化或蔓延。

在我國,被指定為系統性重要銀行,分別有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國泰世華商業銀行、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以及第一商業銀行等六家銀行。

就這些銀行,監管機關不但對他們有比較高的資本適足要求,也要求他們必須每年平均提列一定的法定資本,以因應可能會發生的金融風險。

2021年8月底前,這六家銀行已向金管會申報「經營危機應變措施」,一般稱為「生前契約」。即萬一銀行碰到重大問題,包含流動性危機、承受風險的資本不足等等,銀行要如何應對這些情況,以降低對其他金融機構的衝擊。

另外,金管會曾經在2008年公布《處理金融機構經營危機作業要點》,也被大家重新檢視,並被質疑似乎已不合時宜。因為從公布到現在,該要點也從未更新。對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回應,這部分已經請銀行局研議修法,會將更多新型態的機構納入規範。

小結:注意風險,投資不該盲目樂觀

面對大環境的動盪,投資人雖然不用一味看壞,但也不能把頭埋在棉被裡盲目樂觀。有末日學家之稱的魯比尼直言:瑞信大到不能倒、但也大到救不了,他認為,瑞信即便有瑞士銀行出手相救,也未必能有好結果。

而瑞信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歐洲金融系統,更會牽動全球經濟。身為奈米投資人的我們,除了關注我國相應法規是否完善、加以督促外,也應該檢視自己的投資部位是否有相關連動性,並盡量分散風險,做好資產配置。畢竟在投資市場,賺錢不是絕對,活下來才是要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文:盧奕緁,律師高考及格,現就讀台北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立志成為不務正業的美食家,腦袋內建美食雷達,興趣是吃東西跟思考法律問題。
  • 更多:FBIGWeb

▲ 喜歡法律白話文的文章嗎?點圖加入法白募資計畫,你的贊助,讓我們在法律白話文的路上不寂寞!

  • 2017年時捲入融資公司Greensill破產案,損失美金一百億元、而2021年又因美國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爆倉事件,損失美金四十七億元;在2022年時,更涉入保加利亞販毒集團洗錢案,被瑞士聯邦刑事法庭判決有罪等。
  • 簡單來說,流動性緩衝(Liquidity buffers)就像是緩衝池的概念,原則上由現金和高流動性資產組成,以便在銀行面臨短期危機時,達到調節銀行資金水位的效果。(歐盟有關Liquidity buffers的說明可以參考此處:CEBS Guidelines on Liquidity Buffers
  • 歐洲的監管單位,包括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單一清算委員會(SRB,Single Resolution Board)以及歐洲央行銀行監管委員會(ECB Banking Supervision)也在聯合聲明中指出普通股權一級資本(CET1)在慣例中是優先於AT1債券承擔損失的,瑞士信貸應該被視作特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