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泓/野溪溺水實例分析:如何當個「稱職」的溺者與救援者?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張景泓/野溪溺水實例分析:如何當個「稱職」的溺者與救援者?

台東知名景點栗松野溪溫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東知名景點栗松野溪溫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文:張景泓,「像一條魚LikeAFish」創辦人,專注在推廣荷蘭游泳教育、分享水域安全觀念、教授水中自救技巧)

台東知名景點栗松野溪溫泉,今年2月中旬發生一起遊客溺斃事件,令不少人開始關注野溪風險,以及溺水時的自救知識。但我在二二八連假期間來到栗松溫泉,剛發生意外的地點又再一次有人溺水,這次很慶幸我剛好在現場救援,避免了一件憾事發生。

再一次差點發生意外的深潭

回想當時的事發經過,我和友人正在栗松溫泉池泡湯,忽然聽到後方有呼叫聲,回頭看見一位遊客(下稱A)被沖到小瀑布旁,但尚有落腳處。我馬上背起我的防水袋過去,A旁邊還有一位和他同行且也背著防水袋的男子,以及他們的友人遞了一件救生衣給A。

我見A穿上救生衣,便請他直接仰躺沿下游漂到岸邊,不料A的另一位友人(下稱B)走過來,跨到A旁邊想協助他攀石回到上游。我向對方表明我的救生員身分,但B不予理會,自己先拉繩爬回上游,卻因滑倒被沖入水裡,又因緊抓著繩子而卡在小瀑布不斷吃水。當下我請B放開繩子,但他似乎沒聽見,直到我將身旁男子的防水袋遞給B,他抱住後才終於放手。

B放手後被小瀑布沖下深潭,卻被右迴旋的水流帶向右側而沒漂向下游(由此可知栗松溫泉的小瀑布不是翻滾流),但因為B體重過重,防水袋製成的浮具在B沒有用正確的仰飄姿勢下,只能讓B在水裡載浮載沉。我看狀況不對,先將我的防水袋交給身旁男子,以救生仰泳帶B游出迴旋水流後上岸。

錯誤應對帶來更大危險

了解整起事件後,試著分析以上環節有哪些應對正確、哪些錯誤:

1. 正確的應對

  • 同行友人去找A的時候背著一個10L防水袋,有浮具確保自己安全。
  • 另一名友人遞救生衣給A,A穿上即能仰躺漂到岸邊。

2. 錯誤的應對

  • A一開始沒穿救生衣。
  • B想協助A脫困,卻沒穿著、配戴任何救生器材。
  • B並未聽從專業救生員的協助,逕自行動。
  • B想自行拉繩走回上游,反而滑倒被沖下小瀑布。
  • B被沖下小瀑布後,依然不放手導致吃水。
  • B未用正確的姿勢仰漂或游向下游。

從以上整理可以發現,整起事件錯多對少,對野溪風險的誤判不只造成意外,當下錯誤的應對也導致自己與他人陷入危險之中。

防水袋是前往開放水域的基本救生裝備。 圖/作者自攝
防水袋是前往開放水域的基本救生裝備。 圖/作者自攝

分析完整起事件的前因後果,我在當下的行動,也可作為正確及錯誤的應對實例:

1. 正確的應對

  • 我在前往觀察時,就已經背上防水袋浮具保護自己,如遇上狀況,就可以馬上應變不需回去拿救生器材,節省救援時間。
  • 表明我的救生員身份,提供專業解困方案。
  • B卡在小瀑布時,我把身旁男子的防水袋浮具遞給B,跳下水救援前,再把自己的防水袋浮具給身旁男子背,確保兩位的安全。

2. 錯誤的應對

  • 在救援B時,並沒有叫他放鬆身體仰飄、腳打水。

以這起事件來說,B在情急之下滑倒、卡在瀑布的狀況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之前就曾發生溯溪教練卡在瀑布吃水過量溺斃的事件。當時一組商業團準備用繩索上溯瀑布,但其中一位遊客因水量太大爬不上去,並因為吃水過多、手臂無力而倒吊在瀑布中,溯溪教練為了要救援卡在瀑布的遊客,導致自己也大量吃水,最後卡在瀑布裡「空中溺斃」。

在栗松溫泉最後的拉繩下攀路段,若要避免憾事發生,建議應安排隊伍中最諳水性的人當先鋒,於水流的下游側站妥位置後,引導後續的人下來,做好一定程度上的保護,以防有人手無力或發生意外時能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最基本的救生裝備與觀念

據我這兩天在栗松溫泉的觀察,扣除掉有正規裝備的商業團以外,剩下的遊客大概只有2%有穿救生衣、1%有帶魚雷浮標、10%的人有背防水袋,且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有穿溯溪鞋。其餘的人皆沒有帶任何救生器材,甚至還穿著吸水後會變得相當沉重的衣物,背著一般的休閒包包,過溪時手持各種物品、運動攝影機,讓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

去開放水域玩水,帶著防水袋是很基本的,既可以保護物品不會濕掉或漂走,又能在緊急時刻變成救命器材,可說是去溪邊、海邊玩的必備裝備。

關於救生裝備,再一次提醒大家,意外發生時,如果有帶游泳圈、魚雷浮標、救生衣等浮具,請想辦法扔給溺者,若本身安全許可的話,可以直接遞給溺者;手邊沒有浮具的情況下,保冷箱、保麗龍、捲好的防水袋(至少捲兩摺)都可當浮具使用,一樣想辦法交給溺者。但必須強調的是,沒受過專業訓練,千萬別跳下去捨身救人。若評估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務必直接通報求援。

藉由這次經驗分享,除了讓大眾更認識野溪風險之外,也再次提醒若遇上溺水事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話千萬不要貿然下水救人,因為多數人的游泳能力都不到可以救助他人的程度,而錯誤的觀念只會導致更多人陷入險境,造成救援者的負擔或更多傷亡。

遇到拉繩下攀處,應安排隊伍中水性最好的人先行。 圖/作者自攝
遇到拉繩下攀處,應安排隊伍中水性最好的人先行。 圖/作者自攝

留言區
TOP