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參賽項目省思:四面環海的台灣,為何不盛行水域活動? | 張景泓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奧運參賽項目省思:四面環海的台灣,為何不盛行水域活動?

為期兩週的奧運競賽在日本東京落幕,台灣也獲得歷史上最棒的參賽成績。 圖/路透社
為期兩週的奧運競賽在日本東京落幕,台灣也獲得歷史上最棒的參賽成績。 圖/路透社

為期兩週的奧運競賽在日本東京落幕,雖然今年賽事受到疫情影響,仍獲得台灣觀眾高度關注,而台灣也獲得歷史上最棒的參賽成績(二金、四銀、六銅),值得驕傲!不管有沒有滿足民眾的期待,我們都應該給選手們致上最高的敬意,謝謝他們讓世界看到台灣。

不過,透過本屆奧運,也暴露了台灣長年在水域項目的弱勢與問題。

奧運水域項目79項,台灣只參加七項?

奧運的比賽項目中,「田徑」與「游泳」因為獎牌眾多,一直以來都是各國相當重視的戰場。其中游泳項目37項,自然水域項目包括輕艇、划船、帆船與衝浪等等,總共有42項。如果單純計算跟「水」有關的項目,數量多達79項,占奧運總比賽項目的23%。

不過,雖然水域項目在奧運佔比超過20%,但台灣選手參賽比例低,總共只有七項、共五人具有參賽資格。

台灣明明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溪河遍布全台,但水域活動發展卻一直停滯不前。其原因可以透過歷史脈絡爬梳到一些端倪,普遍台灣人都是在「恐水教育」的體制下長大。

早期的台灣社會以農治國,對於海洋、溪流知識瞭解甚少;而在戒嚴時的政治因素考量下,並不鼓勵民眾出門,也阻止了人民接觸海洋的機會,甚至開始流傳「鬼月抓交替」的民間傳說。

這樣不親近水的歷史脈絡,透過口耳相傳與報章媒體宣傳而深植人心。直到近年「走出都市迎向大自然」成為民眾休閒顯學,配合政府山海的開放政策也推廣各式戶外休閒活動,台灣人對於水域活動的接受度才開始有了一些改變。

圖為台灣游泳選手王冠閎在7月29日出戰東京奧運游泳項目男子100公尺蝶式預賽。 圖/歐新社
圖為台灣游泳選手王冠閎在7月29日出戰東京奧運游泳項目男子100公尺蝶式預賽。 圖/歐新社

台灣發展水域活動之關鍵阻礙:政府政策

即便到了這幾年的玩水風氣越來越盛行,但發展速度依舊緩慢。

筆者認為可以歸咎於兩個原因:

  1. 游泳教育落實不夠完整。
  2. 水域遊憩活動限制多。

在我們的求學階段,體育永遠是最早被放棄的術科之一。台灣的游泳教育體制偏向「競技式」的游泳教學,從最入門的自由式、仰式、蛙式、蝶式......等順序依循學習。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幾乎沒有接觸過任何有關「防止溺水」的教育內容,也沒有教學除了游泳以外的水域活動。

因此,很多人離開學校環境以後,就停止從事任何跟水有關的活動。根據筆者多年在海邊當救生員的經驗,發現很多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人。也因為層出不窮的溺水事件與媒體報導,許多家長也會禁止孩子去溪邊、海邊戲水,進而降低大家體驗水上活動的頻率。

除了游泳教育以外,水域活動發展也受到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限制。行政院長蘇貞昌在2020年喊出「向海致敬」的大方向,鼓勵民眾親近水域。當時曾讓許多民間單位相當興奮,以為可以像山林解禁一樣,開始有計畫性地發展海洋休閒活動。

不過在現實上,政府的《發展觀光條例》反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各自解讀,變成懲罰這些想親近水域活動玩家的「惡法」。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地方政府不想為這些可能產生潛在危險的水域活動負責,直接將台灣大部份適合從事水上活動的海、溪、河和湖通通封閉。

因為這樣不合情理的政策,導致許多玩家只能冒險從事水上活動,再加上最近幾個月因疫情爆發,全國升為三級警戒,嚴重影響到人民的生活,當然也影響到了選手的訓練——其中受到最嚴重影響的一定是「水域項目」比賽的選手。今年7月宜蘭冬山河甚至出現「奧運划船選手黃義婷因為疫情下水練習怕被檢舉,因此縣長出來喊話」的新聞

其實冬山河水域相當平穩,非常適合發展水域觀光活動,但是這裡平常也只開放給選手申請使用,一般民眾永遠只能看到一面「禁止下水」的告示牌。

除此之外,相較於沒有載具的水域活動(游泳、跳水、水上芭蕾、水球),有載具的水域活動(風帆、獨木舟、SUP、衝浪)其遊憩風險相較低很多。這些玩家甚至能成為溺水民眾最近的救援單位,我們也時常在新聞上看到衝浪客協助救援溺水民眾的案例。

因此,在水域遊憩的政策面,有載具和沒有載具的水域活動應該分開討論,並制定相關政策,對於發展水域活動會有更好的效益。

最近幾個月因疫情爆發,當然也影響到了選手的訓練——其中受到最嚴重影響的一定是「水域項目」比賽的選手。圖為奧運划船選手黃義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幾個月因疫情爆發,當然也影響到了選手的訓練——其中受到最嚴重影響的一定是「水域項目」比賽的選手。圖為奧運划船選手黃義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瞭解水域安全影響因素,就能控制遊憩風險

很多人說台灣不適合發展水域活動,因為春天有梅雨季、夏天颱風多;島嶼小但高山多,導致溪流蜿蜒湍急,且午後容易下雨造成溪水暴漲;海邊則是多為岩岸,適合下水的沙灘地形甚少,且多有暗流風險高。

筆者認為,我們不應該對一件事只有「好」、「壞」的二分法,而是依據不同的條件及背景原因探討分析,或許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解讀方式。

水域環境會受到季風、降雨、洋流、潮汐等因素影響,各種水域活動也都有其特色,也對應到各種不同屬性的環境。像是怕風浪的輕艇、划船、龍舟適合在背風面,而帆船、風帆、衝浪等需要風與浪,則在迎風面會更適合。

舉例來說:台灣夏天吹西南季風、冬天吹東北季風,因此夏天去少有風浪的新北市龍洞划獨木舟就很適合,但不適合玩衝浪;相較於夏天,台灣真正浪況好的季節在冬天,因此冬天就很適合去烏石港衝浪,但去划獨木舟風險就會很高。

筆者必須強調: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安全的水域,只有對的裝備與常識能避免意外發生。懂得越多水域環境知識,我們就越能發現台灣真的很適合發展水域遊憩活動。

圖為黃義婷在7月23日參加東京奧運女子單人雙槳預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黃義婷在7月23日參加東京奧運女子單人雙槳預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結語

水域環境原本就千變萬化且複雜,絕對不能只用安全、危險的簡單二分法,而是應該學會判讀各種環境狀況,挑選適合從事的水域活動。在很多高緯度國家,在冬天水域甚至會結冰,水域活動的發展空間反而限制更多;相比之下,台灣的水域可說是豐富又多元。

現行的游泳教育政策與台灣長年來的「先禁國家」文化,扼殺了水域活動的蓬勃發展。我們必須拋開媒體、歷史塑造的刻板印象,督促地方政府早日解除水域禁令。期望這一次東京東奧能夠讓政府覺醒、讓民眾省思,破除對水域環境的恐懼,讓台灣有朝一日能活用自身四面環海的優勢,成為真正的水域活動大國。

期望這一次東京東奧能夠讓政府覺醒、讓民眾省思,破除對水域環境的恐懼。圖為東京奧運本屆新增衝浪比賽,男子衝浪金牌由巴西選手費瑞拉(Italo Ferreira)奪下。 圖/美聯社
期望這一次東京東奧能夠讓政府覺醒、讓民眾省思,破除對水域環境的恐懼。圖為東京奧運本屆新增衝浪比賽,男子衝浪金牌由巴西選手費瑞拉(Italo Ferreira)奪下。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