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更多技職生參加技能競賽,然後呢? | 黃偉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鼓勵更多技職生參加技能競賽,然後呢?

圖為2016年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配電競賽組操作情形。 圖/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提供
圖為2016年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配電競賽組操作情形。 圖/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提供

一年一度技能競賽分區賽再度展開,全國共有3,095位青年參賽,今年起有許多具體變革,看得出勞動部的努力與決心。然而變革前,我們還是得把事情想清楚。

日前在政府舉辦的某論壇上,一位熟識的學者看見我,急忙對我說出他的擔憂。「勞動部想要擴大技能競賽辦理,讓更多青年、青少年參與競賽,你讚同這件事嗎?」此外,他也指出「在現今教育制度中,擴大競賽辦理規模,恐怕製造出更多無法適應社會的青年!」長年參與教育部與勞動部政策制定的他,表情十分無奈。

擴大競賽參與人數的利弊

擴大競賽參與人數,正是勞動部近年起對競賽的主要變革之一,我並不反對,反而大力支持。支持的理由在於,若能因此強化現今技能學習質量低的高職生投入技能學習的意願,且競賽內容對準業界所需職能,加上教育部當前規劃中的許多先就業政策,如五專展翅、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學位授予法增副學士學位……等,兩部會若在政策方向可以一致的話,是可以達到相輔相成效果的。

但該名學者的擔憂卻也是我的擔憂,我們擔憂什麼?以台灣參與技能競賽現況,因高等教育擴張,大多是技職校院學生在參賽,而非企業員工,因參賽之故而過度練習技術疏於唸書的學生,在競賽後又該如何融入原教育體系,長期以來一直是個問題。雖然教育部近年開始在科大端規劃相關配套照顧這群技術優良的學生,但當選手透過比賽名次跳到科大就讀,難道不斷要求科大端在學業部分放點水,或所謂的客製化教學、補救教學來「好好照顧」這群技優生,就能真正解決問題嗎?

因為不喜歡讀書、可以保送科大……所以參加競賽。

在基層走訪,遇到十位選手,會有九位跟你這樣說。長年下來,依此誘因結構,雖然能吸引學生參賽,但這是我們期望的教育本質嗎?

參加技能競賽的原因是什麼?

這些都還不是最令人擔憂的部分。部分選手因周遭環境的氛圍與引導,第一年參賽表現若不理想隔年繼續參賽,第二年若不理想第三年繼續參賽……直到比出個滿意結果,或是因年齡成長而不能再報名,但當下一步面臨升學現實,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準備好,卻又因大環境壓力而選擇不直接就業。

在當今台灣技職教育以升學為現實環境中,運氣好一點是透過競賽成績跳到一所資源較多的科大,但是若沒有呢?用賽後僅剩的時間繼續準備升學考試?那些不被大人們拿出來當作成功典範的技職選手,在投入青春時光參加競賽後呢?之後的發展軌跡是什麼,值得追蹤。

在競逐學生來源的現實,有些學校不斷鼓勵技職生參加競賽,除了政府舉辦的技能競賽、技藝競賽,民間與國際品質不一的競賽也同樣被鼓勵參與,更嚴重的是,有一小部分的訓練單位對於選手的訓練模式,日也操、夜也練,這樣的精神儘管令人感受到其堅強的意志,但卻忽略了勞動意識的培養,以及全人教育的陶冶。

當然,過去這樣的訓練模式培養出不少優秀人才,但其中需要大家一起思考的,是技職生持續參賽的意義究竟為何?甚至我認為更麻煩的是,有選手誤把競賽當成人生的全部,甚至因此忽略掉原本作為技職生應有的課程學習,這絕對不是教育部樂見的。

技能競賽後,青年何去?

事實上,政府不是沒努力,勞動部近年開始強化選手的後續職涯發展,甚至考量到長期鑽研技術的技職國手不善表達,因此舉辦表達培訓營增進能力。而教育部除了科大端的就學配套,今年更首度拿出2000萬,支持技職國手後續培養,但實質成效還有待觀察。

對於選手發展,絕對不能只是當兼職的教學業師而已,除了就業外,一般會認為走上職業訓練師,或是擔任技職學校老師是最佳解。但前者有員額瓶頸,後者因現行師培設計而門檻過高。

一直以來,技能相關比賽在政府整體技職教育、勞動力發展政策中,雖是亮點但並非最主要的重點,卻直接影響著許多技職青年的人生。

擴大技能競賽的青年參與人數只是勞動部具體變革之一,每個變革的後續影響,都需要大家一起以青年為主體來好好想清楚,尤其一旦牽涉到跨部會時,更不得不加緊看管。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