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跟你說再見?——電視頻道該如何退出市場 | 超。現代化律師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怎麼跟你說再見?——電視頻道該如何退出市場

2017年11月中,富邦旗下的凱擘集團宣布將放棄頻道代理商身份。圖為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7年11月中,富邦旗下的凱擘集團宣布將放棄頻道代理商身份。圖為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7年11月16日的週五晚上,台灣第一大頻道代理商凱擘集團丟出一枚震撼彈:凱擘將放棄頻道代理商身份,集團下公司不再從事頻道代理業務。此外,也提出未來將考量收視的質與量,建構頻道公平上下架機制。若此聲明落實,就代表頻道之間拿內容短兵相接的肉搏時代就要來臨。

只要有在關注台灣影視生態的人,都了解這個震撼有多大。當時,超。現代化律師正與好友在酒吧流連忘返,消息一發布,立馬有兩個朋友傳訊通知(順便要求表示意見)。除了一身剛過三巡的酒氣全被嚇走之外,一個關鍵問題也被塞到超。現代化律師的腦中:「怎樣的質量,才是好頻道的重要指標?」

成立頻道,製作或播放節目以換取授權費用及廣告費用,本來就是商業行為,在市場自然競爭及淘汰下,如果有頻道經營不下去而消失,一點都不奇怪。

怪的是在台灣有線電視上常見的頻道,全台各地整齊劃一的排序方法(行話叫定頻)及同質性特高的內容外,若要認真來算,被市場淘汰的頻道還真的沒幾個。這件事情當然有其特殊背景,在這個情況下,凱擘公司要如何建立頻道公平上下架機制,實在令人好奇。

2017年傳播市場的另一大事件——MOD家庭豪華餐減頻事件中,上述問題也曾浮上檯面。當時的爭議是,中華電信MOD在7月的風波中,強硬要求營運商同意以收視率作為計算分潤的基準,但因台灣互動公司不同意,就此引發中華電信逕自減頻,將台互公司旗下所代理的44個頻道從家庭豪華餐移除。

事後衍生的討論中,大家擔心如果依中華電信鄭優董事長的規劃,以收視率作為頻道分潤指標,像是BBC這類外國新聞頻道,或是DISCOVERY這類新知型頻道,可能因收視族群少,就此消失在MOD當中。

雖然頻道怎麼評鑑這件事情,在MOD與在有線電視的場域代表的意(ㄐ一ㄚˋ)義(ㄓˊ)不盡相同,但關鍵的問題依舊是:什麼樣的頻道才是市場要的頻道。不過MOD的問題比較複雜,先壓下不談,回來講有線電視頻道。

2017年傳播市場的另一大事件是MOD家庭豪華餐的減頻事件。圖為去年12月MOD推出的分眾頻道套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7年傳播市場的另一大事件是MOD家庭豪華餐的減頻事件。圖為去年12月MOD推出的分眾頻道套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何精準評估收視率?

大家都會說,頻道的收視率是很重要的指標。這個說法當然沒錯,但工具在哪?

如果只是比較用戶收視的時間,台灣最常見的收視率指標,應該是由AC尼爾森這間美商公司,從1994年開始進行的台灣電視收視調查服務。該公司提供調查後的節目播放與廣告參與度等資訊,做為投放廣告價位、頻道上下架,甚至調整頻道授權金的參考依據。一直以來,台灣的廣告商主要都依其調查結果,來決定怎麼下廣告,AC尼爾森公司也因此壟斷了收視率調查的市場。

然而,AC尼爾森公司的調查方式卻常為人所詬病。其一,調查樣本數只有1800個,依照該公司做的抽樣調查,發放收視紀錄器安裝到各家戶客廳的電視機,並統計回傳的數字做為報告依據。但該公司究竟是如何取樣,樣本數是否有定期汰換等,其實並不透明。

其二,是這二十幾年來,台灣家庭的收視型態有極大的改變,電視(顯示器)的價格大幅跌落,一個家庭有兩台電視極為常見,只在家戶中安裝一台紀錄器,取得的資訊是否具有代表性,已經很難說。更不要說大匯流時代下,以手機、筆電OTT收看上檔節目或網路影音,或是投放到大螢幕取代電視頻道的人口越來越多。在AC尼爾森公司沿用幾十年來不動如山的調查模式下,這些收視行為都成了收視率調查結果的黑數。

一個可能性是,NCC推動有線電視數位化,在2017年6月已達98%數位普及率。家戶一台的數位機上盒,依照其設計,如果能回傳數據,就可以做到回報用戶收視情形的功能。如果手握這組準確的收視率數字,拿來當作計算授權費用的指標,那什麼頻道有人看,什麼頻道乏人問津,就一清二楚。

你想得到,我想得到,靠這行吃飯的MSO怎麼會想不到?

台灣大哥大myVideo曾於去年10月宣布與凱擘大寬頻SuperMOD平台結盟合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大哥大myVideo曾於去年10月宣布與凱擘大寬頻SuperMOD平台結盟合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全面揭露收視率,由市場決定頻道進退

由凱擘公司帶頭成立的「雲端暨聯網電視論壇 (CCTF)」,早在2012年7月邀集業界組成「新媒體收視分析與應用Working Group」,並延攬資策會創研所作為產業研究智庫,研議雙向數位機上盒回傳收視行為的海量資料蒐集、分析與應用之機制。

其後也一直都在網站上公布經由不同管道統計而來的收視數據。但很可惜,單從統計項目的觀察,較像是隱惡揚善,沒有全面性公布所有的收視資料,而這些公布的資料也只限於會員才能觀看。

我想這種處理方式並不令人意外。

礙於影響層面太廣,整體影視市場利益太大,就算能取得精準數字,手握數據的人是要選擇大方公布,造成市場的大地震,接連引發某些頻道萎縮或直接消失,導致用戶想敗家時找不到購物台可以買,或情緒低潮時找不到佛法可以聽的慘況;還是做為個人私產,在面臨需要調整頻道或變動議約條件、重談授權費用時,當作最後亮出來的寶具,這個選擇應該不言而喻。

把有線電視跟MOD加起來,不計入各系統業者自製頻道的話,小小的台灣島上可能存在至少300個頻道,看起來似是百花齊放,但仔細觀察,仍有許多照不到光的地方。

法諺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全面揭露收視率這種看似偏激的做法,或許一時間會讓市場受到不小震盪,但長遠來看,請無法跟上市場脈動的頻道安心上路,新進頻道業者或新的內容能更快躋身主流,取得合理的報酬,才是傳播市場整體向上的力量。

由凱擘公司帶頭成立的「雲端暨聯網電視論壇 (CCTF)」,早在2012年7月邀集業界組成「新媒體收視分析與應用Working Group」。圖為去年9月舉辦的「全媒體與萬物聯網」高峰論壇,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出席演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由凱擘公司帶頭成立的「雲端暨聯網電視論壇 (CCTF)」,早在2012年7月邀集業界組成「新媒體收視分析與應用Working Group」。圖為去年9月舉辦的「全媒體與萬物聯網」高峰論壇,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出席演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