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或孤獨,政府也要管?——英國的孤獨次長 | 王美恩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幸福或孤獨,政府也要管?——英國的孤獨次長

英國梅伊首相特別提到,獨居老人缺乏社交生活因而產生孤獨感,這對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皆會造成負面影響。 圖/路透社
英國梅伊首相特別提到,獨居老人缺乏社交生活因而產生孤獨感,這對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皆會造成負面影響。 圖/路透社

英國政府在2018年1月17日設置了「孤獨次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宣示要解決因孤獨而產生的社會問題。梅伊首相(Theresa May)特別提到,獨居老人缺乏社交生活因而產生孤獨感,這對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皆會造成負面影響。

2017年英國調查顯示,全國有900萬人受孤獨之苦,而75歲以上的老人,有一半以上獨居。相關研究指出,孤獨對健康的危害,相當於一天抽15支煙的致命程度。

2014年,歐盟針對歐洲國家進行鄰里社區疏離及人際情感淺薄相關議題的調查,發現英國是疏離感最嚴重的國家。有評論者認為,這跟過度重視禮節的英國文化有關,人們真實的感受總是被禮節壓抑,長期戴著面具生活,因此容易感受到孤獨。

或許,下一個設置「孤獨次長」的國家,會是一樣重視禮節、個體高度配合團體生活的日本嗎?近幾年在日本,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是熱門探討的議題,獨居者因缺乏與親友、鄰居,甚至社會互動,常因意外、疾病死於家中,多日後屍體腐化,異味傳出才被人發現。在日本,每年約有四萬多人孤獨死。

近幾年在日本,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是熱門探討的議題。 圖/路透社
近幾年在日本,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是熱門探討的議題。 圖/路透社

在日本,每年約有四萬多人孤獨死。 圖/路透社
在日本,每年約有四萬多人孤獨死。 圖/路透社

「社區工作」是孤獨寂寞的解套方法?

工業時代,人類終日忙碌於工作;進入都市文明時代,活動空間變小,人際實體距離變近,疏離感卻增加了,無法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更無法分享真實想法。即便有互動但卻不瞭解彼此;即便坐在塞滿人的捷運,或是住在上百人的社區大廈,不少人的心中還是孤獨寂寞。

網路時代的方便,更加劇了疏離的問題,人們減少上街購物而改用網購,飲食則叫外賣解決,社區裡也減少碰面與對話的機會,孤獨寂寞已不是獨居老人的專利。

許多心理學研究調查,高度使用社交媒體(FB、IG等),反而增加現代人的寂寞與不快樂。因過度在意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愛與他人做比較,無法接納真實的自我。在專門研究情緒與健康、免疫力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領域,有不少研究實證指出「負向情緒有害身心健康」。人民身心不健康一定會增加社會成本,難怪英國政府決定好好處理人民的孤獨情緒。

社會福利政策在解決人際疏離的問題,多是用「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來解套,促進社區鄰里活動,增加人們的歸屬感,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自己的價值感,也會減少孤單寂寞的情緒,就像台灣里長舉辦老人共餐,或是民間團體籌組老人社區學苑等,多少也以此為目標。

這些政策對於性格「外傾型」的人而言是有效益的,但對「內傾型」的就不一定了。精神分析大師榮格(Carl Gustav Jung)認為外傾型的人喜歡接觸外界,透過與人的互動去體認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獲得人生的意義感;而內傾型的人就偏向探索內在精神世界,喜歡獨處,喜歡了解自身心理感受,並重視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交流。

其實,每個人都有內、外傾向兩種特質,只是佔據比例和優先順序的不同。若「社區工作」只停留在活動層次,偏向內傾的人不會買帳,且無法讓人有深刻被接納的歸屬感;對於外傾的人而言,活動結束後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落寞感。

英式下午茶的「高來高去」,讓人感覺更寂寞?

英國社會重視下午茶儀式,很多公司單位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就會在茶水間準備茶點供大家「喘息」互動聊天;社區裡的婆婆媽媽在下午茶時間,會邀請鄰居來家裡品嚐自製手工蛋糕。可見英國文化早已有「社區工作」的概念(英國可是社會福利的創始國!)怎會落到具有嚴重的社區疏離,人際孤獨社會問題?

很多電影戲劇會用嘲諷手法安排英式下午茶的橋段,總是很「假仙」的禮節對話,或是「高來高去」的相互比較,少有真誠的情感交流。形體外在的歸屬感受,的確可以透過活動增加,但人們想要被被深刻理解,或想要產生能與對方分享想法的安全感,才是減少寂寞感的關鍵因素。

「社區工作」的規劃,通常會安排社工或志工主動關懷獨居老人,「單向」的主動付出關愛,是停留在「滅火」的問題解決設計。然而,都市生活、網路科技是不可擋的趨勢發展,這孤獨寂寞的火源就會不斷滋生,「滅火」的社會成本一定會與日俱增。

想要讓人群有一體感,不能只靠刻意的「單向」付出,社區中人與人之間要有「雙向」交流,關係才會真誠和持久。人際基本功就是要會照顧自己,和擁有同理他人感受的能力,當一個人是善於梳理自我負向情緒的人,對於生活充滿好奇,樂於分享,接納他人,才會主動吸引人想靠近他,與其互動。真誠情感的交流,讓人成為相互信任的生命共同體,自然形成免於孤獨寂寞的防火牆。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2016年設立「幸福次長」,光是職銜就感覺到積極面。圖為幸福次長魯米(左)。 圖/美聯社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2016年設立「幸福次長」,光是職銜就感覺到積極面。圖為幸福次長魯米(左)。 圖/美聯社

台灣也需要拼「幸福經濟」

英國政府設計新職務,取個「孤獨」(loneliness)的名字,令人感覺像是「消防隊」滅火的功能,不夠全面性。應該要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2016年設立「幸福次長」(Minister of Happiness),光是職銜就感覺到積極面,魯米(Roumi)幸福次長在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說:讓人們感到幸福是重要且嚴肅的課題,幸福部不是幫人民解決生活煩惱,幸福不是短暫的快樂或是一時的開心,幸福是真實且長久的快樂。(It's the authentic, long-term happiness)。

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幸福部網站,有情緒照顧,正向思維,生活美學,公益參與等工作主軸,並強調所有大公國中的政府政策規劃,應以人民幸福感受為主,幸福部的願景是要讓大公國進入最幸福的國家行列中。若真的落實以上的目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會讓內傾和外傾型的人皆大歡喜,遠離孤單與寂寞,具備身心健康的狀態。

2017年全球幸福國家排名報告(共155個國家),台灣進步兩名列居第33名,新加坡26名,日本55名,韓國56名,中國79名,看起來台灣生活幸福感在亞洲國家中算是不錯。

台灣政府應追求更好的願景,要脫離以「拼經濟」為主的政策思維,人民已不是求溫飽,把賺錢擺第一順位的經濟動物(economic animal)。我們需要更有前瞻性地拼「幸福經濟」,兼顧全人需求,把幸福列為國家政策總目標。我們需要「幸福部」做整體規劃,讓多數人具備人際真誠互動的基本功,生活有價值感、有社會參與,有美學、有公益文化,讓台灣社會的凝聚力加強,那孤獨寂寞自然就不在台灣的字典裡了。

社會福利政策在解決人際疏離的問題,多是用「社區工作」來解套,促進社區鄰里活動。 圖/美聯社
社會福利政策在解決人際疏離的問題,多是用「社區工作」來解套,促進社區鄰里活動。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