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軒/重返鹽埕輝煌年代:高雄產業發展的未來該往哪走?
鹽埕區,曾經是高雄最熱鬧的一個區,作為鹽埕區主要幹道的五福四路,也曾經是高雄最亮麗、最摩登的一條路。
鹽埕埔鄰近海岸,早在日據時代之前,就是著名的鹽產地,一片一片的曬鹽場,產出鹽巴,因此獲得鹽埕埔的名稱。日本人來了之後,在台灣大量栽種甘蔗、輸出蔗糖,鹽埕埔也開始從鹹鹹的鹽、轉為生產甜甜的糖。因位於港口旁,客商往來,鹽埕埔繁榮得早,是早期高雄最熱鬧之地。
工業發展造就的輝煌年代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遷台,經建計畫中延續高雄在日據時代已奠下的工業基礎,將高雄定位為工業重鎮,初期發展成衣、皮革、鞋業、玩具、塑膠製品等民生工業,將一批又一批「Made in Taiwan」的商品從高雄港出口到全世界,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曾高居世界前三名。其後發展重化工業,包括機械、金屬、石化、造船等,並興建中鋼、中油、中船等大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提供給中下游廠商做為原料。
便宜的人力,加上出口的優惠政策,讓高雄的工業全速前進。高雄工業的引擎每天轟隆轟隆地運轉,造就了高雄的輝煌年代,更造就了亮麗的五福四路。白天,五福四路上報關行的打字機滴滴答答不停歇,訂單電話響個不停,代書樓、律師樓、會計師辦公室人來人往,業務滿檔。這廂老闆們錢賺得滿缽滿盆,到銀行存錢、到林立的號子(證券行)炒股票,那廂老闆娘們在崛江的舶來品店買得天昏地暗,缺了貨還不斷打聽下一批美軍艦隊何時進港、貨是不是就補進來了。
華燈初上,五福四路更是忙碌。為了招待來台下訂單的外國商務客人,老闆業務們必將客戶帶到華王國際飯店吃一頓派頭的晚餐、到夜總會跳個舞,再帶到愛河旁的露天咖啡座吃點冰淇淋;若客戶時差發作睡不著,繼續續攤,帶著客戶坐計程車到西子灣看海、坐渡輪到旗津吃海鮮。
就讀五福四路上鹽埕國小的學生,常常沒多久就發現身邊的座位又空了,原來又一位同學家中致富,到美國當小留學生去了。工業的引擎,帶動工業本身的蓬勃,也創造了周遭的商機,帶動服務業的蓬勃發展。那真是個輝煌的年代!
產業轉型的企圖
時光步入1980年代後期,台灣勞動成本上漲,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製造業撐不住,紛紛南移或西進,高雄的工業引擎終於安靜下來。但是工廠走了,人也空了,五福四路上的報關行、代書樓、律師樓一一關上,老闆們搬到東莞,老闆娘們改在東莞血拚,外國客戶也不來了,飯店、夜總會、小吃攤、計程車,大家都進入最長的小月。鹽埕區五福四路,從一顆亮麗的瑰寶,黯淡下來。
20多年後,2000年代後期,鹽埕區終於再一次等來了契機,這一次,鹽埕區從觀光業爬起。2006年就任高雄市長的陳菊,決心打造高雄為「亞洲新灣區」,擺脫煙囪、擺脫汙染、擺脫藍領城市的印象,將高雄轉型為以觀光、文創、會展、軟體產業為亮點的現代化都會城市。鹽埕區為山、海、河、城的交會點,文化底蘊豐富,成為高雄推動觀光的首要重點區域。
豐富多彩的駁二藝術特區、個性獨特的倉庫區街頭藝術、令人垂涎三尺的鹽埕傳統美食、年輕人回流創業所經營的文青咖啡店與特色民宿……鹽埕區和五福四路終於再度復活。觀光人潮與遊覽車一部一部駛入,讓這已經卸妝了的鹽埕區一時之間還準備不及,好多街區都仍荒蕪,但旋即精神奕奕的趕緊裝扮好迎接客人,迎接再一次的璀璨。
然而,觀光產業相當容易受到外在政經環境波動的影響。五福四路才剛要迎來再一次的輝煌,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職,兩岸關係急凍,中國限縮陸客來台人數,兩三年不到,五福四路又蕭條下來,當年響噹噹的華王國際飯店、華后國際飯店就此熄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再度重擊觀光產業,高雄觀光文創產業從業人員紛紛被迫休假、減薪、甚至被解雇。
鹽埕區與五福四路的起落,同樣發生在高雄其他地區,是整個高雄產業發展史的縮影與描繪。只是老高雄人看著五福四路的凋零,心中感觸最深。
城市發展的關鍵
這些年來,原本以工業與製造業為主的高雄,面臨勞工成本上升、環保意識高漲的挑戰,廠商紛紛向外移出。退下來的傳統產業勞工們無處可去,只能往服務業發展,開設小吃店、小商店,然而這些市民們面臨彼此激烈的競爭,以及越來越多國際連鎖品牌進駐的競爭,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談不上獲利。
為了拯救高雄經濟,市長陳菊在任內將高雄的產業重心轉向觀光文創與會展產業,因此近十年來高雄各地大興土木,興建硬體設備,包括衛武營、高雄展覽館、輕軌、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遊艇碼頭等,希望以觀光等產業彌補工業退為配角後造成的工作機會流失、經濟衰退等問題。
然而,這樣的策略是否能夠有效讓高雄的經濟回春?
在都市經濟學的理論中,城市發展有所謂「核心產業」、與「外圍產業」之分。核心產業為一個城市的比較優勢所在,由於有優勢,發展得就快、也大,同時不只自己發展得好,還可以透過產業連結效果帶動上游、與下游產業的發展。接下來,這群核心產業的壯大連帶的可以創造一系列為了服務「核心產業」而產生的「外圍產業」。
例如在鹽埕區的例子裡,核心產業就是高雄的工業聚落,石化、金屬、機械、製造等,隨著工業聚落的壯大,需要報關行幫忙出口業務,需要代書、律師、銀行、證券行等的服務,因此拉抬了第一圈的外圍產業。而核心產業從業人員以及外圍產業從業人員都有大量的生老病死、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的需求,例如這些人需要吃美食、需要買衣服、需要上學補習、需要買房租房、需要看醫生,這些需求就拉抬了第二圈的外圍產業。
換言之,一個城市需要有堅實的、穩定的核心產業,才可能繼續創造外圍產業,達到人民就業穩定、城市經濟成長的目標。以觀光文創、或會展產業來擔任一個城市的核心產業,風險相當的高。這些產業,都是屬於被動等著人進來的產業,產業發展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太高,舉凡國際政局、國與國關係、油價波動、飛安事件、流行性疾病傳染,都可能影響人潮流動能力,使人進不來、使產業完全停滯。
相反的,以工業擔任一個城市的核心產業,是比較適合的。行政院主計總處每五年編制一次的產業關聯統計,每每顯示製造業的產業連結效果最強,服務業的產業連結效果相對弱了許多,代表製造業拉抬其他的產業的引擎馬力最強。
此外,工業發展是人類科技進步最主要的來源,因為人們想要更快、更好、更便宜地生產產品,就會對於地球上的各種原物料不斷做試驗、對於高效能生產方式不斷做研發,促成科技的長足發展,更催生教育產業的壯大。此外,優質的工業產品可以主動行銷到世界各地,受到外在因素干擾的風險相對較低。
高雄不應該自廢武功
高雄的工業基礎相當雄厚。這些年,雖然大量勞力密集產業出走,然而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努力之下,高雄加工出口區與科學園區均進駐了不少資本與知識密集的電子電機廠商,高雄造船與機械工業累積的實力亦在新世代的遊艇產業中亮眼展現,金屬工業累積下的實力更在扣件產業發光發亮,台灣民間人才的韌性實在不容小覷。
而引發相當多爭議的石化產業,這些年所製造的產品默默地提供關鍵材料予國內紡織產業、汽車工業、面板產業、建築材料等產業,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台灣能夠馬上組織口罩生產線、幾個月內從國內用量不足達到不用再管制出口,石化業所提供的原材料更扮演了至為關鍵的角色。
況且,疫後世界將是如何?全球化浪潮是否即將倒退?各國是否都必須部署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能力?這些問題的可能性都無法排除,因此保留工業實力、以不變應萬變,是此時的硬道理。種種考量之下,高雄的產業發展絕對不應該自廢武功,高雄反而應該更堅定扶持工業發展,幫助這些產業繼續精進、繼續擴張,讓工業再一次成為高雄的核心產業。
讓產業發展與環境品質共存
只是這一次,在天平的另一端必須更仔細考量多年工業污染對於高雄市民與環境健康的傷害。為了加速達成工業生產方法的綠能化與產品的高值化,高雄市府必須恩威並施,補貼與罰則一起端出,使產業發展走向更優質的方向。
此外,高雄也需要中央的支援,在教育方針上做出調整。過去廣開大學之門的教育政策,造成各大學為了吸引學生,紛紛開設管理學院,使原本可以進入技職教育體系、獲得扎實實業訓練的生員都拿到了同質性過高的學歷與訓練,造成一邊是青黃不接、苦等無人,另一邊卻是供過於求、許多人落得在職場上載浮載沉。若能再次著重技職教育,培養新型態的產業人才,將為工業發展更助一臂之力。
高雄市民剛用選票告訴所有人,只在嘴巴上說愛高雄是不夠的,高雄人願意傾心託付的對象,絕對必須是真心愛高雄、真心想為這塊土地付出的人。因此接下來不論是誰擔任新任市長與市府團隊,都絕對必須以更謙卑、更悲憫的誠意與態度,一方面發展核心產業工業,為所有市民的就業與生計謀出路,另一方面更要解決工業污染對高雄所造成的問題與傷害,讓產業發展與環境品質二者目標可以共存。
(原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Voicettank」,原標題為〈從五福四路的起落看高雄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