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要繞過的地雷話題
在個人經驗裡,跟台灣人聊天時,有些地雷話題能繞過的最好不要發表意見,閒聊也得特別注意,以免不自覺失言引起不快。有一些話題還沒深入,便能嗅到敏感的氣氛,有些我卻真的碰過釘子才學乖。
政治人物和政黨
幾年前受邀參加分享會,自我介紹的時候,我說我是香港人,小時候住在九龍區,跟台灣總統馬英九同一家醫院出生。還以為這是能讓台灣人感到親切的連結,而且當時馬英九第一任還沒做完,並不是現在的9%。可是說完這句話,便看到在座一位中年男士臉色一沉,不自在地變換姿勢。直覺告訴我這個連結並沒有讓人感到愉快。話題很快帶開,但後來仍留意到這位先生是最早離開的一個。
來台灣之前我對政治和選舉毫不敏感,最初在台灣認識的朋友都是貓友,大家只談貓不談時事。漸漸接觸其他本地人,才察覺很多台灣人都有頗鮮明的政治立場。有些人毫不掩飾,樂意高談闊論甚至戰意高昂,有一些則極力閃避任何政治話題。無論立場強烈到在呼吸間也流露或藍或綠的色彩,或是刻意隱藏到嘴巴好像上了拉鏈,背後都蘊蓄著滿滿的情緒。幾年來默默觀察,發覺這些情緒都有很深的「因」,才有此刻的「果」,外來人大概只能聽,很難有足夠的理解去加入討論。
台語
雖然早於八十年代便因為流行音樂而接觸台灣文化,但在台灣生活前我對台語一無所知,根本沒接觸過。台語於我而言就像泰文、菲律賓話、越南話那麼陌生,聽著有一點獵奇的趣味。有一陣子我每晚追看台語八點檔,演員非常用力地演出一些十分誇張的劇情,頗富娛樂性。鸚鵡學舌地重覆一些台語單字覺得很好玩,例如「到撒鋼」是幫忙,「吾Man」是不用。
有次跟同事閑聊,不知怎麼說到八點檔劇情,我說看到男主角煞有介事地示愛,但因為是台語所以我只感到好笑。同事不悅反問為何台語好笑,我頓時知道說錯話了。其實並沒有不敬或取笑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演員深情的表情我看得懂,但他嘴巴講出的話語,對我來說卻是陌生又奇特的音節,當中的落差讓我感到很奇妙,不應該說「好笑」。
那同事平常對我很好,失言引起小誤會讓我十分懊惱,但自此便緊記,台語是很多本地人極力捍衛的母語,母語是一種尊嚴。不是台灣人不能開玩笑,而是玩笑和尊重之間的平衡如果拿捏不好,不單只不笑,還會傷到別人的心。
中國
小時候在英屬香港,或後來在澳洲的日子,「中國」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客觀的名詞,有點距離和感覺中立。但近年在香港和台灣生活,說到「中國」似乎已經沒辦法保持平常心,提到「中國」就帶著某種張力,變成一個敏感詞。
我接觸的很多台灣人,都很重視台灣的身份,例如他們在國外會強調自己是Taiwanese(台灣人)而不是Chinese。這樣強調其實令我有點疑惑,因為在我的認知裡,Chinese泛指華人,Chinese Culture泛指中華文化,Chinese food是中菜統稱。
假如我說台灣人是Chinese,在台灣吃的中式菜是Chinese food,其實並沒有否定或抺殺台灣的意圖,只是那是更大的一個分類。但若要依從某些台灣人更嚴謹的語言規則,是否需要被糾正呢?有時候我想說「中國人......」,其實指華夏、漢人的意思,為著避免讓台灣人誤會我指現在的中國,只好改口說「華人」,說現在的中國和中國人的時候,則說大陸和大陸人。
有些人習慣稱呼中國大陸為「內地」,這不是我慣用的詞彙,所以從沒考究它的涵意,後來發覺有些人說「內地」、「內地人」也是會遭到評批的,反對的人說台灣的內地嚴格來說是南投。這又讓我學到一個政治正確(或不正確??)的說法。
當我說在台灣要繞過一些地雷話題,並不是要抱怨跟台灣人相處有困難,而是一起生活久了,我漸漸明白這些「地雷」只是外露的冰山一角,這一角下面是深植的、盤根錯節的恩怨和情感。
如果認識一個地方像認識一個人,知道對方喜歡聊什麼、吃什麼,當然可以使關係愉快,但是知道他的痛點在哪裡不要碰、什麼話題該忌諱,才是更細緻的了解,懂得這些才更懂得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