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真的那麼重要嗎?
幾年前知道「淘寶」這大陸購物平台,內心受到很大震憾。它賣東西的價格,大大動搖我對一些商品的固有價值概念。
從前我覺得可愛的文具和餐具,曾經花一百到幾百塊去買的東西,淘寶只需1/10的價錢?!夜市東西算廉價了吧,但路邊攤賣$150的頭飾,淘寶只賣$30,而且是兩個!自從逛過淘寶,便對所有夜市小商店、五金百貨、甚至大百貨公司,所有 Made in China 的商品價格失去信任。從手機吊飾到家電,即使有外國品牌的包裝,也會起疑:這個在淘寶的價格便宜很多吧?那其實它的價值是多少?
標價的巨大落差讓我疑惑,有點心動但同時卻相當提防。心動的原因只有一個:貪便宜。本來以我的經濟能力,只能夠負擔有需要或偶爾買十分喜歡的東西,但若以淘寶的價錢,只要有一點點喜歡,無論有沒有用,亦能豪氣地通通買回家。花少少代價滿足多多物慾,不好嗎?
抗拒的原因則比較複雜。東西便宜到超乎我的認知,不禁疑慮,這麼便宜究竟是佔了誰的便宜?商品的設計師?血汗工人?對環境的毒害與污染?我滿足物慾,善待自己的背後,是否虧待了誰?雖然買貴的東西很可能仍逃不過上述風險,但過份低廉的價格令我格外心虛。
除了擔心我佔的便宜來自對他人的剝削,也因為它傷害了我的感情。例如我鍾愛的幾位外國插畫家,他們的周邊商品循正途買並不便宜,可能要考慮很久,依靠生日諸如此類的藉口,多番掙扎才決定下單。獲得以後萬分珍惜,每次使用也感到愉悅。那物件已不只是一個物件,還包含了感情投射。若不小心得知淘寶竟以賤價發售,真是哭笑不得,亦為我喜歡的這些品牌及創作者感到不平。(但是要坦承,對於沒有特別感情的東西,我的道德感會隨之減弱。)若是朋友送的禮物,更萬萬不願意知道淘寶賣多少錢,擔心萬一知道很廉價,好像連朋友對我的心意也被它貶值了。
最後一個情願多付錢的微妙理由,是因為從自己身上發現人性的犯賤。太容易取得、物資過盛,無形中會鼓勵人們揮霍。
例如現在的平價時裝,有些便宜到穿一兩次便覺得「回本」,更有些貪便宜買了根本沒穿過。購買者因為付出得少,浪費掉也沒有感覺。但一件成衣的製造,無論最終定價多低,也耗損一定的地球資源,丟棄或回收後亦會做成環境的負擔,並不只發票上印的價錢而已。
淘寶是極端的例子,其實我們身邊每天也充拆廉價的食品,習慣後幾乎沒有感覺。大家只會在漲價的時候在意,卻很少懷疑本來為何那麼便宜。
像市場上大部份工廠式出產的雞蛋,便宜到甚至有人拿來丟拿來玩也不覺得可惜。若不挑剔,一般雞蛋幾乎沒有人吃不起,現代人唯一的食用限制只是怕膽固醇超標。可是自從我家開始改買自由放牧的雞蛋,價格從四、五塊躍升為十元以上一只,我才忽然對雞蛋很「有感」。並回頭思考為什麼有些蛋可以那麼便宜,為著提高生產效益,會不會不擇手段?除了過度虐待禽畜,有沒有可能也用了有害的化學飼養方式?
以同樣的家用預算,卻要負擔更貴的食材,結果只能少吃。卻發覺這也是好事。瀏覽做蛋糕的食譜,看到有些蛋糕小小一個便用六只蛋,內心哇然,覺得太奢侈了吧。改做別款只用兩只蛋的。這種斤斤計較與自我克制的心態,從前沒有體會過。另一方面,從享用荷包蛋和有蛋的料理,感覺特別珍貴與享受,這種因珍惜而來的愉悅,從前也沒有體會過。發現原來多付出的代價,不單只讓母雞活得更人道,也讓我變得比較愛惜資源和知足。原來有時候唾手可得並不是福氣,因為根本不懂得惜福。
時常聽到有人說「因為太便宜就忍不住買了」—即使那東西根本多餘;「丟掉也不可惜,又不貴」—沒有負擔使人容易傾向浪費;「一次多買比較划算」—物資過盛容易助長揮霍。這些心態我都了解,因為多少也經歷過。但漸漸覺得「便宜、划算」的重要性,似乎被現代社會過份吹捧和高估了。讓很多本該有經濟能力選擇的人,也盲目追求便宜,結果成為另一種浪費。好像很精明,但其實被售賣者的促銷手段迷惑,失去理性選擇的能力。
「價格」與「價值」並不掛鉤。如果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即使是0元的贈品,硬要帶回家只會白費資源和浪費空間(寸金尺土最昂貴!)。表面像賺到,事實是負資產。貪便宜的「貪」也是一種負擔,讓人不得自由。看清物件對自己的價值(無論實際或精神上),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觀,不輕易被低價誘惑,我覺得這樣消費才更精明,對自己或對環境也比較好,也許還可以從惜物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