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老街成為「一萬人造訪一百萬次」的地方? | 林承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如何讓老街成為「一萬人造訪一百萬次」的地方?

小鎮裡的風格店。 圖/作者自攝
小鎮裡的風格店。 圖/作者自攝

社會的發展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這種動態的變化過程,如要追溯其中的脈絡,還真是令人感到無比弔詭,往往當下看似是一個錯誤無比的政策,政府失能,產業失調,但回過身來,卻反而成為孕育下一個新時代發展的契機,尤其當時代越來越多元,對於成功的定義產生了全所未有的軸轉,百花齊放萬家爭鳴的年代,也是滋養下一個新典範的始點……

過去年代,如果你居住在鄉下,「離鄉背井」似乎是一種「功成名就」的象徵,似乎唯有那些書唸得不多,且不太有上進心的小孩,才會安分守己的留在家鄉,也許繼承家業,也許做個小生意,也許找一份安穩的公職,尋求一份平穩的生活安頓,而這樣的小鎮故事,在過去數十年不間斷在各地上演,尤其當都市消費型休閒發展到一個瓶頸,隨著人性返璞歸真的牽引,找個假日,投入大自然環抱,似乎成為現代人忙碌生活中的救贖,當到「農村住一晚」的下鄉行程逐漸蔚為一股風尚,曾經被拋棄般的小鎮,因為遊客蜂擁而至,似乎感覺重燃一線生機。

這時,嗅覺靈敏的商人,也看到這個發展趨勢,因此各式各樣的對應需求,也就順勢進入全台各地老街,從吃的,玩的到用的,外地商人看重的是這些旅客的消費力,在考量現實利益下,是不是與在地有連結,那原本就不在其所考慮之範疇,因此當我們能輕易在淡水老街買到三峽金牛角,在三峽老街買得到大溪豆干,在九份山城買得埔里甘蔗汁,在南庄街道看到莫名的珍奇異獸,面對這樣的老街消費文化,我們是該慶幸其多元並稱之貼心,還是弔念其內涵空洞之缺無?

但這一點,不令人感到意外,善良單純的在地人,有時反而是成就此現象的幫兇。試問,好不容易有人願意出高價來承租,如果那塊土地早已閒置已久,在商言商,難道你會輕易拒絕?其次,當過去的教育從未告訴我們這塊土地的美好,當近年來一群一群的年輕人重新肯定你的家鄉,也許重燃心中的光榮感,但總覺得年華老去,一切時不我與?因此只能放讓老街,繼續走向一個消費的戰場,提供遠道而來消費者,解渴溫飽並滿足伴手禮購物慾望的消費行為。

商人去脈絡化的操作,看似淺根,但這也是讓他們能不斷遊走全台各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對應而已,而服務供需雙方無意識下的協奏,也種下不久將來台灣將只剩下一條老街的命運,這將是一條名為「台灣老街」的怪獸,雖然內涵看似充滿特色,且便利性十足,因為只要花上幾分鐘,就可採購全台各地重要農產品及伴手禮,這樣去脈絡的做法,其實跟位於都市區裡的百貨公司超市美食街沒什麼兩樣。而這是我們要的老街嗎?難道好不容易下鄉,卻只能享受到這樣淺根的品質?

光怪離奇的老街攤位。 圖/作者自攝
光怪離奇的老街攤位。 圖/作者自攝

圖/作者自攝
圖/作者自攝

當然從過去至今,也有許多在地有志之士,期盼透過不同形式的投入,打算推廣在地文化的美好,但在發展過程中都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所提供的內容似乎得不到旅人的共鳴,尤其當內容無法與商業行為彼此連結,這樣的服務,似乎就缺乏永續性與誘因,最後只能單純依靠外力資源來維持,惡性循環之下,品質也就無法得到市場與消費者的認同。

而在這幾年,一股青年下鄉的風潮吹動台灣的年輕世代,不願屈服於資方22K束縛的這群青年人,願意挑戰社會,家族加諸於其身的框架與期待,勇敢跳脫制式的求職階梯圖,隨著自我本心的牽引,投入多樣性的理想戰場,在大公司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下,選擇加入新創團隊,新媒體等微型企業,最大理由是,他們希望能找回工作的熱情與投入的理由。除了城市的工作外,也有一群年輕人,選擇了一條更為寬廣的道路,他們進入了農村,進入了山野裡,期盼能透過草根式的投入,為這些老朽已矣的土地,注入一泉活水,無論在三峽,在竹山,在坪林,在彰化,還是南庄,都有這樣一顆顆的星星之火,點燃熱情,期盼用使命感,引領下一波的老街革命。

圖/作者自攝
圖/作者自攝

而在老街中樹立起的「風格店」,就是他們想要深耕與改變的實踐場,期盼透過這樣「點」的投入,能漸漸帶動一種漣漪作用,感召街區一同串起一個體驗「線」,最後感到整個聚落,讓老街能呈現在地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面」。而這樣的風格店裡,到底販賣著什麼,是要提供遠道遊客一個解渴與充飢的落腳地, 還是希望透過這個空間場域,能提供滿滿的文化元素與優質的體驗,答案必然是後者,相對於尋常老街市集中常見的服務內容,這樣的風格店所要表現的是一個呈現在地文化美好面的想像,誰說在地文化一定是如此庸俗不堪,伴手禮一定是一包40,三包100的定價模式,透過精緻的模式,讓遠道的旅人能隨著店的優雅氛圍讓自己緩慢下來。畢竟下鄉就是期待有著不同的體驗,靜靜的享受山城的寧靜與美好,如果這樣的實驗能成功,便能翻轉台灣過往假日趕場式的掠奪旅遊模式,創造優質的旅行風格,來帶動老街的質變。

這也讓我想到日本社區設計先行者山崎亮先生的那句話: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的確,打造一個以販賣地方美好回憶,文化體驗為主體之農創風格店,有一點相當清楚,就是「這裏不賣解渴與溫飽,只給你優質體驗與美好回憶……」,只要有這樣的認知,就可以更清楚知道,我們的客人在哪裡,他們想要什麼,只要到那一步,接下來要做且該做的,就是為他們打造一個時時會想念,去了會懷念,四季都會如同候鳥般定期回來探訪的巢穴,只要有一群人能認同這樣的理念,透過口碑的擴散,相信有一天,這就會成為大家前來造訪老街的理由,而不是由一些去脈絡的伴手禮,人擠人的人造景點以及廉價物劣的紀念品填充其中;這樣的內容,只會讓更多台灣優美的風景,都流於一次性旅行的據點。

圖/作者自攝
圖/作者自攝

熱血青年的投入,帶入新的思維與觀念,捨棄過往搶時機一窩蜂的快狠準思維,而是願意如同稻穗般,低頭投入草根田野,唯有謙卑的向土地學習,才能從中建立自信,找到文化的根基,唯有爬梳地方的脈絡,才能體會內涵的豐美,唯有找出特色與底蘊,才能真正感動人,提供獨一無二的真實體驗。

期盼,台灣山中的風格店,都能獨善其身的據守在地,堅守各自對於品質與內容的驕傲,面對過往劣質的消費文化,這的確是辛苦的一戰,但也是台灣各鄉鎮要力求翻轉的契機,期待這一波的文藝復興,唯有從最有文化底蘊的地方,一步一步包圍中央,這樣台灣的地方產業發展,才能從中找到希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