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眾更小眾的音樂:瞪鞋搖滾與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小川林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比小眾更小眾的音樂:瞪鞋搖滾與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成員今年已是快要60歲的爺爺級人物。 圖/取自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成員今年已是快要60歲的爺爺級人物。 圖/取自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裡最後的吻別與耳語,就算過了16年,直到今天,仍是影迷們津津樂道的電影經典畫面之一。

畫面是這樣的,男主角比爾莫瑞在他要離開東京的那天,在新宿街頭輕輕吻了女主角史嘉蕾喬韓森,並在她耳邊說了一句話,讓原本因離別而覺得鬱卒的女主角會心一笑。接著,低沈鼓聲如海浪般緩緩湧來,吉他貝斯層層疊上,歌曲播完,電影結束。

此後,這首名為〈Just Like Honey〉的20秒前奏,成了樂迷及影迷同溫層之間,彷彿通關密碼的存在,連結並共享了80年代音樂,以及剛踏入21世紀的電影世界。

瞪鞋搖滾代表: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這首歌的演奏者,是瞪鞋搖滾開山鼻祖之一的蘇格蘭樂團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下稱JAMC)的兩名主要成員Jim Reid及William Reid,今年已是快要60歲的爺爺級人物。JAMC於1983年出道,1999年休團,一直到2007年才復出,中間換過許多任鼓手及吉他手(草創期鼓手Bobby Gillespie還跑去另外組了名為Primal Scream的樂團,竟也成為另類搖滾名團)。

JAMC的樂風深受60年代實驗搖滾代表樂團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及70年代前龐克代表The Stooges之影響,他們也是Joy Division的大粉絲。若追溯這些前輩樂團的曲風,並且畫出一張系譜,可發現JAMC的音樂其實融合了噪音、迷幻、龐克、搖滾等元素,因而發展成了搖滾的支線另類搖滾的支線——瞪鞋搖滾(對的,就是支線的支線)。

JAMC一共發了7張專輯,第1到第6張發行於1985至1998年之間,隔年休團。其後於2007年宣布復出,不久後即登上世界三大音樂節之一的Coachella,與前述《愛情不用翻譯》裡的史嘉蕾喬韓森一同演出名曲〈Just Like Honey〉。隨後一直持續樂團事業至今,2017年發行的第7張《Damage and Joy》,則是他們睽違快20年的回歸之作。

Slowdive在2014年復出。 圖/維基共享
Slowdive在2014年復出。 圖/維基共享

Ride也於2014年復出。 圖/取自Ride
Ride也於2014年復出。 圖/取自Ride

瞪鞋是什麼?

那麼,瞪鞋搖滾是什麼?

關於瞪鞋(shoegaze),這一曲風名稱的由來其實蠻逗趣的,就是樂團在表演時通常站著不動,低頭專注看著腳下的效果器,貌似在看著自己的鞋子一樣。

瞪鞋團主唱的聲線通常類似喃喃自語,好像沒在認真唱,整體音樂節奏不太快,關鍵是吉他及貝斯製造的大量失真效果及白噪音。瞪鞋團跟台下樂迷幾乎零互動,樂迷則被層層堆疊的音牆包圍,沈浸在樂手營造出來既迷幻又嘈雜的氛圍裡。當噪音大到開始分辨不出到底是什麼樂器時,就算是達到效果了。

從流行音樂史溯源,瞪鞋一詞很可能源於著名的英國音樂刊物NMEMelody Maker。瞪鞋一詞,不管是戲稱也好,或是流行音樂史上的分類也罷,這種搖滾樂中的支線的支線,注定是小眾又短命。

此樂風始於1980年代初期,約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為高峰,隨後,這股風潮被美國油漬搖滾(grunge rock)如Nirvana;以及英倫搖滾(brit-pop)如Blur, Suede, Oasis等取代。有者認為,約莫1995年左右,瞪鞋已亡,此說法源於另兩團瞪鞋代表Slowdive及Ride於該年解散(近年他們也復出了,這是後話)。

不過,綜觀整個流行音樂史的脈絡,也不乏有人說龐克已亡、搖滾已亡、油漬已亡,曲風典範的轉移再平凡不過。2000年以後,不少瞪鞋祖師爺紛紛復出,更有新團加入,可以說是一波瞪鞋復興。

瞪鞋鼻祖My Bloody Valentine。 圖/有象文化提供
瞪鞋鼻祖My Bloody Valentine。 圖/有象文化提供

成立30年的Swervedriver。 圖/取自Swervedriver官網
成立30年的Swervedriver。 圖/取自Swervedriver官網

美麗噪音:瞪鞋的誕生、消亡與復興

這一波瞪鞋復興,放在整個瞪鞋搖滾的興衰沿革下,或許可看出一些端倪。有部獨立紀錄片可作為認識瞪鞋團的入門大補帖——《Beautiful Noise》。

此片以編年方式,從1979年創團的Cocteau Twins開始,順著時間軸介紹到1990年的Slowdive。除了順著樂團成立的年份一組組介紹,也穿插補充昔日的演出影像,搭以影片拍攝當年(2014年左右)的訪問,請這些鼻祖樂團們聊聊20年前的瞪鞋夢。這部如教科書般四平八穩的瞪鞋紀錄片,在昔日影像回顧及樂手訪談的對照下,顯得非常有趣,也增加了紀錄片的可看性。

比如有個片段收入訪談人問JAMC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主唱Jim用冷冷卻又有點挑釁的語氣回答:「因為我們很棒,比其他人的音樂都屌,很多人的音樂根本垃圾,聽了讓人想睡覺,說真的就是垃圾。」當記者問:「有人說你們是最棒也是最爛的樂團,你覺得呢?」就會得到「我最喜歡的顏色是金色」這種無釐頭的回應。

片中也訪問了1988年創團的My Bloody Valentine,作為奠定瞪鞋地位的鼻祖團之一,訪問篇幅不少。印象深刻的是,樂手之一提到他們與樂迷之間的互動:「開始五分鐘,台下的觀眾會比中指,過了五分鐘你會看到他們慢慢放下中指,然後又舉起來,我喜歡這種持久戰。這不是互相折磨嗎?但我們喜歡這樣。」

而其他樂團對My Bloody Valentine的評價,也點出了大多瞪鞋團的特色:「如果要你告訴我四句My Bloody Valentine的歌詞,你根本說不出來,因為大部分的時候你不知道他們在唱什麼。但就是要這種感覺。」另外,也有人認為這些不知道在跩什麼的瞪鞋團很不商業,沒有好好把握鎂光燈下短短的10年,最終導致「滅亡」。

不過,時序又過了10幾20年,鎂光燈重新回到他們身上。約莫2000年以後,除了JAMC,My Bloody Valentine也於2007年復出;Slowdive及Ride則在2014;即將首次來台演出的Swervedriver也於2008年復出。同樣在2000年左右,也有一批新力軍誕生,在瞪鞋曲風的基礎上,融合更多元素,發展出Nu gaze,即新瞪鞋。

台灣樂團Doodle曾受邀至「第一屆瞪鞋音樂祭」演出。 圖/取自Doodle
台灣樂團Doodle曾受邀至「第一屆瞪鞋音樂祭」演出。 圖/取自Doodle

日本樂團broken little sister曾獲邀參加「瞪鞋音樂祭」。 圖/取自broken little sister
日本樂團broken little sister曾獲邀參加「瞪鞋音樂祭」。 圖/取自broken little sister

小結:瞪鞋在亞洲

2000年以後,瞪鞋老團陸續復出,各地新瞪鞋團百花齊放。一方面是80至90年代的瞪鞋曲風原本就極具實驗性質,走得比時代更快、也更前面;另一方面是10幾20年後的現在,各類樂風歷經融合及突變,加上各類樂迷的分眾化,對音樂的接受度也比上一代更為寬容開闊,時代才總算跟上了瞪鞋的腳步(當然這是比較浪漫的說法)。

回到亞洲,上海的東亞自賞盯鞋音樂祭已舉辦了5屆,據年紀不到30歲的主辦者表示,他希望此音樂祭能像嘻哈之於成都、民謠之於雲南一樣,發展出上海的獨立音樂祭。《衛報》也刊出了一篇亞洲瞪鞋團的訪談,不管是來自東京、上海或台灣的樂團,雖承襲自英倫瞪鞋,但也都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內化出各自的新瞪鞋風格。

在台灣,也有瞪鞋同人粉絲頁「瞪入膏肓」舉辦瞪鞋音樂祭,2018年已是第10屆。不過就如一篇樂評指出,因台灣本身沒有像英美一般的瞪鞋淵源及背景,於是樂團及樂迷在接觸新瞪鞋時,「可能比倫敦的年輕人還容易上手,將瞪鞋歸納到廣義的迷幻搖滾,與全球迷幻場景再現一同在半空漂浮。」

總的來說,因當今流行音樂風格更為破碎化,新瞪鞋樂團反而因此更能夠在英倫瞪鞋的基礎上,與後搖滾、後龐克、後金屬等等各種「後」現代音樂元素融合得宜,這也難怪樂迷總是把瞪鞋、新瞪鞋跟夢幻流行(dream pop)、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搞混。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 《愛情不用翻譯》結尾及插曲〈Just Like Honey〉。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