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爭奪戰(二):大國分搶疫苗,小國怎麼辦?
截止目前,全球約有32種疫苗投入臨床人體試驗,除了美、中、英等大國,中小型國家也紛紛參與研究。像是澳大利亞Murdoch兒童研究中心另闢蹊徑,嘗試以流傳多年的卡介苗芽孢桿菌(BCG)疫苗,作為對抗新冠病毒之用;其餘如日本、韓國、印度、古巴、台灣等,甚至連號稱零案例的朝鮮都在研發,可謂盛況空前。
疫苗開發競賽中
競相開發疫苗的背後,反映著國內政治的精算,以及國際無政府狀態的現實。
對內,大部份國家都已頒布法律,允許政府強迫藥廠在國內銷售產品,大多數醫藥相關企業也不敢逆時鐘,必須以國民為優先。無論是專制或民主國家,領導人若能獲得疫苗,瞬間便能提升政治地位和聲望,並增強國民的認同(與選票),處理得宜更可從此在該國歷史上留名。
對外,由於全球都受到疫情影響,疫苗遂成稀缺的資源,聯合國也好、WHO也罷,都不是有權力進行調配的機制。2009年H1N1流感殷鑑不遠,當年疫情橫行,造成20多萬人死亡。先進國家如美國等財大勢大,先與藥商簽訂合約滿足國內需求,才贈與其他國家,讓其他人暴露在風險中。
2011年WHO通過大流行性流感防範框架(PIP),試圖整合全球醫療資源,進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根據PIP,WHO可獲得約10%的全球疫苗產量,提供給有急需的國家,但PIP是為H5N1等流感而設計,並不適用於新冠病毒。是故各國無不用盡心機與預算,試圖在疫苗競賽中拔得頭籌。
走在前端的當屬中國,1月中就分離鑑定出病毒株,也向WHO與他國提供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觀察家認為,率先推出疫苗對中國來說不僅意味著地緣政治影響力,更可緩解人們批評其早期掩蓋疫情的形象,因此習政權大力支持製藥公司,且讓國家力量介入共同研究,以掌握最後成果。
如康希諾(CanSino)雖是一家私營上市公司,但它正在解放軍的支持下研究新冠疫苗,並獲准用於軍事用途。其他公司也都大同小異,進入第三期試驗的中國公司,像是國藥集團本身就是國有企業,而科興生物(Sinovac)則得到中國政府低利貸款,北京市更簡便手續提供土地建廠,準備未來量產疫苗。
大國搶訂疫苗
專制政權上下齊心並不稀奇,號稱民主的政府也出現了罕見的公私夥伴關係,比如美國的「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簡稱OWS)。曲速行動準備近百億美元,先找出10多家公司合作,分別投以金援與技術支援,再選擇最有希望的候選人簽約。像是進入第三期試驗的Moderna、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團隊,以及輝瑞和BioNTech團隊,都可見曲速行動的身影。
資料顯示,曲速行動對Moderna注入超過20億美元,並訂購1億劑疫苗;向輝瑞和BioNTech以19.5億元購買1億劑,可再加訂5億劑;向牛津和阿斯利康注入12億元訂購3億劑;向Novavax注入16億元研發,可獲得1億劑;向強生注入10億元,可獲1億劑等,估計總數超過10億劑,都是為了在2021年初達到為美國人提供3億劑的目標。
為了國民預定疫苗,同樣可見於其他國家,也被批評為「疫苗民族主義」(vaccine nationalism)。像是英國宣布獲得輝瑞和BioNTech的3,000萬劑;原則上同意購買法國Valneva公司研發中的6,000萬劑,若證明安全有效將可能再購買4,000萬劑;再加上與牛津和阿斯利康協議的1億劑,總數超過2億劑。
歐盟則是統合採購,預計有法國Sanofi公司的3億劑、強生的4億劑、牛津和阿斯利康的3億劑,並可再追加1億劑,以及德國CureVac公司的2.25億劑,總數超過9億劑。日本除了向輝瑞和BioNTech、阿斯利康訂購外,日商武田公司也與Novavax合作研發,總數將近5億劑。
各國搶訂疫苗,均超過本國人數,主要是因為無法確定效期,通常一年可能需兩到三劑,故必須建立庫存。在西方國家看來,疫苗就是簡單的數學問題,先滿足國內因素,包括人民需求、投資回報與預期儲備等,等條件都齊全了,再來談援外才有意義。
另一方面,就中國觀之,仍不清楚其疫苗生產數量與分配規劃,只知道習政權曾公開宣稱中國疫苗將作為全球公共物品分享,並批評美國沒有簽署WHO的疫苗協議。習近平更在6月的中非抗疫峰會上,宣稱非洲國家將會首先獲得免費的中國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近來中國幾無感染案例,若要進行測試,則必須尋找適合的環境,也就是疫情尚未平緩之區域。像是科興生物已與印尼國有藥商Bio Farma合作開發,並計畫募集1千多人進行疫苗測試,雙方交易條件尚未公開,但科興承諾會提供5,000萬疫苗濃縮劑,並協助Bio Farma逐漸提高產能至年2.5億劑。
其他如國藥選擇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行試驗,預計將招募1萬5千人;康希諾與巴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智利等國進行測試談判,沙國已確定將有5千名志願者加入。各國的交易條件多未公開,唯有巴西表示科興(以及阿斯利康)已承諾提供總數超過2億劑,且將轉移技術,讓巴西可在國內自產。
小國怎麼辦?
如此不難明白,疫苗早成大國囊中物,中小型國家極難及時獲得。早在4月時,WHO就預見未來的疫苗大戰,偕同法國、歐盟等國,以及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等組織,啟動所謂的新冠病毒應對工具加速器(ACT Accelerator),希望透過全球力量共同開發、生產並分配疫苗或治療藥物。
ACT加速器預計募集313億美元應對疫情,截至6月底僅募得約34億,仍存在龐大的資金缺口。即使如此,WHO仍必須和時間賽跑以挽救人命,於是偕同ACT加速器的夥伴,包括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等成立COVAX計畫,旨在與藥商合作,在公平的前提下,為各國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
由於COVAX不涉入大國競爭,因此對美中各方都分別下注,包括Moderna、阿斯利康、Novavax、香港大學團隊、中國的三葉草生物製藥(Clover Biopharmaceuticals與葛蘭素史克GSK共同研發)等。目標是到2021年底提供成員國20億劑,其中有一半將分配給92個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
歐盟也發起冠狀病毒全球應對行動(CGR),聯合40多國、聯合國機構和慈善組織等,目標同樣是讓各國獲得都能負擔的疫苗、治療和測試。迄今募集約159億歐元,分配給WHO、CEPI、GAVI等運用,並承諾為中低收入國家提供超過2.5億劑疫苗。
在各方努力後,已有初步成果。阿斯利康與GAVI、CEPI簽署簽署了7.5億美元的協議,按成本價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億劑疫苗;阿斯利康也和COVAX夥伴印度血清研究所(SII)合作,SII號稱是全球最大疫苗製造者,能以非常親民的價錢生產,預計為印度與其他中低收入國家提供10億劑。
然而,依照阿斯利康所做的承諾與協議,數字超過20億劑,且不論疫苗是否能通過第三期測試,光是這個產量已經排到明年年底,亦有可能更晚才交貨。中小型國家究竟何時拿到,仍在未定之天。說穿了,COVAX完全依賴於藥商的商譽考量,阿斯利康因為和牛津大學合作,所以特別重視形象,其他藥商不一定會照辦。
自救才是王道?
要知道,開發疫苗曠日廢時、需要龐大資源投入,大國為求成效,採取各種補助激勵藥商生產無可厚非。且藥商並非經營慈善事業,須向股東負責,藥價反映獲利,限制訂價不符合市場原則。站在普世價值與道德的角度上,儘可責難大國利用本身優勢為其人民預留疫苗、與藥商合謀壓迫無產者,但對現實不會有幫助。
最發人深省的是,本次新冠肺炎與過去H1N1流感等情勢明顯不同。美國與部分歐洲國家的疫情,看來似乎比大多數開發中國家更為嚴重,且因人口老齡化的致死率更高,如剛果人口有8,700萬,感染數將近1萬,還少於人口只有540萬人的挪威。
如何分配疫苗才算公平?國與國之間不會有「我OK你先領」的諒解,自救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