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檢定讓救生員難過關?現行授證制度的實務探討 | 張景泓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制檢定讓救生員難過關?現行授證制度的實務探討

天氣漸漸炎熱,救生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大增。不過根據泳池業者的描述,近幾年要找到救生員變得相當困難。 圖/作者提供
天氣漸漸炎熱,救生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大增。不過根據泳池業者的描述,近幾年要找到救生員變得相當困難。 圖/作者提供

天氣漸漸炎熱,救生從業人員的需求也大增。不過根據泳池業者的描述,近幾年要找到救生員變得相當困難。因疫情影響產業讓投入的人大幅衰退,新制的救生員檢定也讓近幾年通過考試的人驟降。

除此之外,「新式救生員檢定」的內容也讓許多從業人員討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

靜水與開放水域救生員兩證合一,合理嗎?

自民國99年開始依據《救生員授證管理辦法》規範,體育署將救生員分成「游泳池救生員」與「開放性水域救生員」。前者包含最大眾的各地區游泳池,如飯店、社區、運動中心、學校等等;後者則是如海水浴場、或是除了游泳池以外之其他溪、河、湖、海動態水域及靜態水域。

我是「水上救生協會」第2006期的游泳池救生員訓練畢業生。即便是在游泳池的救生員訓練,訓練內容不僅包含常態性地在泳池上課,期間有兩個週末分別到溪邊與海邊受訓。

游泳池救生員與開放性水域所需要的救生技能有很大的差異。

  • 靜態泳池:除了要懂水質控管與機房操作以外,泳池其實不太常發生溺水意外且水深也淺,對於救生員的體能與游泳能力要求不高。
  • 開放水域:環境變化大,且溺水意外發生的頻率較高,因此對於溺者的判斷、游泳救援能力的掌握、甚至是IRB(充氣式救生艇)與相關救援器材的操作都要較高。

不過,自民國108年開始體育署將救生員證修正成兩證合一,受訓場地皆可在泳池執行。因此,很有可能只在泳池受訓的救生員會到開放水域執業,這樣對該場域不熟識、甚至是根本沒有在這訓練過的狀況,就可能讓戲水的民眾在安全上產生一定的風險。

救生員甄審檢定術科評分表。 圖/取自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
救生員甄審檢定術科評分表。 圖/取自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

救生員如何救人:拋繩救援檢定之必要性

在救生員的救援任務中,拋繩救援是一種常用的手段。當需要救援的溺者離你太遠的時候,溺者可以藉著抓住救援人員拋出去的繩子,再被輕鬆的拉回岸上。不過,因為拋繩救援的距離有限,所以如果是在海邊溺者已經漂遠的狀況,這種救援方式多派不上用場。

比較常見的救援情境是發生在以下兩種地點:

  • 溪邊:台灣因為山高島小,所以溪邊都不會太寬廣。然而,民眾在溪邊的溺水意外發生的狀況通常是「掉入深潭」或「卡在溪床中間」,距離岸邊通常不會超過十公尺寬。
  • 港口:有些民眾在港口散步的時候會不小心意外落水。港口邊通常會掛有綁上繩子的救生圈,因在港灣內的溺者也不太容易往外漂離,所以此種情況海巡署也常做拋繩救援。

雖然上述兩種情形都可以使用拋繩救援,但在我們國家溪邊其實一直都沒有營業場所,故也沒有救生員需要在此執業。而海邊港口的意外救援通常是由消防隊或海巡署救援,也非一般業者聘僱的救生員。

現階段的救生員檢定是體育署委任第三方單位舉辦,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協會可能球員兼裁判濫發證照;但學術與產業因為無太多交流,導致新制增加的「拋繩救援」考核標準跟實務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落差,進而也影響到考試的通過率。

在救生員的救援任務中,拋繩救援是一種常用的手段。當需要救援的溺者離你太遠的時候,溺者可以藉著抓住救援人員拋出去的繩子,再被輕鬆的拉回岸上。 圖/作者提供
在救生員的救援任務中,拋繩救援是一種常用的手段。當需要救援的溺者離你太遠的時候,溺者可以藉著抓住救援人員拋出去的繩子,再被輕鬆的拉回岸上。 圖/作者提供

游泳池應搭配救生員與醫護人員共同協助

根據我過去在泳池第一線當救生員的現場觀察,其實溺水意外鮮少在游泳池內發生,尤其是市區的游泳池。比較常發生的意外狀況,反而是小朋友跑來跑去跌倒、長輩在SPA池及三溫暖泡到暈倒、或是游泳游到一半心血管疾病發作。

在這種時刻,能夠協助處理這些狀況的人反而不是救生員,而是具有醫療背景的救護人員,如EMT(初級救護技術員)。因為救生員其實沒有接受過太多外傷處置及疾病判斷處理,救生員訓練的重點都放在緊急救助溺者上。

台灣多數的游泳池水深其實都不深,以120公分為大宗,少數的泳池有到150公分;如果是深度僅有120公分的游泳池,其實成人救生員並不需要太多的游泳能力。

如果游泳池真的遇到有人發生溺水意外,在正常成人身高踩的到地板的游泳池,救援人員不需要用「游泳」的方式接近溺者,而是應該從岸上跑到離溺者最近的位置,再攜帶救生圈等浮具下水救援。

因此,在有條件的泳池環境下,一名具有醫護背景的人員搭配一名合格的救生員一同上班,或許是更適合在現場執行業務的折衷作法。

現在的游泳池經營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應徵不到救生員」是其中一個對戲水民眾來說影響安全的重要因素。

雖然僧多粥少的救生員薪資可能可以往上提升,但並不是產業的良性發展。從制度面與現實救援狀況去考量檢定內容的適切性,再想辦法去改變產業前景發展,可能才是一個比較好的作法。

在有條件的泳池環境下,一名具有醫護背景的人員搭配一名合格的救生員一同上班,或許是更適合在現場執行業務的折衷作法。 圖/作者提供
在有條件的泳池環境下,一名具有醫護背景的人員搭配一名合格的救生員一同上班,或許是更適合在現場執行業務的折衷作法。 圖/作者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