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萌/私大學雜費補助:是「政策買票」?還是學術資源不均的解方? | 法律白話文 PLM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育萌/私大學雜費補助:是「政策買票」?還是學術資源不均的解方?

賴清德副總統出席朝陽科大授旗活動,當場宣布將補助私立大學學雜費至少2.5萬元,以解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落差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副總統出席朝陽科大授旗活動,當場宣布將補助私立大學學雜費至少2.5萬元,以解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落差問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2023)年6月20日,賴清德副總統出席朝陽科大授旗活動,當場宣布將補助私立大學學雜費至少2.5萬元,以解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落差問題。一週後,教育部在前述利多之上再行加碼,推動「私立大學學雜費補助」方案,確定明年將補助私立大學生學雜費每年3.5萬元。

政策公布後,在野黨們立刻紛紛開砲,批評政策「沒排富」,質疑在選舉年公布政策是「大撒幣」和「政策買票」1

在野黨監督執政黨的政策很正常,但除了批評之外,所有未來有執政企圖的政黨,都應該同步負責任的回答:是否認為「公私立大學資源落差」的現狀是「不平等的」,是個該解決的問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應該進一步針對問題,負責任地提出政策解方。且不管要用什麼方法解決學習資源的落差,幾乎都必須花錢。所以不管是執政黨或在野黨,真正該面對的重點或許是:先說明清楚問題在哪?再確定花的錢是否能有效解決問題?

現行的大學學雜費,問題出在哪?

這次政策的重點,既然是教育部要直接補助私立大學生的「學雜費」,而不是補助給校方,也不補助學生學雜費外的其他費用,那我們都必須先弄懂「學雜費」是什麼。

根據《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以下簡稱《學雜費辦法》),大學的「學雜費」包含「學費」和「雜費」;前者「學費」必須「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包括「支付學校教學、訓輔、研究、人事所需之費用」;而雜費則是「教學活動間接相關」,例如學校的行政支出或基本設備都算是雜費範圍。

其次,為何這波政策希望補助學雜費?這要從該等費用的調整被嚴格把關說起。

大學校園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校園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學雜費辦法》規定,不管公私立大學,學雜費都不是「爽收多少就收多少」,而是教育部每年會根據物價指數等指標2,公布「大學可以調漲學雜費」的調幅上限。,且調幅最高不能超過2.5%。

以今年為例,教育部公告的大學學雜費調幅上限是0.53%。換句話說,想漲學雜費的大學,今年可以申請調漲,但最多只能漲0.53%;且不是跑去教育部申請就能漲,想要調漲的學校必須事先公開調漲的學雜費預計怎麼用,並在學校開會向學生說明,才能把申請案送到教育部審議。

若以公立大學學雜費平均一學期2.5萬計算,今年可以漲135元;私立大學平均4.9萬來說,大概可以漲263元。

這樣嚴格控管且學雜費調幅有限的結果,也讓很多大學一邊罵教育部讓學雜費「幾乎凍漲」,一邊用各式各樣的名義收取其他費用。

以世新大學為例,新聞系和很多傳院學生,學雜費一學期57,340元,住宿費挑最便宜的床位也要19,125元,還不包含電腦及網路通訊使用費、語言教室使用費、學生團體保險費,全部加加減減大概八萬塊,如果從大一開始申請學貸,常常一畢業就要背負六、七十萬元的債務。

相較之下,台大法學院和社科院學雜費25,230元,跟世新傳院一學期落差3.2萬;台大工學院、電資學院再貴一點,一學期要29,470元,最貴的醫學系39,560元,跟世新傳院差快兩萬。

這樣對比之後,就能發現公、私立學校的學生,其學雜費或其他費用的負擔差距,經濟上的落差日漸顯著,成為階級光譜的兩端。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推行私校生補助的思維為何?

搞懂了大學學雜費的機制後,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在現行制度下,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幾乎每年都是定數。因此,教育部現在的做法,就是先用國家的力量限制學雜費漲幅,接著預計每年編列定額預算,讓學生直接可以領到這些學雜費補助。

這樣的做法背景有二,第一:現今私立大學過半的經費都來自學雜費,幾乎沒有一間私校認為自己經費充足,因此就算教育部把錢給私立大學,校方也很難會因此降低學雜費。這次既然要解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落差」。或許相對對症下藥的作法,就是補助學生的學雜費,而不是透過競爭,按照教育部核定的計畫,再把錢給學校——相較固定把錢給學生,個別學校所能領取的的計畫經費,其實並不穩定。

第二,公立大學既然不能暴漲學雜費,私立大學也又不願調降,在無法輕易拉齊公、私立的大學學雜費的前提下,教育部只好用另一種方法:繞過學校,直接補助學生私立大學學雜費,把補助都用在學生身上。

私校生全面補助是否是大撒幣?由上可知,公私立大學學雜費落差很大,而我們也該從視野更高的「教育資源分配」去鳥瞰這樣的政策設計。

今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總共編列近一千零三十六億元預算,快一半(約四百七十六億)都拿去補助國立大學教學和研究,私立大學教學獎助只有兩百五十多億,約國立大學維運預算的一半;且全國近十九萬位經濟弱勢的大學生中,有將近八成都就讀私立體系。

這次補助全體私立大學學生,總共五十九萬人,以每個人3.5萬計算,總共兩百零六億。每年花兩百零六億元,可以讓私校生繳的錢不再跟公立差一倍。這樣「普遍補助私大生」要處理的是「公、私立資源落差」的不正義問題,因此可能較無排富的需求。

日前民進黨團書記長莊瑞雄(右一)表示,政府補助政策是要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沒有排富的必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民進黨團書記長莊瑞雄(右一)表示,政府補助政策是要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沒有排富的必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此外,弱勢學生還可以再多領到補助1.5到2萬元,等於最高補助5.5萬元;這樣「照顧弱勢生」的方法,是希望透過加碼,讓弱勢私校生未來繳的費用,跟部分公立校系幾乎一樣。

這些錢花得值不值得,當然可受公評,但不論是執政黨或在野黨,除了提出個別批評之外,面對青年世代的未來,似乎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把高教資院分配的願景談得更清楚。

另外,教育部今年一整年預算將近三千億,高等教育一千零三十六億;這次教育部決定「補助私立大學生」當然要花錢,但比起整體高教預算,佔不到20%,教育部也強調用外加預算的方式,並不會排擠現有的預算,本文認為這已經是在現狀下,相對最佳的方法。

總的來說,教育部這次要解決的問題很單純,就是要用「國立大學維運費用」的一半預算,降低近「所有私校生」的學費負擔,縮小與公立之間落差達一半以上,並讓弱勢族群的學貸少背一點。

當然,私立大學學雜費高昂且巧立收費名目的根本原因,在於校務經費長期不足,這也是台灣高教許多問題的病灶。要解決公私立大學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學雜費補助遠遠不足,頂多只能當作是高教往「準公共化」前進的第一步。

大學生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學生示意圖,與本文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喜歡法律白話文的文章嗎?點圖加入法白募資計畫,你的贊助,讓我們在法律白話文的路上不寂寞!

  • 但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受訪時,也再加碼拋出政見競爭,主張公立大學學費從一半開始補助,在目標達到後,往「公立大學免學費」前進。
  • 相關指標可參《學雜費辦法》第7條規定:「本部應參酌學校教學成本及受教者負擔能力,依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公布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及其他相關指標,核算每年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以下簡稱基本調幅),逾百分之二點五者,以百分之二點五計,並公告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