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得自己該有理工素養的那些文科人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覺得自己該有理工素養的那些文科人

photo credit:ingimage
photo credit:ingimage

最近人渣文本大大寫了一篇〈覺得自己很有人文素養的那些理工人〉,引起許多的討論,大體上裡面的觀點我多是贊同的。不少理工人在看待人文學科時,確實很容易有一種觀念就是:你們懂的,其實我花點精神也會懂,我們懂的,你們可能花一輩子都不一定會懂。我們確實很少碰到文科人會「自以為」很有理工知識,但是骨子裡我卻好期待文科人也能夠有這種自大。

其實理工跟人文在知識屬性上的差異,已有許多哲學家用盡一生的努力在探討。如果用個粗略比喻來說明的話,理工知識的累積比較像是蓋大樓,蓋完第一層才能再蓋第二層,循序漸進,而現在有許多都已經蓋得像高樓大廈了。文科知識就比較像聚落,由許多不同的門庭、房舍所組成,發展至今也已經是很大的群聚。但是逛大樓跟逛聚落的方式跟視角不盡相同,各有各自的情調及功能,實難有優劣之分。

我們可以說有些理工人驕傲、粗魯,因此常用高樓大廈的標準在睥睨文科知識,但是我們卻也不難發現有些文科人在自我設限下,表現出來對於理工的過度排拒。以學院裡的狀況為例,理工在許多文科人的眼中幾乎是一道無可跨越的高牆,如果問大家「科學重不重要?」大概很少人會反對,但是如果進一步問,你要不要來共同參與,那答案可能是「我很想……但是……我對於這個議題不太熟……」,反正就是謝謝再聯絡的意思。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理工與人文原本就是融通的一體,部分理工人被批評自以為是,可能源自於他過去所受的文科教育中,對於人類文明的某些描述原本就是殘缺的。例如我們的文科教育常常不自覺地顯露出自己與理工之間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不僅各幹各的,甚至是無意間的自我矮化(例如暗示他們錢多,我們錢少),以及不自覺的自我膨脹(例如暗示我們精神富足,他們膚淺貧乏)。也因此雖然文科人不滿部分理工人的跋扈囂張,但自己另外造就的卻也不過是與理工知識分道揚鑣的文科人。

這樣的推論並不是無中生有,看看記者遇見政治人物或名人都會積極提問,遇見科學家或工程師就瞬間變成矮一截的學生,只能頻頻稱是、照單全收;我們的各種文學作品中,幾乎找不到跟理工相關的題材,電視劇中沒有理工、電影中沒有理工、流行音樂中沒有理工,所有原本應該由文科生大顯身手的各種文化產出,幾乎都是理工的絕緣體。這是向理工致敬嗎?還是我們壓根把理工視為文科的禁地?還是我們的文科人壓根不覺得自己應該擁有理工素養?

自從五十多年前英國的「兩種文化」論戰開始,科學與人文間的斷裂,這已經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老議題了。只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相信找個科技大老跟和尚講講話就是科學與宗教的交會,安排科學家跟文學家聊聊天就叫科學與人文的對話。在這麼薄弱的溝通基礎上,他們究竟是在相互溝通還是在彼此誤解,恐怕都還是一個謎。

文科人可以不用會算微積分、不用會解薛丁格方程式,但是他可以瞭解科學的歷史、科學的過程、科學的方法,並不需要把自己完全當成是理工的局外人。教育的偏食,往往讓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破壞了對於知識的品味,彷彿知識只是一種換算成績,最後能夠兌換功名的工具。我們要知道理工人的壞品味,文科人也是難辭其咎的。要把我們某些人眼中跋扈的理工人教會,除了告訴他「謙虛一點,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之外,可能需要有更多願意將理工納入思考的文科教育,才能避免創造出更多我們彼此眼中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