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後的政治現實——《小太陽大願望》的隱藏劇本 | 蔡宜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樂觀後的政治現實——《小太陽大願望》的隱藏劇本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 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 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前幾天看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小太陽大願望》的試映,其實我一直對影展片有點恐懼,因為多數關於女性或性少數的影展片,看完之後都讓人覺得很抑鬱。這些抑鬱都是真實的,但在這個已被亡國感充斥的現在,實在不想要再被負面情緒「洗滌」一次。

令我慶幸的,《小太陽大願望》並不是一部壓抑的作品,正如同它的片名一般,是一部溫暖愉快的電影。本片紀錄了一個家庭中的兩位子女都是跨性別者,一家人在姐弟變成兄妹之後,如何繼續「生活」。

在由家庭角色原為姊姊的魯卡,協助原為弟弟的蓮參加選美比賽為的情節中,我們看到了在出櫃之後,青少年跨性別者如何去面對青春期、面對自我認同,以及如何跟同儕、家人相處。而父母在這其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是一部相當樂觀的作品,片中的魯卡跟蓮的父母已接受,並認真地去面對他們。雖然在訪談當中,仍然可以看到這對夫妻疑惑徬徨的時候,但大抵上他們已度過了最難以接受的階段,坦然接受孩子的自我認同。

身在台灣,或許有點難以想像這類開放派父母的存在。而就算我們接受了開放派父母的存在,我們還會進一步想像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家庭,他們要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 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 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家庭以外的社會

很可惜的,這並不是一個「所有人能夠尊重所有人的認同」的社會。即使在家長都支持的狀況下,蓮跟魯卡還是得面對這樣的「社會」。

他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來自於大眾對跨性別者的歧視,包括認為他們不應該有不同於生理性別的認同,或是認為他們不應該變性。甚至,即使在接受性別多元的前提下,當他們認同自己作為男性或女性之後,也同樣會產生對其的刻板印象——即當他們想要當男人,就必須要當一個「像男人的男人」——而社會也回過頭來給他們施加壓力。

在這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跨性別的理論或某種性別政治的象徵,更重要的是,本片也試圖讓觀眾了解:即使你得以生活在一個支持你、盡力去協助你的家庭及社群當中,但你仍然得面對這些樂觀背後的陰影。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 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小太陽大願望》劇照。 圖/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樂觀背後的陰影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隱約可看到希拉蕊跟川普對決、乃至川普當選後的報導、廣播作為整個故事的背景音樂。不只是主角,還有其他跨性別青少年的父母,對於川普當選後的焦慮與隱憂,都是非常直接的。

我記得蓮跟魯卡的媽媽最擔心的事情是,如果哪日蓮遇到了性暴力,「強暴可以輕易地成為謀殺。」當這個社會對於同性戀、跨性別等性少數的暴力直接浮上檯面,成為政治人物的話語之一,歧視性的言論就不僅只是「失言」。進一步來說,若這些歧視性的言論或政策繼續存在,便是對性少數群體最直接的暴力威脅。

我們常常會認為「議題政治」與「選舉政治」是不相干的,甚至覺得「政治人物都一樣爛」;或是認為在某些「政治正確」「進步議題」上,政治人物需要做的只是「表態」。但事實上遠不只如此,選舉結果的背後,會牽動的往往是枝微末節的日常生活。

即使是像蓮與魯卡這樣,能夠生活在樂觀並勇於面對挑戰的家庭中,他們仍要面對大眾選舉後的結果,繼續去承擔社會言論、甚至政策的不友善。因此我認為,這些議題都不是、也不應該只是「公投題目」或是社群網路上的頭像框,而是生活在這社會裡的所有人,都應該正視弱勢者樂觀生活背後的陰影。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