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存在的模樣:有沒有這樣一部片,會讓你想起他? | 曾麗心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父親存在的模樣:有沒有這樣一部片,會讓你想起他?

莊凱勛在《回家路上》飾演父親角色。《回家路上》劇照。 圖/公視提供
莊凱勛在《回家路上》飾演父親角色。《回家路上》劇照。 圖/公視提供

父親節線上影展系列文章為公視+與鳴人堂合作,描述影劇作品中的父親形象。

說到父親啊,想起的時候總是有點親近但又有些遙遠,比起母親形象的溫暖包容、充足供給、體貼關懷,傳統父親形象大多是嚴肅謹慎、賺錢養家、定律規矩。在李宗盛〈新寫的舊歌〉裡,開頭就這樣提到父親,「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是啊/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刻意拘謹的旁觀者……」

確實,很多家庭中的父親在日常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個配角,偶爾華麗登場,但更樂於退居幕後,在孩子的吃喝拉撒起居照顧上,總讓母親主演包辦,自己則跑跑龍套即可。

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是父親難得躍升主角的節日,做子女的當把握時機好好看看父親、想想父親,今年「公視+」規劃父親節線上影展,以父親為主角,讓我們可以一口氣看見多種父親的模樣。

無論父親這個角色之於你有甚麼樣的意義,你都能在這次的影展中「對號入座」,在那些看似熟悉又陌生的父親形象中,代入私密個人的情緒、記憶,甚或是愛恨情仇。

我不了解你,但我還是愛你

曾獲第50屆金鐘獎電視電影獎提名的《回家路上》,片中主角阿民獨自撫養青春期的女兒小風,因女兒曠課、沉迷網路,父女關係疏遠緊繃讓阿民感到困惑又無奈,更在女兒翹家去見網友時把他的父職焦慮感逼到最高點。

他不知道該怎麼與青春期的女兒相處,面對警察的詢問,他崩潰地說:「她都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我也不知道她在幹嘛……」但從小風的角度來看,她對網友抱怨:「反正沒有人愛我,我爸爸自顧不暇,哪有時間關心我。真想要消失……」

等到找到女兒後,父女爭吵時阿民對小風說:「我要跟你講句話還得傳訊息,手機字那麼小,我看得眼睛都花了……」「我整天對著一片門板講話,我都要精神分裂了啊!」「你失蹤的這段期間,我每天都無法工作,繞來繞去找你,我都快要往生了……」「我就是你爸爸啦!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沒得選啦!」

「我就是你爸爸啦!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沒得選啦!」《回家路上》劇照。 圖/公視提供
「我就是你爸爸啦!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沒得選啦!」《回家路上》劇照。 圖/公視提供

一位不擅言詞的父親努力的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的愛,但小風一句話就點出阿民的問題:「至少他(指網友)比你瞭解我啦!」青春期女兒對父親來說,簡直是個隱晦難解的大謎團,但其實女兒最想要的,早在對父親的抱怨中給了答案——瞭解。

愛的「聽」與「說」,原來竟是這般困難,不肯說、說不出、聽不懂、不想聽,太多排列組合讓回家之路崎嶇難行。

而劇中另一位父親「班長」(小風的網友),跟兒子吵架後把兒子趕出門,從此兒子一去不回。他只能偷偷去找兒子,在遠處默默望著他,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家。他懺悔說到:「我兒子埋怨我都不瞭解他,我都不多聽聽他說的話,看看他做的事。」於是班長開始學電腦、用手機,還兒子的照片上網交友,只為了想瞭解兒子的生活,包括他所愛的人。

父親與子女之間無法溝通交流,是許多悲傷故事的主軸脈絡。就像蘇打綠〈小時候〉歌詞寫的父子關係:「有時相處很難/想很多話很短/什麼樣的倔強/讓我們不說一句真心話。」李宗盛的詞也寫到,「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這些橫亙在父親與子女間的溝通阻礙,始終是影音作品的題材來源。

《回家路上》中,導演以兩組親子對照,點出父親雖然不瞭解子女,但他們依舊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在關心著孩子:「對牆說話」、「自問自答」、「苦惱糾結」與「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的方式可能有些笨拙、有些遲鈍、甚至強硬,因此引起孩子的反彈和抗拒,劇中父親班長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但他藉自身遭遇幫助了阿民與女兒化解了心結。當阿民的「祕密」被女兒所接納、理解,當小風確認父親的愛並未改變,雙方終於和解;同理、同情、同心終究可以化解親子間的隔閡。

父親與子女之間無法溝通交流,是許多悲傷故事的主軸脈絡。《回家路上》劇照。 圖/公視提供
父親與子女之間無法溝通交流,是許多悲傷故事的主軸脈絡。《回家路上》劇照。 圖/公視提供

我不夠好,但我仍然愛你

而獲第45屆金鐘獎多項提名的影片《我的爸爸是流氓》,改編自同名繪本,透過主角小男孩樂仔的眼光來看待世人眼中不甚理想的父親:他抽菸、喝酒、嚼檳榔,滿口髒話、全身刺青,甚至打罵老婆、找老婆要錢。

這個爸爸有多不理想?積欠賭債,甚至遭人毒打,讓母子三人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帶樂仔與弟弟進賭場,自己忙著賭錢喝酒,把小兄弟隨意拋在角落;心血來潮帶全家出遊,弟弟暈車吐了,爸爸一怒竟把母子三人趕下車,自己揚長而去。

於是樂仔到廟裡找心目中理想的「關公爸爸」傾訴煩惱。他傷心地問關公:「為什麼他是我爸爸?我不要這樣的爸爸。」關公告訴他:「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你沒辦法選擇爸爸,爸爸也沒辦法選擇你,但很多事情的真相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子。」

關公爸爸告訴樂仔:「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你沒辦法選擇爸爸,爸爸也沒辦法選擇你。」 圖/公視提供
關公爸爸告訴樂仔:「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選擇的。你沒辦法選擇爸爸,爸爸也沒辦法選擇你。」 圖/公視提供

面對學校作文題目「我的爸爸」,樂仔的異想世界開始浮現:爸爸成了親切的郵差、帥氣的警察、西裝筆挺的上班族、陽光健康的體育教練……這樣的爸爸多麼理想啊!可惜偏偏現實中的爸爸不是這樣。他是同學口中的殺人流氓、鄉親口中的賭徒、讓媽媽傷心流淚離家出走的爛男人,究竟要怎麼看待這樣的父親呢?

連爸爸都忍不住擔心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問樂仔:「你覺得爸爸很壞嗎?」樂仔沉默了一下:「我不知道。」

但是在爸爸許多奇怪行徑的背後,也隱約看出爸爸對孩子的愛與關懷。像是爸爸帶樂仔去刺青,媽媽哭著說夭壽為此跟父親對打,但父親其實是希望藉刺青嚇唬同學不得再欺侮樂仔;爸爸帶著醉意返家,見兩兄弟正洗澡,就拿起浴巾幫兒子擦澡、還叨念著「爸爸教你,要這樣洗才會乾淨。」又像是爸爸答應陪樂仔一起熬夜紀錄月全食,樂仔抵擋不住睡意,爸爸柔聲說:「你先睡啦!爸爸幫你畫!」

爸爸帶樂仔去刺青的怪異行,背後是父親希望藉刺青嚇唬同學不得再欺侮樂仔。 圖/公視提供
爸爸帶樂仔去刺青的怪異行,背後是父親希望藉刺青嚇唬同學不得再欺侮樂仔。 圖/公視提供

劇中爸爸不敢問的是:「那你愛爸爸嗎?」

這一句樂仔雖然沒有說出口,但導演在片尾以樂仔安然靠在爸爸身上熟睡的畫面說出了樂仔的心情:「爸爸可能有點壞,但你其實很愛我,我也很愛你,這樣就夠了。」

能夠在諸多負面的現實中看出父親的愛,樂仔是幸運又有智慧的,可惜世間裡有更多的兒女在面對不盡理想的父親時,卻只能用否定父親的方式以求自我保護,拚命說服自己不可以、也不需要愛父親,更不能對父愛有期待,這樣自然就不會失望和傷害。

但事實上,對父親的認同、對父愛的追尋,卻往往成為這樣的孩子一生艱難的課題,而救贖之道就是找出父愛存在的蛛絲馬跡;即便只有吉光片羽、靈光乍現,爸爸的愛只要給一點點也就足夠了。

「爸爸可能有點壞,但你其實很愛我,我也很愛你,這樣就夠了。」《我的爸爸是流氓》劇照。 圖/公視提供
「爸爸可能有點壞,但你其實很愛我,我也很愛你,這樣就夠了。」《我的爸爸是流氓》劇照。 圖/公視提供

我可能不會愛你,但我盡力

2013年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紀錄片《築巢人》中,陳爸爸獨力撫養女兒和自閉症兒子,既要工作賺錢養家,又要料理家務,還要面對病情永遠不會「變好」的兒子,生活本身就成一大挑戰。但他總能夠把事情做對、做好,總是抗壓恆忍、處變不驚、值得信賴,並也總是努力的撐起一個家,盡力的扛起他的職責。

面對兒子疾病帶來的不穩定性,他努力的目標就是穩住「家」的船舵,盡力維持著生活的秩序感、規律感,對抗日常照護工作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築巢人》為一部描寫一名父親如何照料自閉症兒子的紀錄片。《築巢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築巢人》為一部描寫一名父親如何照料自閉症兒子的紀錄片。《築巢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在家裡,他就是一個世人認定的好爸爸:餐桌上總是擺了滿滿的菜餚,有魚有肉有菜,豐富供給。他可以西裝筆挺騎著小折上市場,大包小包採買各式食材;得空便伴著孩子四處收集撿拾,陪他操作自己喜歡的活動。

在工作上,他就是一個專業認真的旅遊領隊:面對各種訂單需求,他總是盡力協調以滿足客戶。帶團出遊時,無論再怎麼疲倦,總能笑笑為旅行團員拍照。作為領隊,總是陽光爽朗,信手捻來各種笑哏炒熱氣氛。

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家裡的氣氛是永恆的低迷,家裡的聲音永遠是以電視為背景。30歲的兒子依舊像個孩子,身強體壯、卻高度依賴父親的照料,喜歡繪畫、收集蜂巢、有著摺紙天賦,另一方面卻也情緒不穩、喃喃自語、甚至對父親暴怒動粗。然而於父親將逐漸老去,兒子卻永遠不會長大。

陳爸爸是這樣形容自己每天回家的心境的:「每天固定做一樣的工作,我們終究是個一般人,回家就有一些工作必須要做。」當照顧孩子成為一份工作,甚至「只剩下」工作的成分,沒有薪水、沒有升遷、沒有休假,「父親這份工作」,再怎麼苦也無法辭職不幹。他說:「要逃,真正的大方向是絕對逃不了,也不會想逃,只是內心深層有個聲音會說這樣的日子要過多久,可是你有選擇嗎?」

30歲的兒子依舊像個孩子,身強體壯、卻高度依賴父親的照料。《築巢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30歲的兒子依舊像個孩子,身強體壯、卻高度依賴父親的照料。《築巢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於是在畫面中,我們看到面對兒子的陳爸爸大多時候眉頭深鎖,只有當領隊帶團時才不忘說笑活絡氣氛。 他煮了滿桌菜自己卻吃不多,只有短暫離家帶團出遊時才放縱胃口。影片中兩場慶生的畫面對映起來更令人難受——在家裡幫兒子慶生,陳爸爸強顏歡笑炒熱氣氛,但兒子鬧脾氣,他只能無奈地問「今年生日不快樂啊?」而帶團旅行時為團員安排慶生,一群人歡唱生日歌時,陳爸爸笑得開懷,彷彿是自己生日一般。

離家工作反而像是一個逃逸日常的出口。而回家作為「父親」角色,卻成了終身責任制的工作。導演在片中刻意放了一段陳爸爸將近1分鐘的游泳畫面,父親以其穩定的節奏泅泳水中,必須喘息換氣,才能安保自己不被溺斃,也不被水流帶往他方。

影片結尾是晦暗艱辛的,如同真實人生。陳爸爸帶兒子上山健行,卻自顧自的向前,偶爾回首查看,口中催促兒子加快腳步,前方等著他們的卻是一片黑暗。導演放上一段父親酒後無奈吐出的真言,真實但也最令人嘆息,說盡為父的壓力、辛酸、還有人生無望之感。

父親心事誰人知?或許我們常把「父親身份」看得太過偉大,對某些人來說,它只是一份工作,它也必需是一份工作,如此才能冷靜理性地恆常操持,身心不至於崩潰瓦解。

影劇落幕之後

過往家庭中的父親角色,除了賺錢養家,其存在感的弱化幾乎成了普遍寫照,似乎總在單親或生活有了變故時才被凸顯且立體起來。

然而,心理學研究已清楚發現「父親」在孩子的心理發展中有其極為重要的角色,功能絕不遜於母親。父親是孩子是否能發展主體性的關鍵人物,是切斷孩子對母親過度依附的力量,「父愛缺失」或「父親功能不彰」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往往延續一輩子,不僅影響日後的親密關係,連帶也會被複製到與自己子女日後的相處模式。

日本作家岡田尊司在著作《父親這種病》中提過,「父親的存在並不只意味著現實的存在才是存在。內心的父親形象是什麼樣的,比現實父親的樣貌更為重要。...即使有些缺陷,孩子還是想愛父親,也想要相信父親是值得愛的人,這麼做能讓孩子自身獲得幸福。」

所以,看看戲劇與紀錄片是好的,看那些典型與非典型的父親,看那些存在或存而不在的父親,然後,找一處安置自己與父親的關係,在心裡說聲:「爸,我想你了。」

*《回家路上》、《我的爸爸是流氓》與《築巢人》全片,可上「公視+」網站觀賞。

對某些人來說,「父親身份」只是一份工作,它也必需是一份工作,如此才能冷靜理性地恆常操持。《築巢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對某些人來說,「父親身份」只是一份工作,它也必需是一份工作,如此才能冷靜理性地恆常操持。《築巢人》劇照。 圖/公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