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米開朗基羅》:落於凡塵的傑作,極美卻必然有罪
藝術家是永生的,他們的靈魂與思想會透過其所創造的作品代代流傳。或許是樂曲裡的昂揚,或許是筆順中的哀戚,或許是字詞間的甜蜜,這些被稱為「上帝的恩賜」之作,永遠伴隨著藝術家之名。
後世的我們對於這些藝術家的面容或許都有些印象,即使當年攝影機器尚未問世,我們仍可透過一幅幅油畫探得他們的模樣。不管是仰慕者所畫的,或是砸下重金聘人作畫,都讓今日的我們得以一探數百年前世人仰慕的神情。
被作品埋沒的天才
談起莫札特、梵谷等藝術天才,我們都能約略想起他們的模樣,不過談起巨匠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恐怕會是他的雕塑名作《大衛像》,或是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天頂畫《創造亞當》。眾人皆知米開朗基羅對「健美」的癡迷,而我們對於這些雕像、畫像的肌肉紋理的了解,或許比對巨匠本人的面部輪廓更加清晰。
《罪:米開朗基羅》(Il peccato)是《尋找天堂的三個人》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Андрей Кончаловский)的最新力作,此片也延續了與「上帝」有關的主題。若說《尋找天堂的三個人》是直接與上帝對話,《罪:米開朗基羅》則是探問藝術家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本片並非傳記電影,因為更重要的是座落於片中的時代、地區,以及社會氛圍之於人的關係。米開朗基羅當然是本片的主角,但片中的背景——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羅馬與卡拉拉,以及生活於此的人們也同樣重要。
落魄的巨匠
《罪:米開朗基羅》並不特別琢磨於那些曠世巨作,甚至這些傑作出現的畫面都帶著殘破與死寂的氣息。比如《大衛像》旁吊著死人,《溼壁畫》被迫提早完成等等,一切都是如此不堪。
由阿爾貝托泰斯托內(Alberto Testone)飾演的米開朗基羅一如歷史記載那般令人生厭,他留著鬍鬚、蓬頭垢面,穿著破爛的衣服,口中不斷瀉出咒罵與碎念,使得我們無法說服自己——這就是那個為了藝術廢寢忘食的天才。
米開朗基羅徘徊於德拉羅維雷(Della Rovere)與梅迪奇(Medici)兩大家族的鬥爭,他接了超過自己負荷的委託,他也醉心於最好的大理石。他想藉由藝術更加親近上帝,卻不斷地懷疑自己的成就與道德。他的作品尋求神的意義,但圍繞他的卻是罪惡與痛苦。
片中神職人員與普羅大眾的服飾呈現強烈的對比,宗教場所與作品的華美也與大街上的矮房格格不入。藝術家們追求卓越,追求至善與至美,人類的文明在文藝復興時期有了重大的邁進,但這道光芒並沒有散落到每一戶人家的窗前。
落於凡塵的傑作,極美卻必然有罪
米開朗基羅逐漸意識到,他的藝術是屬於人類的。
若說天賦是上天的禮物,那麼他以此創造出來的作品,怎會還留在人間?折翼的天使成了惡魔,與世界的苦難相伴,那樣美麗的傑作屬於人類,而屬於人類則代表「有罪」。那麼,米開朗基羅的「罪」是什麼?這是本片最為核心的命題。
或許是對於自身與周遭的懷疑猜忌,或許是尋求真理而未得,也或許是那扎疼他眼睛的瑕疵,不論是作品還是他不完美的肉身及靈魂,是否皆是「罪」?片中他經常被稱讚「卓越非凡」,卻也不時遭人咒罵「被火灼燒」,這不僅顯露了他在社會上的矛盾位置,更是他對於自我懷疑與不斷被追捧的混亂表現。
本片多次特寫了米開朗基羅瞥視他人手指上的珠寶與戒指的畫面,顯示了他的貪慾,打破人們對於「偉人」與「天才」的崇高迷思。人們總以為,如此傑作必是天賜的禮物,怎可能與世俗的銅臭沾上邊?
然而,本片卻時常看到錢幣的流動,合約被簽定或撕毀,以及用更高額的價錢取得好材料和工人的情節,也部分印證了導演對文藝復興的想望:「最精緻的大理石傑作,是從世俗的塵土中生長出來的」,所有流俗的表徵都是巨作的前奏。
直至今日,依然有許多藝術家對於「鑑價」不屑一顧,甚至抗拒為自己的作品博得一個好價錢。然而若連活下去都有困難,如何持續地創作?艱困的環境固然會帶來創作養分,但以此謀生也不需感到羞愧,因為這一切都無損「藝術是無價的」這個事實。
大銀幕再現文藝復興之美
《罪:米開朗基羅》的場景繁多,時間線的流動對於非藝術專業的人來說,或許會有些難以掌握,但本片絕對是適合大銀幕的電影。
4:3的畫面設定不只代表的是老電影的格式,也是大多經典繪畫的比例,因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認為,這是世界秩序神聖本質的呈現。在結構和色彩上,本片也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攝影師亞歷山大.西蒙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имонов)精心設計的畫面所產生的各種色感、深陰影,以及對半色調的仔細研究,都是在大銀幕才能領略的美。
半世紀前,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與塔可夫斯基合寫了《安德烈盧布列夫》(Andrei Rublev)的劇本,描摹15世紀俄國的偉大畫家安德瑞盧布列夫,在顛沛戰亂中度過的一生。半個世紀後,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再度回到中世紀,思考天才與創造力的交互關係。兩部電影同樣有著哲學性的詞句與思辨,那些困擾天才的難題以及罪惡的血液,穿越時空再度鑽進人們心中。
小結
《罪:米開朗基羅》挑戰了米開朗基羅本人的身影,他不是教科書裡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而是一個悲劇人物,在人間慾望與天堂聖潔的拉扯之間支離破碎。苦難讓他粹煉出不朽巨作,卻也註定了他痛苦的一生。
片頭特寫了他有些拖沓的腳步,再移至稍稍佝僂的身軀,這時的米開朗基羅憤恨地碎唸著;片尾米開朗基羅同樣走在這條路上,表情已經變得祥和沉靜。在經過與拉婓爾和達文西的競爭、捲入政治圈的疲憊、被徒弟背叛的心傷以及追求完美的洗煉之後,他是否已經更接近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