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技術人才培養格局狹隘——從砍技優保送名額談起
日前我獨家報導了技專招生管道技優保送砍名額一事,引發職校圈與競賽圈撻伐該政策。雖正反立場意見都有,但我認為這件事只是冰山一角,它顯現的,是政府未有全面性規劃實務人才培養制度的格局,同時也無明顯佈局,這才是我們最應該擔憂的。
先稍微解釋技優保送這件事。
技優保送是教育部為了引導職業學校教學正常化,獎勵在技能比賽中表現優異者得保送科大,如國際技能競賽、國際展能節、全國技能競賽及技藝競賽等;每年約兩三百名技職選手透過此管道直升明星科大。
可惜,因政府少子化政策,許多管道名額被縮編,外加名額盡量改內含,更不用說高職菁英班是以極特殊的「外加中的外加名額」存在著;今年引起技職圈不滿的,除了技優保送管道核定名額從379個減至310個,其中高職菁英班名額更是大砍,核定名額從過去四校160個減少至77個,對長期投入技術訓練的技職選手團隊是一大打擊,簡直割去心頭上一塊肉。
當然有另外一個聲音,認為「為何技職選手要在意升學」這件事?參加技術比賽初衷難道是為了換取升學門票嗎?這樣質疑也不無道理,但批評矛頭更應指向政府整體施政,而非受限於社會現實與政府政策下的技職選手圈。
我先前專欄〈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一文中,除了直接點出現今技優保送生的處境外,也是政府對於實務選材與培養技術人才的嚴重失責!「政府投入許多經費培養的技術選手,保送上明星科大後卻沒有適當的教育環境,導致求學困難;投入職場後,又因技術沒有精進,也沒有將比賽技術轉化為業界所需職能的教育過程;最終練比賽、練技術成為了升學的入門磚罷了。」
我估算過,每年勞動部技能競賽、教育部技藝競賽業務共約吸引六千名青年擔任選手。試想,若大家嚴謹看待選手徵選過程與整體風氣建立起,每4個人中選出1位選手,則六千名青年選手背後代表著有兩萬四千名青年投入技術訓練,更不用說背後延伸的技職教師與業界參與實務人才培養的風氣。
以這樣觀點來看,現在為了少子化政策去砍技優保送名額,即使相關數據很符合教育部政策方向,但這不只是打擊技術選手團隊,更是間接減少台灣整體青年投入技術訓練的意願。
有資深政府官員對此諷刺:「教育部技職司應以提升國內技職技藝實作能力為出發點,連技優保送這塊都不強力照顧與爭取權益,那還是技職司嗎?」
看看國外,我對國內技專實務選材與職校投入技術訓練氛圍低落感到無力。
中國大陸在上一屆國際技能競賽(World Skills Competition,簡稱WSC)追上台灣成績,讓我們技術圈人士感到不少壓力,深怕被超越,但中國大陸在競賽上的崛起不是沒有原因。
除了海量的經費以外,他們派選手參加競賽,背後是有縝密的策略規劃並與企業配合。以機器人選手為例,中國大陸在相關產業區周圍建置機器人選手培訓基地,並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佈局高階技術工的培養。
在這樣國際的技術比賽,大家或許沒想過,場內比的是選手奪牌,場中是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但場外,比的是國家產業實力。在WSC上,贊助商以Samsung三星最大,別人無端端的為何要去贊助?
我曾訪問過中國大陸的主要贊助商董事長,他直言,「亞洲企業都想參與其中,在技能最高水平賽事,卻沒有選手用你的產品,那還算是一流的企業嗎?」他還提到,「國際賽51個職種大部分總裁判長都非華人擔任,中國大陸希望爭取更多位置」,他更代表中國大陸誇口,「過去參加重點都是歐洲國家,所以沒有中餐或中華料理賽事,如果中國大陸主辦國際賽,就會成立該職種賽事。」
雖然目前有台灣人在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簡稱WSI)決策圈內,但若沒有政府在背後支持,恐也只能在國際上孤軍奮鬥。
除了中國大陸力推技職教育發展,再來看看 2019年將主辦WSC的俄羅斯,他們立下了一個大目標,未來四年間培養百萬技術選手。同樣道理,若是每1位選手是從5人中選出,代表百萬選手背後,是五百萬青年投入技術訓練,也意味著有更多產業投入在技術人才培養上。這不單單只是一場比賽,背後牽扯許多實務人才培養與企業佈局。
看回今日的台灣,別說技優保送被砍名額這件「大家看起來的小事」,我們技職技術圈還在擔心因為勞動部長換人,深怕今年出國參賽會被影響,真是無奈,盼政府高層能真正重視,台灣技術人才培養,不論是在技職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