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盃足球賽到棒球經典賽:運動全球化下,熱血和激情堆砌的金錢遊戲 | 鄭人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世界盃足球賽到棒球經典賽:運動全球化下,熱血和激情堆砌的金錢遊戲

世界盃足球賽落幕,明年3月將迎來另一國際矚目賽事——世界棒球經典賽。 圖/歐新社、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世界盃足球賽落幕,明年3月將迎來另一國際矚目賽事——世界棒球經典賽。 圖/歐新社、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次世界盃足球賽在台灣的收視表現創下佳績,也引發運動彩券的投注熱潮,不過隨著阿根廷與法國的決賽在台灣時間週一的凌晨(19日)落幕,許多台灣人四年一度的「足球熱」也就此退燒,在零星的「台灣何時能踢進世界盃?」的發問後,足球再次漸漸消失在多數的媒體版面上。

台灣男足在國內聯賽規模和競爭不足,又缺乏國際賽經驗的情況下,伴隨種種選訓制度問題,連要打進亞洲盃的會內賽機會都很渺茫,這屆世界盃即便闖進了亞洲區資格賽第二輪,仍以八戰全敗的戰績提前出局。台灣人難以在足球場上體會鄰近的日、韓或奪冠的阿根廷那般舉國歡騰的感動。

相形之下,台灣職棒發展成熟,雖然成棒國家代表隊也曾經歷棒球協會與職棒聯盟的紛爭,但長久以來仍算得上是國際賽事中的有力競爭者。明年3月台灣國家代表隊也將再次迎來四年一度的世界級挑戰——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後稱WBC )。準備在國人面前奮戰,點燃台灣人的棒球魂。

明年3月台灣國家代表隊也將再次迎來四年一度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準備在國人面前奮戰,點燃台灣人的棒球魂。圖為2017年第四屆WBC台灣出賽畫面。 圖/美聯社
明年3月台灣國家代表隊也將再次迎來四年一度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準備在國人面前奮戰,點燃台灣人的棒球魂。圖為2017年第四屆WBC台灣出賽畫面。 圖/美聯社

徹頭徹尾的運動商品——WBC

與國際足球總會(FIFA)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不同的是,2006年開始的WBC雖是國際棒壘總會(WBSC)所支持,但主要是由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籌劃和舉辦,賽事首次對外的消息也是由當時MLB的主席Bud Selig發布,WBC普遍被視為是他的心血結晶。

WBC在賽制上仿效世界盃足球賽的小組賽、淘汰賽賽制,此外與世界盃足球賽相同,第一屆WBC就允許職業球員的參賽。更重要的是,過去不論是奧運棒球項目或是世界盃棒球賽,最為人所扼腕的便是MLB頂尖球員的缺席,讓棒球國際一級賽事不若世界盃足球賽,或是1992年後NBA球星開始參賽的奧運籃球項目來得星光閃耀。也因此,MLB球星代表母國出賽便成為WBC舉辦以來的一大噱頭。

FIFA靠著世足賽金雞母荷包滿滿,但在商業收益之外,做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運動組織之一,世界盃主辦權始終都是政治角力的結果;而在運動推進民主發展的價值衡量下,不論是1960、70年代的軍事獨裁下的智利或阿根廷,或是近兩屆惹出FIFA收賄爭議的主辦國俄羅斯和卡達,專制國家靠著舉辦世界盃「運動洗白」的問題,也使FIFA招致諸多批評。相比之下,MLB是世界上最老牌的職業運動聯賽,在追逐商業利益的MLB主導下,WBC徹頭徹尾是個運動商品。

這當然不是說WBC能夠置外於政治,例如本屆參賽名單中,首次出現現役MLB球員的古巴,就曾因為與美國政府的政治對峙,一度無法出賽。但兩國的政治角力,在運動商品的包裝下,卻讓古巴代表隊成為在逆境中打進冠軍賽的動人傳奇。類似的操作也出現在有著複雜政治歷史糾葛的「日韓」、「台日」或「台韓」等對決中,激起國族情緒的同時,也衝出票房和高收視率。

圖為2009第二屆WBC冠軍賽,日本隊鈴木一朗在延長賽中從韓國投手林昌勇手中敲出致勝安打。 圖/美聯社
圖為2009第二屆WBC冠軍賽,日本隊鈴木一朗在延長賽中從韓國投手林昌勇手中敲出致勝安打。 圖/美聯社

棒球發展?收益才是最大考量

卡達世足賽除了移工問題之外,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為了避開卡達酷熱的夏天,將賽事前所未見的從夏天改到11月底舉辦,打斷原本職業聯賽的賽程。3月開打的WBC舉辦時間也時常受到批評,認為干擾了球員為一整個賽季做準備的春訓,導致運動表現下滑或因疲勞增加受傷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屆許多MLB球星不願意參賽,球團不願意放行的一大原因。

曾有評論建議將WBC改期到各國賽季(除了南半球的澳洲職棒以外)剛結束的11月舉辦,即便球員受傷,也還有一個冬天可以休養。不過對於MLB來說,上屆美國隊終於打入冠軍賽且奪冠,WBC賽事轉播總算在美國本土創下收視佳績,若改到11月將與同為北美四大職業運動的NBA與HFL賽季撞期,鐵定大大影響收視率,絕非MLB所樂見。期待能精銳盡出的各國代表隊,除了說服大聯盟球團放行旗下球員,也要祈禱過去松坂大輔帶傷為日本出戰WBC,卻賠上職業生涯的憾事不要再發生。

WBC的誕生雖與棒球在2005年時被移出2012年倫敦奧運比賽項目有關,但整體來說仍應放在MLB的全球推廣策略看待。與NBA在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派出「夢幻隊」,宣告邁向全球化時代相比,棒球是美國的「國民休閒活動」(The National Pasttime),MLB坐擁國內龐大市場,國際化的腳步便慢了許多。但在票房和收視表現下滑的情況下,向外拓展成了必要之道。台日韓等棒球興盛的國家因此成為首要目標市場,而歐洲諸國、以色列和中國則是推廣棒球的潛在市場。

不過,雖說如此,在MLB將賽事收益一把抓的情況下,各隊除了積極爭取佳績,實質分配到的收入有限。2013年就曾傳出日本職棒工會為取得日本隊參賽所得贊助、轉播權利金等收入,有意杯葛WBC的消息。另外,2017年舉辦分組預賽的南韓,支付兩百萬美元權利金給MLB,但因地主隊表現不佳,票房收入不如預期導致虧損,本屆不再爭取舉辦。這次台灣雖取得舉辦權,但是是由一間運動行銷公司取得,台灣負責組訓國家隊的中華職棒聯盟反而興致缺缺。

WBC在MLB將賽事收益一把抓的情況下,各隊除了積極爭取佳績,實質分配到的收入有限。圖為2017第四屆經典賽美國隊奪冠畫面。 圖/美聯社
WBC在MLB將賽事收益一把抓的情況下,各隊除了積極爭取佳績,實質分配到的收入有限。圖為2017第四屆經典賽美國隊奪冠畫面。 圖/美聯社

WBC和毀譽參半的MLB全球化

在世足冠軍賽中,不論是來自南美的阿根廷或是歐陸的法國隊,陣中多數的球員都效力於英超、西甲等歐洲頂級的足球聯賽。職業運動屬於高資本投入的產業,不斷上揚的選手薪資,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加劇了對頂尖運動員的磁吸效應。這樣的情況,在職業棒球產業也不陌生,台灣每年評價最高的高中或大專球員,無不把前進MLB或日本職棒當作自己的最終目標。

對MLB之外的職業球團來說,全球化面臨更大的人才流失壓力,但對於各國國家代表隊, 「旅外」選手經過頂級聯賽的訓練及賽事經驗洗禮,實力更上層樓,例如大谷翔平、達比修有等MLB球星投入這屆的日本隊,對球隊的戰力必定起到提升效果。長期來說,從MLB回到母國發展的選手,例如陳金鋒、王建民等,也對台灣棒球技術和訓練帶來明顯的正面影響。

與足球相比,由於熱衷棒球運動的國家主要侷限在環太平洋地區,要讓所有參賽球隊都具備競爭力,非一蹴可即。MLB打從第一屆賽事開始,對於球員代表國家隊的資格相對寬鬆,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是該國的公民或出生在該地即可。這也讓棒球運動不若台灣興盛的以色列,利用大量的美國猶太裔具大聯盟經驗的球員,在2017年WBC痛宰了台灣國家隊,讓人有種跟「美國二隊」打球的錯覺。這樣的做法讓球隊的競爭更激烈,有助於提升WBC這項運動商品的賣像。至於究竟美國猶太裔球員組成的以色列隊,是否能幫助該國的棒球發展?本就不是首要考量。

台灣在上屆經典賽中以三連敗的難堪成績遭到淘汰,賽後檢討聲浪不斷,也才有了後來的一級國際賽事由中華職棒聯盟主導的共識,而在2019由WBSC舉辦的世界棒球12強賽,台灣代表隊的表現也有顯著的提升。雖然目前WBC台灣代表隊的名單還未出爐,但棒球迷無不期盼我們的球隊能在賽場上創下佳績。短時間內這也是世足賽在國家代表隊缺席的情況下,無法企及的感動。

但追根究柢,這場號稱世界最頂尖棒球員的競賽,褪去國家榮耀的外衣,實質上仍是堆砌資本的金錢遊戲,不管輸贏如何,依然難以改變MLB宰制著全球職棒產業的事實。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